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第5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第5套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 我国古史传说中有一位受人尊敬的农神:烈山氏(“烈山”就是放火烧荒)之﹣﹣柱(“柱”是一种挖眼点种用的尖头木棒)。

据说,柱“能殖百谷百蔬”。

这一传说折射出我国原始农业()A . 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B . 采用个体生产形式C . 已掌握刀耕火种技巧D . 具有精耕细作特征2.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令将北方郡县近城荒地拨给农民耕种,“户率十五亩,又给地二亩与之种蔬,有余力者不限顷亩,皆免三年租税”。

这一规定()A . 合理调整了生产结构B .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 . 缩小了南北经济差距D . 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3. 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原始社会,发展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环境中。

其中突出体现封建自然经济形态特征的手工业是()A . 官营手工业B . 家庭手工业C . 民营手工业D . 工场手工业4. 清代景德镇制瓷业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官窑瓷器大多数在御厂内完成制坯成型的工序,然后在民窑中烧制,形成了官窑、民窑竞争的局面。

“官搭民烧”制度()A . 巩固了官窑垄断地位B . 形成了区域性经济分工C . 降低了制瓷业的利润D . 利于提高民窑制瓷技术5.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规定:那些立有文券,议有年限,受雇长工之人,或雇出外随行者,不论年月久近皆为雇工人;而那些计日取资的短工以及手工业雇工则不能以雇工人论,他们与雇主的关系已属凡人之间的关系。

这表明明代中后期()A . 人身依附关系日益松弛B . 资本主义萌芽尚未出现C . 劳动者受政府政策保护D .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6. 据《尚书•酒浩》记载,在殷民中就有人专门“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据此可知()A . 殷商时期富商众多B . 伦理观念影响商业的发展C . 早期商人地位较高D . 早期商业主要是牲畜交易7. 康熙二十三年,“始开江浙闽广海禁,于云山(今连云港)宁波、漳州、澳门设四海关,关设监督”;康熙五十六年正月,清政府下令禁止对南洋贸易。

由此可知,清朝前期()A . 对外贸易已经禁绝B . 海禁使得中国变得贫穷C . 官方控制对外交往D . 锁国促使国内动荡不安8. 15世纪,“东方商品一般到达地中海沿岸,价格增达4倍多”,运到欧洲比原价高8一10倍,这使得西欧商人无利可图。

这一现象()A .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因素之一B . 使欧洲封建主阶级实力下降C . 起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D . 中断了欧亚两洲之间的贸易9. 在英国亨利八世(1509~1547年)末年的枢密院,19名成员中仅有6名拥有贵族头衔,其余13名均来自新兴阶级。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价格革命B . 商业革命C . 大国争霸D . 工业革命10. 观察如图,该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A . 弥补了美洲劳力不足问题B . 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C . 使世界市场得以最终形成D . 促成了自由贸易政策出台11. 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

这反映出()A . 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B . 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C . 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D . 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12. 1907年,德国拥有5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仅占企业总数的0.9%,而它们拥有的工人总数占工人总数的39.4%,占有的蒸汽马力和电力分别高达75.3%和7.2%.这说明德国()A . 工业革命进程慢B . 形成了垄断组织C . 进入了电气时代D . 重工业发展较快13. 据统计,1870﹣1913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增加了2倍多,这反映出此时()A . 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兴起B . 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形成C . 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均衡D . 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14.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传统行业出现“异化”状况,如棉纺织业、造船业日益衰落,而制茶、缥丝等传统行业却获得较快发展。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 西方商品物美价廉B . 传统手工艺创新能力强C . 自然经济顽强抵抗D . 世界市场的差异性需求15. 1872年,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

1875年,轮船招商局架设了由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

1882年,轮船招商局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

这表明轮船招商局()A . 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B . 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C . 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D .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16. 郑观应认为,中国商务之所以不能振兴,其原因是“上在官而不在商,官不能护商,而仅能病商”。

据此可推知,郑观应主张()A . 优化产业结构B . 增加资金投入C . 改善投资环境D . 加强政府监管17. 子口税是列强强加于近代中国的一种新的税制。

在这种税制下,进口洋货及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开办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只需缴纳2.5%的内地通过税,就可以在中国内地通行无阻。

