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3提高自我知觉准确性的方法:
(1)以人为德,以明得失
(2)角色扮演,换位思考
(3)自我反省,自知之明
三、管理情境中的社会知觉偏见



(一)第一印象 (二)晕轮效应 (三)刻板印象 (四)定势效应
(一)第一印象

一、概念:第一 印象是指与不熟 悉的社会知觉对 象第一次接触后 所形成的印象, 也称初次印象。



产生刻板印象的原因: (1)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迅速有效的处理 知觉对象的信息,简化认识过程。 (2)刻板印象能够帮助人们更加简洁的了解 和应付周围环境。 (3)尽管刻板印象影响着知觉的准确性,但 也有一些刻板印象具有相对的准确性,能够反 映一些真实的情况

常见的刻板印象: (1)终身员工综合症 (2)人员聘用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在工作中, 性别刻板印象往往会导致招聘中的性别歧视, 也会影响管理者对女员工工作绩效的评估

启示(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要警惕第一印象的消极意义 ,它 可能成为正确知觉的障碍,而导致正确印 象形成苦难。
作用:

一方面,管理者在录用评价员工时,应 当尽量避免第一印象的消极作用,正确的认识 员工,另一方面,管理者应该充分发挥第一印 象的有利影响,给员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2)员工对企业人文精神的知 觉
三个方面:个人——个人的价值取 向,人生观或世界观; 群体——群体的价值取向、团体文 化和团体精神; 自然——人文精神的外延含义

关于人文精神与企业效益之间的关系: 人文精神和短期企业效益没有直接 的关系; 人文精神和长期企业效益存在明显 的相关关系
(四)员工对组织的知觉
1概念:工作者对本组织的总体印
象 2内容: (1)员工对组织风貌管理的知觉 (2)员工对企业人文精神的知觉
(1)员工对组织风貌管理的知 觉
内容:服饰管理;环境管理;服务 公约管理 影响:使员工将随机工作行为转化 为习惯工作行为,可以促进组织外 部知觉形象的提升,利用外界对组 织的知觉评价信息,促进员工对组 织形象的积极知觉倾向
3管理者自身的知觉内容和客观的 管理环境之间存在差距:


当这种差距不明显或者很小时,管理者能够客 观的、成熟的、非正式的管理员工;差距很明 显,管理者的管理有主观性、幼稚性和冲动性, 会影响管理者的管理效能,影响团队的和谐氛 围和目标绩效的达成
(二)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

1概念:员工根据管理者的外部特征、管理 行为特征,对管理者形成印象和解释的 知觉过程,即所谓的“员工对管理者的 印象”

思考一下: 日本人勤劳、有抱负而且聪明吗? 美国人讲求实际、爱玩而又入乡随俗吗? 犹太人有野心、勤奋而又精明吗? 女人比男人更会养育子女、照料他人而且温柔顺从吗? 戴眼镜的人都聪明吗? 教授都有点古怪而且平日里都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吗?
有些人对其中许多问题会回答"是",因此当他们初次遇见日本人、美国 人、犹太人、女人、戴眼镜的人或者教授模样的人时,对他们的行为都 会有某种预想。毫无疑问这些预想常常是错的。有些日本人草率从事, 有些美国人安静谨慎,有些英国人外向而善交际,等等。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的
人际知觉。
(三)员工对员工的知觉

1、概念;工作团队中平级员工之间
的人际知觉。 人际知觉是:一个知觉者、被知觉 者和情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 程
2、影响员工人际交往意向两因素
(1)情感性知觉
(2)交换性知觉
(1)情感性知觉
2重要性:揭示了员工对管理者的知觉和 管理者对员工的知觉之间的差距,对于管 理者理解员工工作失落感,采用恰当的面部 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激励员工的工作 热情,以及增进工作团队的和谐氛围都有着 积极地促进作用。 例子:如果管理者对一位员工说“你很有培 养前途,好好干”或许他只是随意一说,仅 仅是鼓励,可是员工听到后会信以为真
用来区分人群的这种刻板印象仍然持续存在。它们将事物过分概括化 了,即错误地把刻板印象的所有特点归于一个集体的每个成员,即使那 些特点中仅有几个(如果有的话)是真正适用的。刻板印象可能是根据 某些不同的集体特性形成的
案例:

