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留柱,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导启动文化专制主义的焚书(上)∙段落(1):今天咱们准备讲一个专题,专题的名字叫做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我们首先界定一下什么叫秦汉?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按照一般的约定,那就是从公元前的221年秦统一全国开始,这就进入了秦汉时期,然后到东汉王朝灭亡,∙段落(2):也就是说公元的220年被曹魏所取代,这中间大概一共是440年。
传统上说,它包括三个朝代:“秦汉”时期包含三个朝代:秦西汉新莽王朝东汉秦、西汉还有东汉,∙段落(3):但是实际上在西汉和东汉中间,有一个新莽王朝,虽然它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实际上它也应该算是一个独立的政权,这么你说是四个朝代也可以。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的历史发展可以说像条河,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每个阶段可以说都必不可少,都很重要,∙段落(4):但是它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中国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有些时期处于大的转折期,各方面都对后代产生了较大影响;有的时期则相对和缓,对后世的影响也就不太大。
比如说有些时期它处于大的转折期,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这样它对后代的影响就会特别大。
而有的时期,相对处于比较和缓的时期,发展的比较迟缓,那么影响也就不太大,∙段落(5):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秦汉时期它上接先秦,它和夏商周三代的政治体制截然不一样,从政治体制上,它来了一个翻天地覆的转折,而这个转折一直影响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秦汉奠定了∙段落(6):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说秦汉奠定了中国古代两千年发展的基础,可能这个话不为过。
所以正因为如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假如我们不认真地来研究秦汉的历史,就很难来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段落(7):也就说要发现中国社会的基本规律,要对我们今天的中国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我们必须重视对秦汉时期历史的研究。
那么我们说秦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对中华民族有重大的影响,∙段落(8):按照林剑鸣先生在《秦汉史》这部书里边所概括的主要体现在十个方面,秦汉时期的重要影响:中国古代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政治体制多民族、统一的大王朝的出现封建文化专制主义……比如说,中国古代的那种地主制的土地所有制;比如说,中国古代那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比如说,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段落(9):大王朝的出现;还比如说,从思想文化方面开创了封建文化专制主义先河,所以从这些种种方面来看,秦汉时代对后代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所以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段落(10):秦汉的学术思想与文化这样一个方面,同样它也是上承先秦,下启两千年的中国古代,它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那么在这个专题里,我们主要讲哪些内容呢?我想我们基本上按照秦汉思想发展的脉络,∙段落(11):以及秦汉文化的重要方面,我们准备给大家讲十个方面,我先把这十个方面的小题目说一下,然后咱们依次地来展开。
第一个题目我想讲一焚书坑儒和文化专制主义的出现∙段落(12):第二个题目,我准备讲一下二汉初的黄老思想第三个方面我准备讲三董仲舒的新儒学也就是中国开创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强化∙段落(13):儒学或者叫做经学意识,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这是第三个小题目;第四个小题目,我想因为经学占据了垄断地位,于是,就开始了在思想文化领域里边的四经今古文之争就是经今文学和经古文学两个学派的争论,∙段落(14):这是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我想讲一讲五东汉“白虎观会议”也就是说在谶纬迷信达到高峰的时候,东汉的时期有了一次白虎观会议,对这股思想领域里边的风气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六个方面,我想讲一讲六∙段落(15):王充及其《论衡》王充是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对那股谶纬迷信的思潮进行了英勇地反击,也很重要,所以第六个问题我们要讲一讲王充和他的《论衡》;第七个问题,我们中国的文化很突出的一个方面七“史观” 文化∙段落(16):所以我们找一个典型的代表想讲一讲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尤其着重于《史记》里边的文化精神,这是第七个方面;第八个方面我们想讲一讲,八中国古代科技体系的形成因为在中国古代,∙段落(17):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得很快,曾经达到世界的高峰,但是,它不同于西方的古希腊罗马的那一套科技体系,所以我们准备讲一讲它的形成以及它的特点,这个形成正是在秦汉时期;第九个方面,九佛教的传来我们想讲一讲佛教的传来,∙段落(18):佛教是外来文化、外来宗教,它是在中国的东汉时期传进了中国,就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对境外的文化交流应该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所以我们讲一讲佛教的传来;最后第十个方面我们讲一讲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十道教的产生也就是说道教的产生。
∙段落(19):虽然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它的社会影响还比较有限,但是,它是一个发轫期,或者说这是一个源头,它对后来中国人思想、中国文化的影响是非常重要,影响非常大。
