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它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这一字体的创立者是( )A.钟繇B.胡昭C.王羲之D.王献之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3.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元朝时期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5.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7.“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8.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9.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11.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下列图片中体现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是A.B.C.D.1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A.刘裕B.王猛C.司马炎D.苻坚13.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14.我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北向南逐渐南移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调整政策B.南北地理环境的变化C.南方贸易发达D.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稳定15.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16.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17.台湾及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在内,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历史上大陆政权最早与台湾联系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A.秦B.西汉C.三国D.东晋18.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其中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A.西晋B.隋朝C.唐朝D.清朝19.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下列事件不是曹操所为的是()A.迎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C.与孙权、刘备联军战于赤壁D.220年,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0.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战役,它们A.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B.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C.都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D.都发生在大一统时期21.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

在位的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A.西晋灭亡的原因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C.西晋社会的混乱D.西晋的民族矛盾22.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说:“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所谓有教无类是也。

” 请再结合以下图片,说出这些材料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大交融B.国家大一统C.中外交往频繁D.经济繁荣发展23.关于下列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描述正确的是A.相传黄帝时期隶首发明了音律B.东汉的华佗研制了麻沸散,被称为“医圣”C.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D.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24.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

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①自然条件优越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25.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选择题1.A解析: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曹魏时期,兼采汉末众家书法之长,独创楷书书法的是钟繇,故A符合题意;胡昭是三国时期书法家,擅长隶书,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王羲之、王献之是东晋著名书法家,擅长行书,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C解析:C【解析】抓住关键词“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结合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20年,曹操死后,曹操的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定都洛阳,三国时期开始。

所以,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C项符合题意;刘备、孙权和曹丕属于三国时期的人物;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的北魏政权进行了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讲汉话、穿汉服、改汉姓,把鲜卑拓跋姓改为汉姓元,C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4.D解析: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学习先进文化,故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故D符合题意;统一黄河流域、开发江南经济、笼络守旧势力与题干无关,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5.C解析:C【解析】【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6.B解析: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南方比较安定,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B项符合题意;而ACD三项不是主要原因。

故选B。

点睛:抓住信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解题的关键,需熟练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

7.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可知①正确。

据题干材料“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可知②正确,所以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②,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排除。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8.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383年,东晋与前秦爆发了淝水之战,结果是东晋打败前秦,使得东晋王朝的统治得到了稳定,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D项符合题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东汉末年时期的事件;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事件,所以ABC三项都与题干信息不符合;故选D。

9.A解析: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西晋“八王之乱”时期,少数民族纷纷在北方建立政权,北方战争频繁,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A符合题意;三国鼎立时期是从东汉到西晋过渡的一个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重新进入混乱时期,故C不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交融,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0.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

他们被称为“五胡”,与汉族长期杂居,互相影响,民族界限日益缩小,加速了民族融合。

题意要求不包括的内迁民族,故本题答案选D。

11.C解析: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的代表,它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C项符合题意;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与佛教无关,A可排除;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B可排除;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D可排除。

故选C。

【点睛】解题的关键需熟悉四幅图片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与特征,北魏的云冈石窟既继承中国传统雕塑艺术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外来的佛教艺术;其它三项都不具备这个特征。

12.D解析:D【解析】依据所学可知,4世纪时,氐族人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苻坚任用汉族人王猛进行改革,逐渐强大,不久统一了黄河流域。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3.D解析: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西晋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中央政府的控制权进行了行了历时十六年之久的战乱,史称八王之乱。

这次战乱使西晋王朝的统治力量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北方人口为躲避战乱开始南迁,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故选D。

点睛:关于江南地区的开发,需要重点掌握北方人口南迁的时间和原因;掌握江南地区得以开放的原因。

14.D解析:D【解析】【分析】【详解】依据课本所学,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有: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南方地理条件较好,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