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0.感觉VS.知觉:知觉源于感觉而高于感觉。
感觉: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检测、接受和表征刺激能量的过程,是对刺激的基本形式的最初体验。
知觉: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过程,从而把感觉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有意义的符号、物体或者事件。
1.感觉
1.1感觉概述
1.1.1感觉的分类与意义
根据感官分类: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
根据获取信息的来源分类
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内部感觉:肌动觉、平衡觉
感觉的意义: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
保持肌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感觉是复杂的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
1.1.2感觉的测量:
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的关系的科学称为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绝对)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二者的关系——反比:E=1/R(E 绝对感受性;R 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的影响因素:内部噪音、反应偏向
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相对)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对最小差异的感觉能力。
二者的关系:韦伯定律:K=△I/I
费希纳定律:P=KlogI
1.1.3感觉的适应(Sensory adaptation):由于刺激持续影响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适应现象:嗅觉适应: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视觉适应:暗适应:(30-40分钟左右)
明适应:(5分钟左右)
1.2视觉:
视觉刺激:400-750毫微米之间的电磁波
视觉的生理机制:折光、感觉、传导、中枢
–棒体细胞:夜视觉(Rod)
–锥体细胞:昼视觉(Cone)
–
颜色感觉: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
–色调——取决于光波的长度
–饱和度——颜色的纯杂程度
–亮度——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色觉理论:三原色说:三原色:红、绿、蓝。
色觉的拮抗理论(四色说):红-绿、黄-蓝、黑-白色觉缺陷:色弱、全色盲、局部色盲。
1.3听觉
听觉刺激:声波,一种纵向传播的机械波。
声波的物理性质:频率、振幅、波形
听觉的基本特性:音高、音强、音色
耳的构造与功能:外耳:收集声音
中耳(锥骨、砧骨、镫骨):传导震动
内耳(耳蜗):听觉器官
失听问题:传导性失听:外耳和内耳出现问题。
神经性失听:内耳或听神经出现问题。
中枢性失听:大脑听觉中枢出现问题。
1.4其他感觉
化学感觉:味觉、嗅觉
1.4.1味觉:溶于水的化学物质作用于味蕾引起的感觉。
基本味觉:甜、咸、苦、酸
味觉的影响因素:舌头的部位、温度的影响、对比与适应
味道混合的两条规律:味道独立、相互抑制
1.4.2嗅觉: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感觉。
嗅觉可用来帮助寻找和获取食物,也可传递信息。
嗅觉可对人的情绪状态产生影响。
嗅觉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皮肤感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感觉。
•共同特点:没有特殊的感觉器官。
•重要性:一旦失去无法生存
•四种基本形态:触觉、冷觉、温觉、痛觉
1.4.3触觉:由非均匀分布的压力在皮肤上引起的感觉。
分类:皮肤轻微变形叫触觉。
–皮肤明显变形叫压觉。
不同部位的触压感受性差别较大。
通过触摸交流感情
1.4.4温度觉:皮肤表面温度(生理零度)的变化引起的感觉叫温度觉。
分类: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
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
不同部位的生理零度不同。
温度觉也与皮肤受刺激面积大小有关。
1.4.5痛觉:任何一种刺激,当它对有机体具有损伤或破坏作用时即引起痛觉。
两种痛觉:锐痛、钝痛
痛觉的意义:自我保护
两种极端现象:幻肢疼痛、对明显的伤害没有察觉
痛觉的最大特征:生理作用+心理因素
身体感觉:肌动觉、平衡觉
1.4.6:由于身体活动而产生的感觉。
感受器:肌肉、肌腱、关节
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紧张程度。
动觉是运动的基础。
1.4.7平衡觉:人体在速度变化时所引起的感觉。
感受器:前庭:反映直线加速或减速
半规管:反映旋转运动
运动眩晕与矛盾假说
2.知觉
2.1知觉特性
整体性: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
实用性:在多种可能的结构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其知觉成一个最简单、最稳定的形状。
理解性:知觉不是被动的登记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
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它的稳定性。
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会选择知觉图形中的一部分元素作为对象,而另一部分作为背景。
2.2知觉的格式塔组织原则
接近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相似律:视觉上相似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封闭律:人们倾向于将各个元素知觉为一个封闭的整体。
共同命运:人们倾向与把运动方向或变化趋势相同的元素知觉成为一个整体。
其他原则:共同领域、特定连接
2.3运动知觉
来源:网像运动系统、头-眼运动系统
分类:真正的运动知觉:知觉范围、认知缺陷
似动现象: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发运动、运动后效
2.4深度知觉:察觉距离,把物体知觉为三维的能力。
单眼线索:
单眼肌肉线索(调节):晶状体的形状(曲度)由于距离的改变而变化。
对象的重叠:相互遮挡的两个物体,被部分遮挡的那个物体看起来更远。
相对大小:其他条件相同时,视野中相对大小更小些的物体看起来更远。
结构级差:视野中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投影大小和投影密度的层次变化,提供
了距离线索。
线性透视:两条向远方延伸的平行线看起来趋向于接近。
空气透视:由于空气的过滤和引起的光线散射,使得远处的物体显得模糊,近
处的物体显得清晰。
运动透视:当观察者向前移动时,不同距离的物体以不同的速度向相反方向运
动。
运动视差:将三个物品排成一列,眼睛盯住中间的那个物体。
当你的头朝某一
个方向运动时,你能知觉到距你较近的物体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而离你较远的物体向相同的方向运动。
双眼线索:
双眼肌肉线索(辐合):物体距离眼睛越近,双眼越向鼻侧聚拢。
眼部肌肉信
息传递给大脑的信息被用来作为深度知觉的线索。
双眼视差:人的双眼大约有3”的夹角,产生两个存在轻微差异的视角。
这些
图像结合在一起构成3D的知觉。
2.5错觉:知觉对比(大小、长度、亮度、方向)、主观轮廓、不可能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