这种税制()A . 调和了列强之间在华的矛盾B . 使中国民族工业面临竟争压力C . 为清廷拓宽了财政来源渠道D . 旨在规范中国内地的市场秩序18. 下面是近代中国民营工矿企业的数量和资本额(1912﹣1918年)统汁表。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家数资本额实数指数(1912=100)实数(千元)指数(1912=100)85 100.0 10382 100.0 1913 79 92.9 13587 130.9 1914 102 120.0 14868 113.2 1915 114 134.1 19615 188.9 1916 86 121.3134.01917105123.626270253.01918132155.241746431.0A . 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B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 .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D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19. 1946年广州港的进口值为470.14亿元(国币),从美国进口值为119.42亿元;1948年上升为6146万元(金圆券),从美国进口值达2080万元。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B . 国民党争取美国援助C . 实业救国思潮的推进D . 国统区经济发展明显20. 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中共中央1952年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制定的,同时又是从当时一系列具体情况出发的。

“一五”计划制定的基本前提是()A . 国民经济得到恢复B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C . 新生人民政权成立D . 工业落后面貌改变21.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副产品统购统派制度,合同收购以外的产品可以自由出售,或以协议价格卖给国家……农业税由过去向农民征收实物改为折征现金。

这些政策有利于()A . 变革农村经济体制B . 推进农产品商品化C .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D . 大大减轻农民负担22. 自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后,国务院曾明确提出:“使企业适应市场的要求,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商品生产和经营单位。

”由此可知,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A . 发展工业企业B .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 . 增强企业活力D .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23. 1993年中国粮价全面放开,以市场定价为主,以前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原来的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自由采购。

这些变化表明当时我国()A . 已完全取消计划经济体制B .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 . 城市经济休制政革已完成D .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24. 1979年6月,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中央、国务院下决心,想给广东搞点特殊政策,和别的省不同一些,自主权大一些。

广东是祖国的南大门,面对着港澳实现四个现代化,广东能够发展得快一点。

”当时“快一点”的途径指的是()A . 创办经济特区B . 改变所有制结构C . 建立市场经济D . 开辟经济开放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5题14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3分,共52分。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商业起源很早,作为商品交换地点的市也起源很早,几乎是与城市一同出现的。

但在唐朝以前,市场都是由政府设立,并由政府管理的。

到北宋建国以后,城内市场不再由官府设定,且首创了在县以下的商业繁荣之地设立镇市,使镇由过去的军事设防之地变为商贾交易之所。

宋代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格局和国家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商业一次重大的、革命性的变化时期。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材料二:中小商人处于被统治阶级地位,最早他们是前代商业奴隶的孑遗,秦汉时大都是坐市列贩卖的有市籍的小零售商;不止一次被列入“七科谪”的范围之内,“贾人,故有市籍、父母大父母有市籍者”,是与“天下吏有罪者、亡命者及赘婿”等而视之。

在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扰如汪洋大海中一些岛屿的错落存在,实际上只占一个不大的比重。

﹣﹣摘编自吴慧著《中国古代商业》(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商业“革命性的变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革命发生后,英国的国民收入由1801年的232百万英镑大幅增至1881年的1051百万英镑,增长了约3.5倍。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45%大幅降至1881年的10.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在1770﹣﹣﹣188l年间大幅上升,由24%上升至37.6%,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值比重由1770年的31%上升至1881年的52.1%,超过了一半。

﹣﹣摘编自许兵《工业革命与产业结构演变﹣一基于历史与逻辑的视角》材料二:1851年英国女性人口为1070万人,其中参加工作的妇女有283万人,大多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帮佣。

另外,采矿业、金属业、造纸、印刷、食品、水泥、制砖、玻璃等行业也雇佣了一部分女工。

不过,在产业部门工作的女工实际上并不多,约占该年有工作妇女总数的28.300,在英国女性人口中仅占7.6%左右。

﹣﹣摘编自张云《从(南方与北方)出发论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女性》材料三:大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以后,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却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来吸纳这些人口,导致失业现象极其严重。

流入城市人口的激增,使得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要,城市住房十分拥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