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单元说明:本单元以“科学与发现”为主题,由五篇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五”组成。

五篇课文中,《奇异的琥珀》、《自然之道》、《一位这样的老师》是精读课文,《表里的生物》、《最佳路径》是略读课文。

这五篇课文,有的讲述了大自然中奇妙有趣的知识,有的展现了人类的科学精神,启迪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去学习,去探索。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主要写的是人们根据一块奇异的琥珀来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发现的,以及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

但是与一般说明文不同的是,作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组织材料,使文章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身。

《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写的是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表现了童年的“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个的故事:作者和同伴及一位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观察太平洋绿龟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

他们看到一只探头出穴的幼龟被嘲鹰咬啄,不顾向导劝阻,要向导把幼龟送到大海。

接着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就从巢里鱼贯而出,结果许多幼龟成了食肉鸟的口中之食。

这件事使“我们”感到震惊和懊悔。

这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

《一位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讲的是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

第二天测验,每一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

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

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

《最佳路径》这篇课文讲的是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格罗培斯设计的迪斯尼乐园就要对外开放了,但是连接各个景点之间的道路的设计方案还没有确定。

这使大师大伤脑筋。

他路经法国著名葡萄产区时,得知有一位老太太葡萄园里的葡萄总是先卖完,她的做法给了格罗培斯启发,半年后,乐园里的人行道铺设好了。

1971年在伦敦国际园林建筑艺术研讨会上,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设计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顺应人们的需要,给人以自由选择的空间,这种做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五”中,编排了“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大栏目。

“温故知新”有“词语辨析”“认识分号”“拓展与交流”和“阅读平台”四个小栏目。

在“词语辨析”中,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使学生能够辨析反义词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填空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

这是训练学生把内容表述得具体一些的一项基本功。

“认识分号”练习中有两项内容,一是通过读句子,了解分号的作用;二是通过给句子加标点,学会运用分号。

“拓展与交流”采用交流阅读笔记的方式引导学生畅谈阅读本单元课文后的认识和收获,重在交流对课文写法上的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以及从中感悟到的道理。

“阅读平台”提供的阅读材料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中的科学的热情,并了解一些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口语交际”安排的话题是“生活与科学”,训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使他们在交流互动中,增长知识,增强科学精神;同时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中的应对能力。

“习作”要求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简短的说明文。

“习作讨论平台”从习作内容和方法上都给学生进行了提示。

本单元在在五篇课文前面编排的导语有两小段话。

第一段话简要提示了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并以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段话明确指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认真领会说明的道理。

”本单元要求认识生字14个,会写生字24个。

要求掌握“读读写写”词语19个,“词语采集”16个。

单元学习目标:1.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中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了解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是怎样成为最佳路径的,从中受到启示;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从小培养自己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2.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表达效果;抓住课文中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表达的意思;理解“左右”“一般”在表达意思上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的段落。

4.认识14个生字,会写24个生字;掌握“读读写写”词语19个,“词语采集”16个;能够辨析和正确使用反义词。

5.了解分号的作用并能正确运用。

6.围绕“生活与科学”主题进行口语交际,在交际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实例说出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做到有条理、有重点;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注意礼貌。

7.以“(某物品)的自述”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文章不少于300字。

单元内容及课时:《奇异的琥珀》(2课时)《表里的生物》(1课时)《自然之道》(2课时)《一个这样的老师》(2课时)《最佳路径》(1课时)《语文百花园五》(4课时)单元教案主备人:王爱珍共享教案者:黄翠莲、李玲、王月芳21.奇异的琥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4.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教学重点:从人们推测的故事中,了解这块奇异的琥珀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明白人们是根据什么推测的,以及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帮助学生认识“琥、珀、脂、黏、稠”,会写“琥、珀、嗡、脂、晌、渗、澎、湃、黏、稠、详”,掌握“琥珀、松脂、晌午、渗出、澎湃、黏稠、详细”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写作思路。

3、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一、理解题意。

二、初读课文。

正音,指导易写错的字,理解生字词。

三、想一想课文大意。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12自然段)写这块奇异的琥珀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第13——17自然段)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第18自然段)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和价值。

五、指名或推荐学生逐段朗读全文,检查是否达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六、默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简要写出琥珀的形成过程。

例如:列表格、画箭头、写小标题、文字叙述等方式。

七、你对琥珀还有哪些了解?针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问?附:板书:形成(1—12)21奇异的琥珀发现(13—17)样子、价值(18)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深入了解课文中这块琥珀的奇异之处及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回顾初读内容1.上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一种化石,它叫什么?——琥珀谁能简单地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琥珀?2.课文围绕琥珀写了哪些内容?——形成、发现、样子和价值3.编者把文中写的这块琥珀称之为“奇异的琥珀”,“奇异”是什么意思?——跟寻常的不一样,奇怪而特别,与众不同,令人惊奇而诧异。

板书:与众不同令人惊异二、深入学习课文(一)透过“样子”,感受奇异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这块琥珀,它奇异在哪呢?1.相继出示图片和文字,指读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

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

还可以想象它们当时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因为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2.交流“奇异”之处:“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是一对天地,同处一室,实属不易;“仍旧好好地躺着”,“身上的每一根毫毛”,“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完好无损,清晰可见,就象是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不得不为之惊叹。

3.带着惊异之意,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读、齐读。

4.惊叹之余,我们不由得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学生交流后归纳:这块琥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二)揣摩“形成”,感受奇异1.今天,我们不妨跟随科学家们,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奥秘的科学精神,以文字为依托,去想象一下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分别用不同的方式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勾勒了出来。

在你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想尽办法弄清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同时,透过语言文字的描写,是否也感受到了它的奇异之处呢?2.在上节课初读课文自己自学的基础上,再次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完善你的想象,然后讲给大家听。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松脂球化石谁先来讲一讲松脂球是怎么形成的?4.指名讲:在听讲的时候可以在书上做一些标记,谁知道做什么标记?——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为什么要做标记:为评议做准备,免得遗忘。

5.听后评议:针对精彩之处、遗漏之处、不明之处谈出自己的看法时间漫长:约莫一万年自然环境:夏天正午阳光强烈树林中高大的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不断地往下滴主人公苍蝇:一心一意打扮自己心情愉悦蜘蛛:一心一意寻找美食神情专注6.他刚才的讲述深深地吸引了大家,他哪讲得绘声绘色、富有情趣?——体会生动形象语句的表达效果。

7.大家把这样的句子找出来,有声有色地读一读吧!8.所有的条件都具备了,松脂球就能形成了吗?——还要有一个恰当的时机这个时机在什么时候出现了?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了?谁来读读第7自然段?听后谈感受。

——抓住“刚好”一词,感受“瞬间巧合”之奇异。

9.“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都过去了,这时为什么又提到苍蝇和蜘蛛,而且是“成千上万”只?——这块琥珀的魅力之所在——太少见了!10.自己练习完整地讲一讲松脂球的形成过程。

11.松脂球又是如何变成化石的呢?地壳变化:淹埋时间漫长:又是几千年(三)谈论“发现”感受奇异1.一个“巧”字贯穿了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那它的发现是否也存在着一种巧合呢?2.自读第三部分之后进行交流。

(四)分析“推测”感受奇异1.这种种巧合给这块琥珀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感叹它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在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呢?指读地18自然段:能够从哪感受到?——“可以推测”、“可以知道”。

2.“推测”的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科学家们知道的是什么?不知道的又是什么?——知道自己已有的知识、琥珀的样子和发现琥珀的过程,不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

科学家们就是依据这些,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和推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