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京沪高速铁路无砟道岔精调作业指导书20101121(最终稿)

京沪高速铁路无砟道岔精调作业指导书20101121(最终稿)

京沪高速铁路正线板式无砟道岔精调作业指导书京沪高速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前言京沪高速铁路正线高速道岔212组,其中18号道岔190组,42号道岔22组,由CNTT设计制造。

道岔基础采用轨道板,桥上铺设时,轨道板下充填水泥乳化沥青砂浆;路基上铺设时,轨道板下充填自密实混凝土。

2010年3月在枣庄西站开始施工18号道岔底座板,5月铺设完成;7月在崔马庄铺设完成42号道岔,并通过部工管中心组织的评估验收;11月先导段开始实车试验,徐州东、宿州东正线道岔直向精调完成。

CNTT道岔具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转辙器的轨距加宽、下拉装置、跟端及辙叉结构等都带来精调上的困难。

为指导全线道岔精调,推广应用前期几个车站道岔精调取得的经验,公司组织编写了本作业指导书。

请各标段在精调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及时反馈意见,使作业指导书更加完善。

编制单位:京沪高速公司中铁十六局中水集团中铁十四局编制人:赵健廖利谷永磊审核人:赵国堂目录1 适用范围 (4)2 编制依据 (4)3 作业准备 (5)3.1 技术准备 (5)3.2 现场准备 (7)4 主要技术要求 (7)5 施工工艺流程 (8)6 施工要求 (9)6.1 施工准备 (9)6.1.1 检查清理现场 (9)6.1.2 调整件准备 (10)6.2 施工原则 (10)6.3 粗调 (11)6.3.1 道岔转辙器及辙叉调整 (12)6.3.2 FAKOP调整 (12)6.3.3 密贴调整 (13)6.4 工务精调 (15)6.4.1 作业前的准备 (16)6.4.2 测量数据采集 (16)6.4.3 测量数据分析处理 (18)6.4.4 调整量计算 (20)6.4.5 现场调整 (20)6.5 工电联调 (22)6.5.1 安装调试需要工具 (23)6.5.2 转辙器区HRS 锁闭装置调试 (23)6.5.3 辙叉区域HRS锁闭装置调整 (26)6.5.4 液压下拉装置驱动器NH145-Ws 的现场安装调试 (27)7 人力及机具配置 (29)7.1 人员配置 (29)7.2 机具配置 (29)8 质量控制及检验 (30)9 安全环保要求 (31)9.1 安全要求 (31)9.2 环保要求 (31)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正线18号和42号板式无砟道岔精调作业。

2 编制依据(1)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10621-2009)(2)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工程施工精调作业指南(铁建设[2009]674号)(3)关于印发《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道岔首组铺设质量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工管工[2010]30号)(4)京沪高速铁路正线轨道精调作业标准研讨会会议纪要([2010]第30期)(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6)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7)京沪高速铁路枣庄西站高速道岔铺设现场总结会相关材料(京沪总指工[2010]13号)(8)关于转发《京沪高速铁路18号、42号高速道岔各检测项点的设计值》的通知(京沪高速工[2010]94号)(9)关于转发新铁德奥辊轮安装及调整的说明的通知(京沪高速工[2010]225号)(10)客运专线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暂行技术条件(科技基[2008]86号)(11)京沪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图纸、道岔设计文件、技术交底等3 作业准备3.1 技术准备三掌握一考核:技术人员已认真学习道岔设计图纸等设计文件,充分理解掌握板式道岔结构特点和关键技术,掌握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掌握调整方法和规律;所有施工人员已进行技术交底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五个关键点:(1)道岔平面线形(18号道岔R=1100m圆曲线、42号道岔缓和曲线R=10119m加圆曲线R=4100m加缓和曲线R=∞);(2)尖轨及心轨前端藏尖(0~4.5mm);(3)FAKOP区轨距加宽(18号道岔3~39号、42号道岔2~74号承轨台直基本轨外侧刻槽0~15mm);(4)翼轨加高(18号道岔94~98号、42号道岔195~204号承轨台翼轨加高0~2.3mm);(5)道岔前后设计情况。

