康复训练理论及方法康复训练理论一、康复是什么?康复的内涵与外延康复的狭义内涵是指残疾者的功能和能力的改善或恢复。
其外延包括肢残康复、体残康复、视残康复、智残康复,以及听力和语言残疾者的听觉和语言康复等。
康复的广义内涵是指通过充分发挥残疾者的残存功能和潜在能力使他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经济能力上,尽可能地获得最大限度的改善或恢复,即协调应用医学的、社会的、教育的和其他一切可能的措施,通过治疗和补偿、训练教育和提供最小限制环境等方面的帮助,以减轻致残因素对残疾者所造成的自身的和社会的不良后果,使其能最大限度地改善其功能状态,克服残疾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与工作的能力,尽可能充分地、平等地参与社会。
康复的这一内涵,有机地把残疾人的康复与社会福利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
根据这一内涵,康复的外延包括医学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即全面康复。
康复不仅要克服残疾者自身的障碍,还包括克服社会给他们造成的障碍,残疾康复最终目标的实现,需要上述各康复领域工作的协同努力。
二、康复的发展历程(一)、现代康复学的发展康复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但却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人类自有伤残以来就有康复。
在中外古典书籍中已包括有康复的思想和康复的内容。
康复不是一种治疗方法的补充,而是一种全新观念的引入,现代康复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形成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确立阶段和70年代至今的发展阶段。
形成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康复国际于1922年创立,且康复一词正式用于残疾人并形成概念;有关康复的各领域开始协作。
确立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康复学正式独立,康复定义得以明确。
在医学、教育、职业、社会等领域之间的康复协作进入轨道,并开展了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关专门康复机构纷纷成立。
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是70年代被宣布为康复年代。
80年代联合国大会制定了《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康复国际通过了残疾预防及康复的《80年代宪章》。
作为科学技术的康复显著发展,对伤残者的人权认识明显提高,各领域间交叉渗透日益深入,出现了许多康复专业分科。
(二)、康复事业的发展趋势(以聋康复为例)1.早期化。
2.家庭化。
3.社区康复越来越引起重视。
4.多学科化。
5.康复与特殊教育训练日趋结合。
6.“康复扶贫”是最有效的方式。
7.国际合作日益增多。
三.早期康复一是指年龄上,由于残疾障碍可能发生在出生前、产程中或婴儿期,另外,由于0-3岁是孩子发展的重要时期,残疾障碍的早期鉴别与早期教育康复应在婴儿期。
二是指尽可能地在儿童的残疾障碍发生进展中及时地诊断出来,并尽快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比如3岁以前是聋儿康复的最佳时期,7岁以前仍属于早期康复的范畴,有的儿童听力障碍发生在7岁以后,如果及时干预也可算早期康复。
四.关于残疾障碍的社会生态学观点(一)残疾者的含义197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残疾者权利的宣言”中,对残疾者下的定义:不论是先天或是后天原因,凡因身体或精神不健全而完全或部分地不能保证通常的个人管理科学或社会生活需要的人。
(二)医学模式的观点关于对待残疾者的残疾障碍,一直是医学模式的观点,即认为残疾障碍是医学的基因造成的,是残疾者自身固有的障碍,如认为听力残疾者的聋是其自身固有的,哑也是必然的,障碍是聋者自身的问题,进而认定“因聋致哑“”十聋九哑“。
(三)社会生态学模式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残疾障碍是残疾者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
此观点并不认为听力残疾者的聋与哑一定是固有的,必然的,它认为聋和哑造成的障碍程度不完全决定于残疾者自身、决定于失听,而主要决定于残疾者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有时候主要决定于社会与环境。
如果社会关心听力残疾儿童,给他们提供科学成果,提供良好的训练条件,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
他们有可能改善听觉功能,掌握有声语言,形成正常心理,发展潜在能力,他们的障碍可望得到减轻或克服。
他们可能进入“聋而不哑”甚至“不聋不哑”的境地。
五.补偿与代偿补偿是对损失和缺陷部分的弥补。
如近视,配用近视眼镜弥补视力不足,肢残装上假肢;听力障碍使用助听器等。
另外,生理、心理等其他因素也可以进行补偿。
代偿也是一种[补偿形式,指某个器官的结构发生病变或功能丧失,由原器官健全的部分或其他器官来代替,以图补偿其失去的功能。
如盲人的“以手代目”;聋人的“以目代耳”。
当然这种代偿只是一种弥补性的功能代替,不可能完全代替。
但对残疾者来说,功能代偿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
代偿优势,人的某一器官的丧失,必然导致有关器官使用的增多,以帮助失去功能的器官。
更多的使用,强化了发展起来的功能,促进了这一器官潜在功能的充分发挥,并使其超过了一般常人,形成代偿功能的优势。
六、全面康复(一)医疗康复应用医疗手段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称为医疗康复。
医疗康复是患者在全面康复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贯穿于患者康复的全过程。
这种工作包括:手术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康复、矫形器、助行器等康复工程,针灸、按摩等中医疗法等等。
(二)教育康复应用文化教育及技能教育等对残疾人进行康复工作,称为教育康复。
这项工作可以促进他们成长发育,最后能进入社会生活并参加工作。
尤其对小儿麻痹后遗症患儿来说,他们肢体虽然有残疾,但头脑是健全的,智力是正常的,因此应该有和正常儿童一样受教育的权利,任何在入学等方面的歧视行为都是错误的。
相反由于患儿受过严重疾病的摧残,他们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更需要我们健全人的关心、支持与鼓励。
(三)职业康复促进残疾儿童获得职业技能,并胜任职业的工作,称为职业康复。
残疾人希望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他们要求经济独立,这是残疾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课题。
