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解表剂
某女.32岁。91年春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恶寒 头痛,服感冒胶囊等末愈。此后经常怕冷, 微热,头痛身痛,住某院治疗,有所好转, 但小便开始不利,数日后不禁。刻诊:形 体肥胖,两眼险虚浮,下肢浮肿,尿意频 急,小便后仍有尿意,时有自遗,咳嗽高 声、大笑时尿液自出。发热微恶寒,肢节 疼痛,平时很少出汗。舌质淡润,苔白腻, 脉浮微紧。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语
音不出,咳嗽胸闷。
3、大青龙汤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
热,头身疼痛,烦燥,口渴,脉浮紧。
组成:麻黄汤增麻黄为六两(倍用),
加石膏如鸡子大(二~三两)
趣味记忆法
麻黄汤:干妈贵姓 (炙甘草 麻黄 桂枝 杏仁) 三拗汤: 干黄杏 (炙甘草 麻黄 杏仁) 大青龙汤:石大江干妈姓桂 (石膏 大枣 生
3、夹湿兼骨节痠痛,加苍术、苡仁;
4、兼里热烦燥、口干,加石膏、黄芩。
使用注意: 1、表虚、血虚、阳虚者禁用。 2、中病即止,不可过服。
附方:
1、三拗汤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 语声不出,咳嗽胸闷。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
2、华盖散
组成:麻黄汤去桂枝,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
3、咳喘
姜春华医案:胡女,46岁。咳喘已七年, 近受风寒侵袭,胸闷窒塞,呼吸不利。咳 喘多痰,喉间作水鸣声,苔白,脉软。以 麻黄汤加味,处方: 麻黄6克,桂枝9克,川朴9克,枳实9克, 杏仁9克,甘草6克,2剂。 药后咳喘减轻,上方去川朴,加陈皮3克, 又服2剂,咳止喘平,呼吸通畅
4、水肿
姜 甘草 麻黄 杏仁 桂枝)
1、外感发热
李某,男性,48岁,公务员。酒后受凉,当 夜寒热交作,咳喘身痛。次日到某大医院 就诊,以“高热查因”收住院。此后每天 下午体温39度以上,反复10天,。。。。。 无奈之下求助中医。症见:周身酸疼,头 晕痛,口淡纳差,进食甚少,生病以来体 重减近5公斤,渴喜热饮,轻咳,痰稀不多, 舌苔尖白根薄黄,脉浮大有力。处方: 生麻黄1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5g, 柴胡20g。1剂水煎服。1剂退热未再发。
12、难产
橘窗书影》载浅田宗伯先生曾治疗一妇人 临产破浆后,振寒腰痛如折,不能分娩, 前医与破血剂,先生诊曰:脉浮数而肌热, 恐系外感,与麻黄汤加附子,温覆使发汗, 须臾腰痛稍宽,而发阵缩,余谓产期将至, 使坐草,俄产一女。
13、开窍还魂
刘某,男,44岁。1980年孟冬煤气中毒,其亲属 发现时已昏迷不醒,手撒遗尿,呼之不应。急送 某医院抢救后苏醒。醒后头晕头痛,胸中闷窒, 烦躁不安,恶心欲吐,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 精神恍惚。翌日晨起,诸症不减,邀余诊治。舌 苔白腻,脉沉弦有力。辨证为余毒内伏,神明受 扰。治宜宣通气血,祛毒外出。乃试投麻黄汤, 处方:麻黄、生甘草各15g,桂枝、苦杏仁各10g, 服药1剂,通体大汗,精神清爽如常人。
方解: 君 麻黄 臣 佐 使 桂枝 杏仁 甘草
(1)发散风寒 (1)解肌发表 降利肺气
(2)宣肺平喘 (2)温经止痛
调和诸药,缓和峻烈