18号道岔平面线形42号道岔平面线形道岔尖轨及心轨藏尖FAKOP区加宽及翼轨加高3.2 现场准备三完成二到位一合格三完成:道岔铺设、焊接(含自由及锁定焊接)及焊缝精磨已完成,道岔前后200m范围轨道铺设及放散锁定已完成,道岔区CPⅢ复测已完成。

二到位:钢轨件已清理到位,精调工具、人员及调整件已到位。

一合格:精调仪器已到场且检校合格。

4 主要技术要求道岔精调后满足《关于印发《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道岔首组铺设质量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工管工[2010]30号)中的相关要求。

其中轨道几何尺寸指标如下表:序号 指标 允许偏差 检测方法 备注1 轨距 ±1mm道尺,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2 轨距变化率 1/15003 水平 ±2mm道尺,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4 水平变化率 2mm/3m扭曲2mm/30m 弦(5m 校核)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5 轨向(短波) 2mm/10m 弦 弦线6轨向(长波)10mm/300m 弦 (150m 校核)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7 高低(短波) 2mm/30m 弦(5m 校核)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 8 高低(短波) 2mm/10m 弦 弦线9高低(长波)10mm/300m 弦 (150m 校核)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5 施工工艺流程道岔精调分为四阶段、11流程。

6 施工要求6.1 施工准备6.1.1 检查清理现场采集轨道几何数据前,必须清除轨道表面杂质与灰尘,逐枕对扣件组装质量进行检查与扭矩复拧,对每处钢轨焊缝平直度进行检查与处理,保证测量数值真实有效。

(1)提前清理道岔板接缝,梁缝、伸缩缝,临平交道口以及侧向挡块等处钢轨件、转辙机杆件、辊轮的灰尘和各种污物。

(2)检查尖轨、心轨、顶铁的密贴(塞尺检查不超过0.5mm),对不达标处进行调整。

方法一:把弹条,基板螺栓全部松开,用铜锤敲至密贴,安装适合的调整锥。

方法二:对于共用基板,在必要时使用轨距调整片进行调整。

(3)检查扣件系统状态,确保安装正确,扭力达标,弹条中部前端下颏与钢轨间隙控制在0.1~0.5mm以内;基板螺栓扭矩不小于300N.m。

(4)检查焊接接头的平顺性。

顶面0~+0.2mm,工作边0~-0.2mm,圆弧面0~0.2mm。

(5)检查非工作面轨底与基板铁座是否密贴。

(6)确认辊轮部分轨底在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情况下与滑板缝隙小于0.5mm。

不合格的用辊轮调整片或者upf x-3(x=2、3、6)调高垫片进行调整。

(7)复核转辙机支架是否水平安装,支撑螺栓是否到位。

(8)检查轨下胶垫是否安装正确。

(9)确认要用到的道岔调整件已到位,包括:各种型号调高垫片、调整锥、轨距调整片、辊轮调整片等。

(10)检查单元内道岔区、过渡段钢轨及扣件、岔板、预埋螺栓(套筒)等是否存在缺陷。

(11)检查岔区内弹性基板是否按照安装手册安装到位(从岔前往岔后摆放共用基板时,带“L”标记在左侧,带“R”标记在右侧)。

(12)检查限位器的位置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13)道岔测量需打开尖轨、心轨处的钩锁器,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有效。

