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2016版):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离与民族交融检测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曹操事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优势B.与刘备、孙权联军在赤壁展开激战C.完成北方的统一D.废掉汉献帝,建立魏国2.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由此可见三国的统治者都A.注意发展生产B.加强对边疆的管辖C.大力进行军队建设D.关心百姓的生活3.有一场战役发生在东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此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役是A.巨鹿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长平之战4.战争的胜负有时不取决双方的兵力多少,而军事谋略可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下列战争属于以少胜多的是()①城濮之战②长平之战③官渡之战④淝水之战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最突出的历史作用是()A.促进了我国民族的大融合B.使我国古代人口分布更趋合理C.促进迁入地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者D.促进迁入地的生产方式更新提高6.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结束三国时期,实现短暂统一的朝代是A.北魏B.东晋C.西晋D.前秦7.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西晋建立初期统治阶级状况的是A.政治上昏庸腐朽B.生活上极为腐化C.以豪华奢侈为荣D.以腐败堕落为耻8.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以下属于农业方面的是①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②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③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技术④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9.西晋统治者对内迁各族实行的奴役和剥削政策包括①大行杀戮②征收重税③征兵派役④掠卖为奴婢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10.如图表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我国古代南北方人口比例表。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11.(题文)公元198年,洛阳郊外的几户农家,相约迁往江南,下列有关他们南迁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C.为躲避内迁少数民族侵扰D.江南地区还没有得到开发,荒地多,有发展空间12.《爱我中华》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北魏时,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其主要措施是A.兴修水利工程B.派船队到达夷洲C.迁都洛阳D.学汉语、通汉婚、改汉姓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客观条件是①北魏建立后,鲜卑人深受汉族影响,学习农耕,逐步定居下来②北魏主张灭佛,限制寺院经济,减少了消耗,增强了国力③黄河流域统一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④北魏最高统治者一直提倡汉族文化,重用汉族地主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4.王羲之的书法之所以能独创一家,关键是A.擅长多种书法、多才多艺B.创作《兰亭集序》闻名天下C.注重吸取前人书法精华D.具有书法艺术的天赋15.某同学拟定了主题为“古代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四个探究小课题,其中最切题的是A.云冈石窟与雕塑艺术B.《史记》与宗教活动C.司母戊鼎与古典音乐D.《论语》与佛教文化二、综合题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引自《魏书》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提供的信息,你认为魏主是指谁?(2)他提出的改革的目的是什么?(3)除了材料一、材料二的改革措施外,请再另举2例。

(4)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魏主的改革在当时的影响?17.古代历史上,不同文明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张骞等所开辟的这条通商道路,各种各样的东西传来,汉武帝所喜爱的大宛马自不必说,还有地毯、毛织物、宝石、金银器、玻璃制品。

另外,中国产的丝织品、瓷器、漆器等也传到了西方。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1)材料一中的“这条通商道路”后来被称作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它的开辟有什么积极影响。

(2)材料二中的“诏”是谁下达的?这一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徐州扬州地区的发展,只是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自东吴起经东晋到南朝,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当然六朝时期各地区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轨迹是不同的。

总而言之,六朝时期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是由长江流域逐步推向珠江流域和闽江流域的;就长江流域本身而言,尽管长江上游地区在六朝以前原有的经济基础较好,但在六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长江上游地区,原来经济水平较差的豫章地区又迅速发展并开始跟上。

这样,整个长江流域在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富有生机的经济带,这与北方黄河流域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恢复与发展缓慢形成鲜明对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个地区?试总结这一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魏晋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发展,与材料一相比,有什么变化?(3)这一时期“南方各区域的经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的原因是什么?(4)这样的变化对我国的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三、论述题19.材料论述题历史剧《胡笳汉月》的故事发生在南北对峙,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的北魏时期,当时北魏鲜卑贵族势力采用原始落后的统治模式治理国家,限制了生产力和农耕经济的正常发展,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为此,孝文帝坚决推行改革。

虽然改革之路艰难曲折,步步面临生死考验,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最终大功告成,谱写了一曲民族融合、社会和谐进步的历史赞歌。

(1)写出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D【解析】【详解】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

依据题干“曹操的事迹”,结合课本所学,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立魏国,定都洛阳。

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控制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地位。

A项正确,不合题意;公元208年曹操与刘备、孙权联军决战,爆发了赤壁之战。

B项正确,不合题意;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消灭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完成统一了北方。

C项正确,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A【详解】依据课本所学,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区的联系。

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题干“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蜀国的丝织业兴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等内容是解题的关键,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魏、蜀、吴三国在经济和生产方面的发展,说明统治者注意发展生产。

“加强对边疆的管辖”、“军队建设”和“关心百姓的生活”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3.B【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公元200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袁绍挥师10万南渡黄河,曹操以3万之众迎战,两军相持于官渡。

袁绍率残部数百人逃回北方。

官渡之战后的几年中,曹操彻底清除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故选B项。

4.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题型可以用排除来做。

②长平之战,是,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这场战役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所以排除。

答案选A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5.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内迁,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BCD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6.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于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316年,西晋灭亡,它的统一是短暂的,故C符合题意;北魏政权统一了北方,东晋政权统一了南方,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故AB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建立起一套保障贵族官僚特权的制度,他们沉溺于奢侈斗富,毫无进取之心。

因此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项。

8.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比较安定,在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下,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并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此外,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木、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的多种经营。

由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9.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西晋统治者腐朽,向内迁各族人民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少数民族人民为奴婢。

仔细审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10.C【详解】依据表格“南北方人口比例表”,西汉时间北方人口占全国比例为80%,而南方仅占20%,而到了北宋时期,我国南方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上升至63%,北方则下降为37%,南方人口超过了北方。

由此可以看出,从西汉到两宋期间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并超过北方,结合课本所学,南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促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C项符合题意。

表格内信息不能反映ABD三项内容,不合题意。

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1.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年,中国处于东汉时期,江南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D项表述与事实不符,符合题干要求,故选D项。

12.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促进民族大融合”的措施,结合课本所学,为了更好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