本方基本配伍组合及特点:
麻、桂相须 -辛温发汗
麻、杏宣降 -宣肺平喘
随证加减:
1、喘急痰多,表证较轻:去桂枝,加苏子、半夏;
2、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荑;
7、突发性耳聋
刘女,52 岁。晨炼时,天下大雪,忽感右侧偏头痛,鼻塞,流清涕, 咳嗽,身痛。服川芎茶调丸及西药治疗后,感冒症状基本消失,但右 耳突发耳聋、耳鸣,西药治疗无效。现右侧耳鸣、耳聋、头昏胀,恶 风,形寒肢冷,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证属风寒入侵, 肺失宣降,耳窍不利。治以宣肺散寒,通利窍道。 方用麻黄汤加味。麻黄、杏仁、石菖蒲各12g, 桂枝、防风各床盖被 发汗。服2剂后微汗出,头昏胀,行寒肢冷,右耳15g, 细辛6g, 川 芎10g, 黄芪30g, 甘草3g, 生姜6 片、大葱白5根引。1日1剂,水煎 服。服药后耳鸣基本消失。
9、乳腺管闭塞
李氏治疗急性乳腺炎并发乳腺管闭塞病例1 例。患者女,24岁。因睡姿不当,挤压乳 房,遂发冷发热如疟状。现见左侧乳房胀 硬,乳汁排泄不畅,舌苔薄白,六脉浮紧。 体温37.2℃,血象正常。投麻黄汤,药物组 成:麻黄7g,桂枝10g,炒杏仁15g,炙甘草 5g。1剂,水煎服,汗出病愈
10、遗尿
从本案的病机看 ,由于寒袭太阳之表 ,玄 府闭塞 ,寒邪郁勃于内 ,气机逆乱上冲。 邪无出路 ,遂致攻脑、攻目。邪之来路 , 即邪之出路 ,随着汗出 ,表闭一开 ,邪从 外散 ,肺气得宣 ,水道得通 ,小便得利 , 郁结于大脑及眼底之瘀血、水肿亦随之而 去 ,脑压迅速复常。
15、蛛网膜下腔出血
2、痛证
杨某 ,男,6 O 岁,1 9 8 0 年 4月2 0 日初诊。腰 痛、左腿痛3个月。3月前因风雨天外出,回家后 出现腰及左腿痛并渐渐加重,终至卧床不起,疼 痛剧烈。诊断为腰椎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痛。刻 诊;左腿痛剧此乃风寒之邪客于分 肉之间,即太阳之经证也。虽然客之日久,尚未 传入他经,仍宜麻黄汤加减治之:麻黄15 g ,桂 枝l0g ,炙甘草6g ,附子10 g,3剂。服讫全身俱 感温暖,疼痛十去其七,八,能持杖行走。后随 症调理月余而安。
尝试用麻黄汤: 麻黄10 桂枝6 杏仁10 炙甘草 10 三付,嘱其水煎时间不要过久,且早、中饭 后服用。 药后复诊,睡眠明显改善。后用建中汤和归脾汤 调理月余而愈。
14、失眠
麻黄汤用于治疗失眠亦未见过报道,余国 俊、刘力红 均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失眠记 载,网友博客也有麻黄汤治失眠的记录。 理论根据:太阳主开,阳明主合,太阳与 阳明相表里。不汗出乃太阳不开,太阳不 开每每影响阳明主合之功能,而阳明合则 寐,阳明合不利则失眠。用麻黄汤开太阳, 使阳明主合之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 疗失眠之目的。
按:此例患者受严冬风雪之寒气侵袭,致肺失宣降、寒凝气滞、耳窍 不通而致耳聋,故用麻黄汤发散风寒。风寒祛、耳窍通,耳聋自愈。
8、胸痹
刘某,男,56岁,1980年12月诊。胸闷,气短,胸痛彻背, 动则尢甚,时常发作一年余。近月余发作频繁。刻诊:气 短声低,气急而咳,痰少色白,畏寒怯冷,面色白光 白, 四肢欠温,舌暗苔白,脉细数无力。西医诊断为冠心病、 心绞痛。此乃胸中阳气不振,不能贯通心脉,则胸闷胸痛; 不能达于四末则四肢欠温;不能温分血肉则畏寒怯冷,时 时恶风。宜麻黄汤主之:炙麻黄6g,桂枝15g,杏仁6g, 炙甘草30g,薤白6g,附子30g(另包先煎)。服药3剂, 诸症消失。 麻黄汤宣肺解表,散寒通滞,消除病因使胸中阳通阳化气, 对本证属阴寒凝聚型的有较好疗效,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方 法之一。
