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5、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与条件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谢谢!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组织学习经验
组织程序:
对课程组织的总体框架取向一致的看法(课程形式)
研究每一领域内所要遵循的一般组织原则
研究低层次的课程结构(课、单元或课题结构) 制定课程方案或资源单元,为教师提供可用的教学材料 由学生与教师共同设计活动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课程评价
程序: 从行为和内容两个维度确定评价的目标(做什么 达到什么 水平) 确定使学生有机会表现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情境
(2)学校发展的远景规划。
发现学校发展的现实问题与未来指向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校本课程开发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
是完全出于学校内部需要, 遵从“实践——
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模式。
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三讲 课程开发模式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1
主要内容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实践模式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பைடு நூலகம்
2
一、课程开发:为了使课程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 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而持续不断修正和完善 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编订
…… 再编订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实验 检验 评价、 改进
二、课程开发的三种模式
课程开发的经费等资源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 校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标
丰富师生学校生活 促进师生主动发展 形成学校办学品牌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3-4章复习要点
1、了解课程目标及其价值、形式取向 2、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3、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包括哪些?
4、课程开发的概念以及三种课程开发模式的主要观点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考察社会上公民忽略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的问题(理智的“冒险”) 完善、提高、修正已有工作 运用并掌握有意义的规则、标准或学问 有利于同伴合作、分享 与学生的主观意愿相吻合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课程评价
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形成性结果,倾向于形成性评价和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诊断 在学习过程及结果评价中,教师是一个诊断者、批评者, 而不是判分者:促使参与者做得更好,而不是决定谁是最好
教师即研究者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施瓦布“实践模式”
1、对“目标模式”和“理论模式”的批判 2、基本观点:课程开发开发应该聚焦于具体教育情
境和课程实践中的实际需要、问题和可能性,而不
是课程开发的原理和程序。 3、开发主体:教师、学生、社区代表、家长、 课程专家、教材专家、心理学家、 社会学家等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编制评价手段
解释和使用评价结果
泰勒的课程评价以目标为依据,检查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
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活动方案,因此又被称为“目标评价模式”。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二) “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1、对“目标模式”的批判 2、基本观点:课程开发是一个将研究、编制和评价
合而为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这个过程集中在课堂
三、课程开发体制
(一)中央集权:国家层面的统一 (二)地方分析:地方教育行政负责 (三)学校自主:以学校教师为主体自主开 发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开发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
和评价的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 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三 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
古典的和当代的作品。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选择和建立学习经验
一般原则 与学生经验相关联 可以使学生通过活动获得满足感 学生力所能及 经验的多元性 经验具有多重意义 实施程序 每个人提出少量的自己认为合适的学习经验 用集体审议的方法评论、批判,确定有希望进一步完善课 程编制的学习经验
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感到值得去学 尽量能够利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经验的迁移
发现学生的现实需要与潜在可能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 学校条件
(1)学校外部环境分析,如社会变革、社会期
望、地区状况、社会教育资源等。
(2)学校内部环境分析,如办学条件、师资状
况、办学传统、办学理念、校风等。
学校能做什么,具备哪些已有与可能资源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 学校发展目标
(1)学校近期发展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施瓦布“实践模式”
4、主要方法:集体审议
形成和选择各种可能的备选课程问题的解决方案
依据解决问题的实践需求进行判断,并形成结论
通过审议形成一个学校共同体,它同时是一个参与者彼此互
动、相互启发的教育过程
集体审议的重要内容在于谋求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要 素的相互协调和平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几点关注
1. 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支柱:
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丰富学生学习方式
考虑学校实际可能
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 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教师素养、态度 学校领导的态度和能力 校本课程的教学安排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水平
泰勒的课程开发模式重视确定课程目标环节, 故而被称为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
1、选择与界说目标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筛选目标的依据
教育哲学:相吻合——保留;相冲突——舍弃 学习心理学: a.确认自己所持的学习理论; b.写下这一学习理论的要素; c.指出每一要点对教育目标的可能含义; d.筛选教育目标:舍弃无法达到、不适宜于特 定年龄段的、太具体的、太一般的或者与学习 心理学相冲突的目标
(一)目标模式: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泰勒:课程开发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
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 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 组织学习经验(课程编排) 课程评价
筛选方式:集体审议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陈述目标
以有助于选择教学经验、指导教学的方式陈述 最有效的陈述方式:既指出学生要养成的行为, 又言明该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和内容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学生广泛阅读印刷或非印刷的文本,建立对文本意义的理解,认识自我, 以及对美国和世界文化的理解。通过阅读,获得新的信息,满足社会和 工作的需求,同时更好的完善自我。这些文本包括虚构和非虚构类的、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3、组织学习经验
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同一学习领域在不同年级的关系 横向组织:同一年级不同学习领域的关系 整合性:将不同学习领 域联系起来,使学生能 够把通过各科获得的看 法、技能和态度统一起 来 连续性:基本的概念、技能反复 出现,使学生有机会连续学习; 顺序性:后继的学习内容以前面 的学习内容为基础,且必须更深 入、更广泛
校本课程 :超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时的部分课程,可归
入校本课程;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两者在性质上存在差异,在技术上无实质区别。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选修课、活动课、兴趣小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指向上可纳入综合实践活动 校本课程:学校自主、学生需要且符合课程政策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校本课程的层次与类型
批学校教师负责承担。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形式
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自主开发自己的独特课程(狭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 :学校自主开发自己的独特课程
& 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改造。 (广义)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名称、课时、内容的强制性) 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 劳动与技术教育、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二、校本课程开发
外部影响(法律要求、科学研 究、专业人员等)
环境分析
课程目标设置
课程组织
课程实施
课程评价
课程基础
(知识、学生、社会等)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一)环境分析 1. 学生需求
(1)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特点等;
(2)学生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更高层次的引导;
(3)学生所携带的教育资源。
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课程开发过程的核心人物。
知识的内在价值 学习过程的内在价值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
允许学生在活动时作出选择并对选择结果进行反思 能使学生起积极作用 从事观念的探究、理智使用或问题解决 涉及实在的事物 能使处不于同能力水平上的学生成功完成 在新情境里探究、思考新问题或已经研究过的问题
教师参与 的形式 校本课程的形式
个别教师参与 部分教师参与 全体教师参与
筛选已有的课程 (最低层次)
改编已有的课程
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
(最高层次)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四)需要澄清的误解
校本课程是选修课或活动课,国家课程是必修课;
校本课程开发增加了课程总负担;
校本课程开发由本校独自完成;
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编写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