∙段落(20):这样,我们想基本以这十个方面来涵盖秦汉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
那么我们首先来讲第一个题目,我们想看一看,第一,我们想讲一讲第二,启动文化专制主义的“焚书坑儒”大家都知道,∙段落(21):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曾经有一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样一个辉煌的文化思潮时期,或者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黄金时代。
从一方面来说,∙段落(22):这个时期社会秩序最混乱,政治上也很混乱,但是从思想上来说,这个时期最解放,思想家辈出,人们自由地思索、自由地发言,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上的∙段落(23):一个黄金时代,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流派,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家。
关于百家争鸣以及诸子百家的的情况,我们在学习先秦历史的时候,大家可能已经接触到了,这里边我们不准备再多讲。
但是有一点,∙段落(24):为什么百家争鸣到了秦汉时代就不能再延续下来了,用有些学者的话说,就成了一场流韵不再的绝唱也就是说后无来者,空前绝后,以后再没有出现过。
∙段落(25):其实原因很简单,为什么?因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它需要有特殊的社会政治条件,需要有特殊的背景,特殊的历史背景,这种条件大概有两个: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一政治上的不统一第一个是政治上的不统一,政治上的不统一,∙段落(26):用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上所说的,这个时候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王道既微”,什么叫“王道既微”?那就是周天子衰微了,统一的政治局面没有了,王道既微。
“诸侯力政”,各个诸侯崛起,力,用力量,争,争伐,你打我,我打你,∙段落(27):所以天下动荡一片混乱诸侯力政。
“时君世主,好恶殊方”,当时的国君,因为背景不一样,所以有的喜欢这种思想,有的喜欢那种思想,所以叫做“好恶殊方”,“殊”,特殊,不一样,“方”,方方面面。
比如说,儒家∙段落(28):鲁国的国君那兴起了儒家,孔子、孟子的故乡;比如说三晋,汉、赵、魏兴起了法家,法家像有名的,商鞅、韩非、李斯都是三晋人;像南方的楚国出现了道家;道家∙段落(29):像北方的燕国或者齐国阴阳五行家出现了阴阳五行家等等,所以正因为这些国君他们的喜好好恶不一样,那么就有了各个学派同时存在的这样一种空间,∙段落(30):所以班固继续说“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是以九家之述逢出并作”,“九家之述”这个九家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就是三教九流的“九”,包括儒、道、墨、法等等等等,颁布在《汉书·艺文志》里所列的十家,除了小说家其他一共是九家,这是实指,实际上、事实上来指的九家;但是另外,∙段落(31):在古代还有一种习惯叫虚指,“九”就代表多,诸子百家,各种级学派,所以“九家之述”,各种各样的诸子百家,各种各样的主张,“逢出并作”,像蜜蜂一样,你飞来我飞去,并作,同时存在,所以这样的局面∙段落(32):是由于政治上不统一,是由于各国的国君他们的喜好和厌恶不一样,“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汉·班固《汉书·艺文志》“好恶殊方”,所以你不喜欢我,我可以跑到另外的国家去,东方不亮西方亮。
所以这样,∙段落(33):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君,对诸子百家兼而礼之,同时都给以尊敬,礼,礼敬,会礼之,这样就有了各家共存的这样一个空间。
所以诸子百家都可以同时的竞争,同时的发展,这是一个原因。
∙段落(34):因为存在决定意识,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因为有这样一种社会政治的存在它不统一,所以思想上也可以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我们知道,在西周的时候,有所谓王官之学那个时候叫做礼不下庶人∙段落(35):学都是贵族的东西,老百姓接触不到,所以那个时候的政治,所谓政治上的和文化思想上的,它是一致的,都在贵族的掌握之中。
后来,周天子衰微了,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一政治上的不统一二士阶层兴起∙段落(36):那统一的王官之学也崩溃了,原来贵族的等级制也被打破了,所以这样就新崛起了一些“士”的阶层。
我们知道从天子到诸侯,到卿大夫到士这样一个等级,最低的这个阶层就叫士,士在这个大动荡当中∙段落(37):失去了田产,失去了官位,什么都没有了,只有知识和学问还在他们身上,于是这些人就开始办起了私学。
从孔子为代表,开始把原来的贵族之学传授到民间,∙段落(38):这样就成为文化秩序的代表者,中国古代爱讲道统,政治上是一个系统,文化上是一个系统,文化上是一个道统,道统过去在贵族身上现在转移到士阶层的身上。
这些士阶层他们对于那些政治上的国君来说,有一种话语权,就今天我们讲,所谓有一种说话的权利,∙段落(39):那就是他们可以以他们知识或者他们的学问来自居,来对各国的政权给他提供一种合法性,就是他们所谓有道在身,这个道就是一种精神的感召力。
我们都知道,一个政权它的存在∙段落(40):当然需要有形的国家机器,官僚、军队、监狱、刑法这些东西,同时它还需要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的支持,就是老百姓要信服你,你不能整天对老百姓拿着皮鞭子挥,要让老百姓信服你,怎么信服你,就需要有一种道统的支持,或者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要有一种意识形态的支持。
∙段落(41):春秋战国谁掌握着意识形态?士那就是士,这个士他们对于国君来说,不是国君的大臣,而是国君的老师,或者是国君的朋友,“非友即师”。
因此,各国的国君∙段落(42):第一想要让这些士用他们的知识、用他们的意识形态来使自己的政权合法化,所谓合法化,就让老百姓信服你;第二,他们还希望利用这个士给他们出谋划策去统一天下。
因此,各国君主都用优厚的生活待遇∙段落(43):来招揽、来供养大批的这些士人。
我们都很熟悉有名的四君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他们都豢养了大批的宾客、士人,各行各业、鸡鸣狗盗之徒都有,好吃好喝,为什么?∙段落(44):就是因为统治者需要一种道统,或者是还需要一种谋略,对他们加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