麻黄汤《伤寒论》
学习
麻黄汤的典型性意义 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础方 基础方典型结构
主证病机分析:
外 感 风 寒 表 实 证
卫阳被遏
( 太 阳 伤 寒 )
营阴郁滞
肺气不宣
恶寒↑发热↓无汗脉 浮 头身疼痛,脉紧
咳喘
辨证要点:
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
麻 黄
桂 枝
炙 甘 草 杏仁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12、难产
舒氏医案:偶医一产妇,发动六日,子已出胞, 头已向下,而竞不产。医用催生诸方,又用催生 之灵符,又求灵神炉丹,俱无效。延余视之,其 身壮热,无汗,头项腰背强痛,此寒伤太阳之营 也,法主麻黄汤,作一大剂投之,使温覆,少顷, 得汗,热退身安,乃索食,食讫,豁然而生。此 治其病,而产自顺,上工之法也。 (《皇汉医 学》) 按语:麻黄汤内服有催生之妙,可能与本方散寒 利营之功有关,用于表寒不解,营卫闭塞不畅难 产。待录此案以供临床参考。
各 论
第一章 解表剂
一、概念:解表药-发汗、解肌、透疹-表证 二、适应证:表证 三、分类:辛温、辛凉、扶正
四、使用注意:
1、武火急煎(10~15分);
2、药后避风寒,添衣加被助汗; 3、表里同病——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4、发汗峻剂——“中病即止”。
一 辛 温 解 表 剂
适应证:风寒表证。 组方配伍规律: 以辛温解表药为主,常配: 1、活血通脉药(桂枝、川芎) 2、宣降肺气药(杏仁、桔梗)
6、寒闭失音
赵守真医案:汪某以养鸭为业,某晚归时,感觉不适,饮 冷茶一大钟,午夜恶寒发热,咳嗽声嘶,既而语言失音。 曾煎服姜汤冲杉木炭末数钟,声亦不扬。晨间,其父伴来 就诊,代述失音原委。因知寒袭肺金,闭塞空窍,故咳嗽 声哑。按脉浮紧,舌上无苔,身疼无汗,乃太阳表实证。 其声暗者,非金破不鸣,是金实不鸣也。由于贼风外袭, 玄府阻闭,饮冷固邪,痰滞清道,治节失职之所致。治宜 开毛窍宣肺气,不必治其暗。表邪解,肺气和,声自扬也。 疏麻黄汤:麻黄9克,桂枝、杏仁各6克,甘草3克。 服后,复温取汗,换衣两次。翌日外邪解,声音略扬,咳 仍有痰,胸微胀。又于前方去桂枝,减麻黄为4.5克,加 贝母、桔梗各6克,白蔻3克,细辛1.5克,以温肺化痰。 续进2帖,遂不咳,声音复常。
5、皮肤病
李克绍医案:陈某,单身独居,1973年春节 前,清晨冒寒到邻村换取面粉,突然身痒, 前后身及两上肢,遍起斑块,高出皮肤, 颜色不红,时抓时起,时起时消,用扑尔 敏及注射钙剂,均无效。四五日后改找中 医治疗,余初用浮萍方,无效。后根据思 考脉迟、肢冷,并有明显感寒外因,遂改 用麻黄场原方。共服2刑,块消痒止,后未 复发。
陈华医案:刘某,男,9岁。1984年冬因脸面突 然浮肿,进某医院诊为“急性肾炎”,经西药 治疗半月,证情反复。近二日诸症加重,脸面 浮肿,喘咳无痰,心烦不宁,小便不利,阵阵 恶寒,舌淡胖,苔白腻,脉浮紧。辨为风水泛 滥之肿,因冬季风寒当令,外邪束表,肺失宣 降,水道不通,水泛肌肤所致。 麻黄6克,桂枝6克,杏仁6克,炙甘草3克,茅 根10克,蝉衣5克。 2帖小便通利,诸症减轻。续服3帖,诸症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