(14)检验道岔配件是否齐全、按要求紧固到位。

(15)严禁随意加工更换道岔配件。

6.1.2 调整件准备根据轨道几何尺寸测量结果及调整量计算表,准备好相应的调整件。

平面调整用偏心锥高程调整用调高垫片6.2 施工原则施工组织原则:(1)推行专业化施工、信息化管理、标准化作业;(2)精调施工作业区段测量、计算及作业人员和检测仪器配置采用相对固定的原则;(3)无砟道岔精调范围应包括道岔及前后各200m的过渡段;(4)“相对测量+绝对测量+人工”相结合的测量方式;(5)工电联合调整。

调整原则:(1)先整体,后局部;先直股,后曲股;先高低,后方向;转辙区和辙叉区少动;两端线路顺接;(2)建立道岔单元进行调整,原则上岔与岔之间距离小于200m应单元调整;(3)道岔调整时(方向和高低)应有基准线,平面和高程需要调准到基准线附近;(4)对道岔影响最大的是方向和水平,需注意轨枕间平面、高程变化率;(5)遵循“重检慎调”的原则:重视轨道检查,保证测量精度,加强数据分析,制定合理方案;(6)现场调整时采用弦线复核小车数据,调整方案与现场符合后方可调整;(7)单元固定、人员固定、工具固定,减少系统误差;(8)严格执行现行的技术标准和规范;(9)建立轨道几何状态的统一数据库,并加强管理,确保资料的可追溯性。

6.3 粗调根据道岔铺装图纸铺设完成后,对道岔转辙器及辙叉部分、FAKOP、密贴、滚轮等重点部位进行粗调。

6.3.1 道岔转辙器及辙叉调整(1)通过道岔放样确定直基本轨的位置及方向;(2)通过控制尖轨第一牵引点处样冲点偏差±2mm保证直曲基本轨的相对位置;(3)通过控制尖轨跟端样冲点偏差±2mm保证基本轨和尖轨的相对位置;(4)调整尖轨跟端限位器居中,偏差小于等于0.5mm;(5)辙叉的粗调定位与转辙器定位类似。

6.3.2 FAKOP调整在18号道岔3号承轨台、39号承轨台以后,42号2号承轨台以前、74号承轨台以后直基本轨外侧选择合适两个点(该点数据出现频率较高,两点相差±0.3mm以内;轨距接近设计值,控制在0.3mm以内),距直基本轨边100mm处用专用弦线架拉弦线,逐承轨台测量轨顶面下16mm处弦线与直基本轨非工作边的距离,根据允许偏差进行调整。

6.3.3 密贴调整重点控制“九密贴”: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短心轨与岔跟尖轨;尖轨与顶铁、心轨与顶铁、岔跟尖轨与顶铁;尖轨轨底与滑床台板、心轨与滑床台板;弹条中舌等密贴。

钢轨件间密贴钢轨件与顶铁密贴可动部件与滑床台板密贴(1)轨底与滑床台板密贴:按照设计要求,当尖轨打开时,轨底与滑床台板间隙约0.7mm;当尖轨闭合时,轨底与滑床台板应密贴,间隙小于1mm,且不得连续出现。

若不满足上述要求,可通过辊轮调整垫片进行调整。

具体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①检验辊轮是否准确就位,以及靠近基本轨侧的第一个辊轮是否能自由滚动。

②调整辊轮不要在转辙器闭合状态下进行,要将基、尖轨适当分离,用0.5mm塞尺检查尖轨轨底与每一块滑床板的间隙。

如果间隙小于0.3mm可加装辊轮调整片,但调整片最多只能加四片。

如果间隙大于1mm 可将尖轨辊轮供货时带有的3mm厚调整垫片移除,以降低尖轨辊轮的高度。

③在辊轮高度调整工作完成后,将CZr2e-11-00 和CZr3e-11-00 在尖轨轨脚处剩下的自由螺纹孔螺栓卸掉。

尖轨轨底与辊轮滑床台板密贴调整(2)顶铁密贴:用塞尺逐一检查直尖轨与顶铁、心轨与顶铁的密贴,对间隙超过0.7mm时要予以调整,调整方法参照现场情况进行处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