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考纲知识点整理

海洋地理专题一海洋和海岸带一、海底地形1.海底主要地貌类型。

(p16-17)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

大陆架:①陆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水深200米以内。

②宽度从低潮线向海洋延伸至坡度显著增大地方为止,平均75千米。

③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丰富。

大陆坡:①大陆架向外延伸形成的陡坡。

②水深:200—4000米、宽度十几---几百千米。

③最绵长最壮观的斜坡。

岛弧:大陆和洋盆之间呈弧形分布的岛屿,太平洋西部海域最为典型。

海沟:岛弧的外围伴生的狭长而深凹的海沟,海洋中最深的地方。

洋盆:大洋底的主体,占海底一半;地形平坦;地壳活动稳定;水深:4000---6000米洋中脊:最长的海底山系;海洋地壳的诞生地—板块的生长边界;分布:太平洋—大洋东部、大西洋---大洋中部、印度洋----人字型分布大洋中部2.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1)海底扩张学说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板块构造学说全球岩石圈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

其中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为海洋外,其余五个板块既包括大陆又包括海洋。

此外,在板块中还可以分出若干次一级的小板块。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

3.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

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

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

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

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

(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

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

二、海水温度与盐度(p24)影响水温的因素:太阳辐射、洋流、海陆分布、深度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

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1.海洋表层温度的分布规律:经典问题:(1)为什么北太平洋的水温最高值最低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2月?(2)表层海水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呈带状分布,为什么?(3)南北太平洋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4)在北太平洋中低纬海区,东部沿岸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西部沿岸等温线向高纬凸出,为什么?(5)北太平洋中纬度东西岸等温线疏密不同,为什么?2.不同海区海水温度随水深的变化规律[经典例题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

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解析】(1)海洋热量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热量收入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由图可知热量收入最多在赤道以北10°N 附近,从全球海洋看热量收支平衡,而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不一定平衡,由此可知正确选项为A、D。

(2)洋流通过对高、低纬度热量输送、交换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的水温差异,且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由于近岸洋流影响导致水温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故正确选项为B、D。

【答案】(1)AD (2)BD3.海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

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

(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

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最低海区:波罗的海。

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

不超过1%(3)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

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三、海一气相互作用1.海一气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p36)(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

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

(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①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②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2.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1)沃克环流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

如图所示:(2)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

(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

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

(3)拉尼娜现象(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 ℃;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四、海水运动(p28)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波浪的影响:海蚀柱、海蚀涯、海蚀拱桥等船只航行、海洋工程、渔业作业、海上天称为潮、夜晚为汐。

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

潮汐的变化规律:潮汐对人类的影响:提供能源、旅游资源、带来灾害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1)洋流分类(2)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3)洋流的影响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总结)(2)气候(3)海洋生物资源及渔场分布(5)海洋污染(4)海洋航行(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五、海岸与海岸带1.海岸类型及其特点(p10)1、海岸:海洋水体与陆地相互接触和彼此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线和海岸带2、海岸线: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3、海岸带含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范围:潮上带、潮间带、水下岸坡主体:潮间带4、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海浪潮汐洋流流水生物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基岩海岸典型利用特点成因类型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地势险峻、坡陡水深、海岸曲折建港口、旅游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由砾石、沙子堆积而成南沙群岛海滨浴场台湾西侧海岸平原河流携带的淤泥沉积而成堆积物颗粒较细,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滩涂养殖珠三角海岸红树林与泥沼相结合的海岸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抵抗风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保护广东、广西、海南岛沿岸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热带基岩海岸边缘保护海岸。

抵抗海浪侵袭堆积物颗粒较粗,海滩宽阔平坦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46) 海岸带定义: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

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

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 )滩涂养殖 二、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滩涂的范围及重要性范围:高潮线以下,低潮线以上的“亦海亦陆”的特殊地带重要性: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2)滩涂养殖的有利条件:阳光充足、温度适宜;营养丰富;鱼类回游、产卵繁殖后代的场所滩涂利用的其他方式:围海造田、 围海晒盐、 围海造陆、 海洋旅游 (2)港口建设①定义: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