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4)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4)
C.②④
D.①②③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
A.项羽灭掉刘邦
B.诸葛亮光复汉室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曹操统一全国
3.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
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
4.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该宗教是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出现的成语,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13.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B正确;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与题意无关,可排除;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的阶段特征,可排除。故选B。
C.统治者的政策推动D.稳定的社会环境
20.“南朝”是东晋灭亡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王朝的统称。这四个王朝相继出现的顺序是
A.宋、齐、梁、陈B.宋、齐、陈、梁
C.陈、梁、齐、宋D.齐、陈、梁、宋
21.2018年9月23日是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亿万中国农民有了专属于自己的节日。我国自古以来重视农业生产,注重对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的总结。下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
10.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他们被称为“五胡”,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加速了民族融合。题意要求不包括的内迁民族,故本题答案选D。
11.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曹操死后,220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立魏国。因此A对曹操的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实行屯田、统一北方、招揽人才,都是曹操所为,故BC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A. B.
C. D.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实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等政策。“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所以①②③符合题意;“胡人汉服”现象说明了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方面相互交融,不是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④不符合题意。所以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交融
B.中外交往
C.国家统一
D.经济发展
7.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
A.郦道元B.贾思勰
C.祖冲之D.李时珍
8.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
A.祖冲之B.贾思勰C.顾恺之D.郦道元
16.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迁。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
A.“城头山鸡呜角角,洛阳家家胡乐”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7.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 )
14.D
解析: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故选D。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5【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圆周小数点分明”,结合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设计制造指南车,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约1000年。祖冲之还对历法进行精细的观测和推算,他所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科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只差50秒。他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故A符合题意;贾思勰是北朝农学家,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顾恺之是东晋画家,故C选项不符合题意;郦道元是地理学家,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所以最能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绘画和雕塑综合特点的是石窟艺术,该宗教是佛教,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1.“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
12.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
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
13.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
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
9.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
A.桂陵之战
B.垓下之战
C.官渡之战
D.淝水之战
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
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
12.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投鞭断流”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认为很快灭掉东晋,大臣劝苻坚说:“虽然我们现在兵多将广,但晋军有长江天险可守,我们未必能取胜。”苻坚傲慢地笑道:“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风声鹤唳”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草木皆兵”指的是东晋与前秦在淝水之战中,苻坚在城楼上见对岸晋军一座座的营帐排列得整整齐齐,手持刀枪的晋兵来往巡逻,阵容严整威武.再往远处看,对面八公山上,隐隐约约不知道有多少晋兵。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 题意不符,故选D。
6.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图片中胡床、方凳、汉人食胡图,这些都说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生活习俗上逐渐趋同,是民族融合的具体体现,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逐步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它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俗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突出特点之一,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BCD三项均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模试题(带答案)(4)
一、选择题
1.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
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
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
A.①②
B.②③④
A.《神灭论》B.《齐民要术》C.《水经注》D.《兰亭集序》
22.他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书界赞美他“贵越群品,古今莫二,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其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
A.顾恺之B.胡昭C.王羲之D.锺繇
23.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
A.源于自然灾害
2.D
解析:D
【解析】材料内容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曹操著名诗篇《龟虽寿》,描写曹操踌躇满志,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故选D。
3.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是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即穿汉服,D符合题意;ABC都属于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排除。故选D。
【点睛】
题干“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解题的关键。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准确掌握的基础上解答此题。
5.C
解析: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这说明了当时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1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选项可知,“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中的胡乐即少数民族音乐,洛阳家家学习少数民族音乐,能反映当时的民族交融情况,A项符合题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雨中”描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事业的发展,B项不符合题意;“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描述的民族冲突,C项不符合题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