《三国演义》中曾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去拜见 孙权,“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 古怪,心中不喜”;庞统又见刘备,“玄德见 统貌陋,心中不悦”。孙权和刘备都认为庞统 这样面貌丑陋之人不会有什么才能,因而产生 不悦情绪,这实际上也是刻板效应的负面影响 在发生作用。

概念:员工凭借自己的情绪经验 对交往对象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1)情感性知觉

概念:员工凭借自己的情绪经验对交往 对象产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重要性:是决定人际交往意向的首要因素,直 接决定了知觉者之间采取趋近式交往倾向还是 远离式交往倾向,即“我喜欢他,所以和他交 往”“我讨厌他,所以避开他”。

如嫉妒“嫉贤妒能”“文人相轻”
第三章
社会认知与管理
第一节 社会知觉与管理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二、工作中的社会知觉 三、管理情境中的社会知觉
一、社会知觉的概念
(一)概念: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对他人、 群体、人际关系及知觉主体自身等社会 对象的认识 (二)本质特征:社会中的人的知觉, 它重点强调的是知觉受社会因素制约的 过程
(四)、定势效应

概念:1、概念:定 势又叫心向,是指由 先前心理活动所形成 的准备状态,决定着 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 趋势。


提出者:美国心理学家凯利(H. Kelly) 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 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 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这 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 周围弥漫、扩散,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 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恶魔效应。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 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 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案例: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 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 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 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 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 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 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 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 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 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种现象也是晕轮效应。
(二)、晕轮效应

概念::是指知觉主 体往往倾向于根据某 一方面的知觉印象对 知觉客体的全部特征 做出评价,也称光环 效应、成见效应、光 晕现象。(典型的以 偏概全的知觉偏差效 应

表现:(1)人员招聘中的晕轮效应 它的主要 影响就是导致了招聘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2)绩效评估中的晕轮效应 其中认可 与否定两种情况最为常见,这样它对人才考评 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五)员工的自我知觉
1概念:以自己作为认知对象,对自己的 心理状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 社会或群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认知的 过程 自我知觉从自我观察、自我体验和他人 对自己的态度评价中获取信息,进而进 行分析判断后形成的

2、工作者自我知觉的差异



(1)自我工作目标设定的差异——工作 者有没有自我工作目标,有什么样的工 作目标,工作目标是否清晰,是否有利 于自我繁殖,是否扎实可行,是否可以 成为为子终生追求的工作目标 (2)自我工作价值认识的差异——工作 者对于自己的工作所创造的价值的认识, 即工作者能否摆在自己在工作中的角色 和位置的工作态度取向 (3)自我工作行为定位的差异——工作 者能否按照组织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工 作行为


对晕轮作用的看法: (1)是一种评估者普遍存在的知觉误差 (2)包含着错误成分,也包含着真实成分 (3)由它导致的评价维度之间的虚假相关,是由 于一般评价和特殊判断的影响所导致的。 (4)会产生负面影响。应该避免或消除。
(三)、刻板印象

概念: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头脑中形成的关于 某人或者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影响着他知觉的准 确性。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 好的,他就会被一种 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 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 品质;如果一个人被 标明是坏的,他就被 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 所笼罩,并被认为具 有各种坏品质。


心理学家戴恩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先让被测 试者看一些人的照片,这些人形色、着装各不 相同。然后让这些被测试者从特定的方面来评 定这些人。结果表明,被测试者赋予了那些有 魅力的人更多的、理想的人格特征,比方说: 和蔼、沉着、好交际等等。 事实上,晕轮效应不仅仅表现在通常的以貌取 人上,我们还常常以服装来判断别人的地位、 性格,以初次言谈断定他人的才能与品德等等。 在对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 得尤其明显。
影响人际知觉准确性产生的因素:




自我知觉——可以通过充分了解自己的方式 来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 一个人的人格特点影响着他对别人知觉的真 实性——尽量减少个人固有的偏见,有助于 提高人际知觉的准确性 一个能够自我接受的人,更有可能看到别人 的长处——抱有积极心态的人更可能准确地 知觉他人 准确地知觉他人比鞥不是一项单独的能力— —单纯凭借朴素的情感经验或过分看重利益 交换都不足以准确地知觉他人



什么是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就是别人给你打的分 你是? 成熟的 幼稚的 有能力的 没能力的 有品位的 没品位的 有教养的 没教养的 有气质的 没气质的 …… ……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