目前残疾人就业仍有困难,经济收入及生活水平在全国人均水平以下,所以全社会应共同关心残疾人就业问题,提高认识,纠正个别人的歧视观点,使残疾人真正有用武之地,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实现回归社会的理想。
对残疾儿童来说,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重视对他们的培养教育,不要歧视他们。
除了提高其文化知识,还要根据残疾的特点进行适当的职业教育,比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患儿双下肢瘫痪者,可以训练他们从事上肢活动的工作,像操纵电脑、雕刻、绘画、会计等等。
同时,我们还要重视对患儿的心理教育,树立坚强意志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任何悲观、消极、失望的情绪,以乐观的精神努力拼搏,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社会康复提高患者对社会的适应和生活能力,改造环境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的工作,称为社会康复。
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是我国社会的基础思想之一,是人际关系的准则,发扬扶弱助残的优良传统,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创造必要的条件,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鼓励残疾人自尊、自强、自立,面对现实,克服困难,奋力拼搏,以健康的心态参与社会,是实现社会康复目标的重要方面。
总之,残疾人的社会康复就是从社会环境及残疾人本身等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创造条件,使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各个方面,真正享有应有的社会权益.成为社会的主人。
康复训练方法一、肢体残疾的康复与训练1.肌力增强训练(以小儿麻痹患者为例)小儿麻痹症发病以后,肢体瘫痪,肌肉萎缩无力,经治疗后可渐渐恢复。
一般来说病期超过2年以后瘫痪的肌肉就不会再恢复了,这时就可以采用手术疗法。
手术时用好的肌肉代替失去功能的肌肉,重建瘫痪肌肉的功能。
一般情况下手术后的肌肉力量要下降,为了保证手术效果良好,所以患者要配合做肌肉力量增强训练。
另外有些患儿虽未手术,但肌肉没完全瘫痪仍有恢复可能的,也应进行肌力增强训练。
肌力增强的训练方法可根据患者需要训练肌肉力量的大小来选择:①当肌肉力量较弱,主动活动肢体较困难时,可以由他人帮助做主动助力运动(就是患者自己用力活动,同时他人给予一定帮助)来提高肌力,比如患者伸膝肌力弱抬起小腿困难,训练时调节患者体位至瘫痪肌肉最有力的位置侧卧位,患肢在下方,他人一手帮助抬起健肢,同时让患者主动伸直患肢的膝关节,这时他人用另一只手在患肢小腿后方稍稍施加助力,使小腿伸直。
②当肌肉力量虽较弱,但可以随意抬起,比如坐位时患肢可主动伸直膝关节抬起小腿,可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训练来抬起患肢,以提高伸小腿的肌力。
③当患肢肌力更强些时,可采用抗阻力主动运动训练来增强肌力,一般可用小布袋装砂粒绑于肢体上做阻力来进行训练,阻力可逐渐增加(每周加一次重量)。
重量选定方法是:先测定需训练肌肉能对抗的最大砂袋重量做为基础量,然后分三组训练,每组分别是基础量的l/2量、3/4量、全量,每组做肢体抗阻力运动10次,每组运动中间休息1分钟,总计运动30次。
这种训练每天做一回,砂袋的重量每周增量一次,改变训练的基础量,以适合不断增长的肌力2.利用助行器站立行走。
利用助行器可支持体重,保持患者站立,从而使下肢移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实现站立和行走。
使用方法是:患者站立在助行器内,手扶助行器的上端横条支撑体重,脚放在支架中间,身体向前倾。
走路时先把助行器向前推或搬起来向前移动放稳,再向前迈一条腿,身体跟进,全身重心向前移,身体移入助行器架内站稳,然后再向前迈另一条腿,最后双腿都进入架内。
如此反复,再接着又开始向前移动助行器、迈步、身体前移,形成走路动作。
二、智力残疾的康复与训练康复项目领域1、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沟通(领域一)2、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自我照顾(领域二)3、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居家生活(领域三)4、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社交技能(领域四)5、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使用社区(领域五)6、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自我引导(领域六)7、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健康安全(领域七)8、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适应性学科(领域八)9、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休闲娱乐(领域九)10、弱智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_____ 工作(领域十)三、感觉统合训练(简称感统)介绍1、什么是感觉统合?感觉统合,是指人的大脑将从各种感觉器官传来的感觉信息进行多次分析、综合处理,并做出正确的应答,使个体在外界环境刺激中和谐有效的运作。
(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他的作用就好比红绿灯对交通的作用)2、感觉的分类感觉刺激方式感受器官1、视觉光视网膜2、听觉声音耳蜗3、触觉压、摸皮肤4、前庭平衡觉旋转大脑前庭(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直线加速5、本体觉身体位置肌肉、关节6、嗅觉7、味觉3、感觉统合失调的分类及表现(1)视觉统合失调:表现为手眼协调能力差,阅读、写字能力差,会跳读或漏写(2)听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对别人的话听而不见,过分安静或无故尖叫,表情冷漠(3)触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害怕陌生环境,爱吃手,爱咬指甲,爱哭,过分依赖父母,容易产生焦虑、过分紧张等(4)前庭平衡统合失调:表现为爱转圈而不晕,走路易跌倒,注意力不集中,手眼不协调,语言发展迟缓等.(5)本体统合失调:过分保护自己,缺乏自信,消极退缩,手脚笨拙,常撞倒东西或跌倒;方向感差,容易迷路,不能玩捉迷,闭上眼睛容易摔倒,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容易驼背、近视,过分怕黑;(6)嗅觉(7)味觉4、一般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过程(对比)5、应该做哪些项目训练?a触觉训练:强化皮肤、大小肌肉关节神经感应,辨识感觉层次,调整大脑感觉神经的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