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升金湖现状报告

升金湖现状报告

实习地点:升金湖、牯牛降实习时间:2010-11-15--16指导老师:朱胜英实习目的:了解生物多样性一、升金湖湿地的历史与现状(一)升金湖发展简史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位于长江下游南岸池州市境内的东至县与贵池区交界处.保护区面积达33340公顷,其中核心区为10150公顷,缓冲区10300公顷,实验区12890公顷.(二)升金湖现状保护区内有富有植物27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25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莲,野菱和水蕨.有浮游动物13种,底栖动物23种,鱼类6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3种,鸟类175种,兽类3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白头鹤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小天鹅等23种.丰富的生物资源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我国最大的白头鹤越冬种群和世界1/10的东方白鹳越冬种群,在这里栖息.每年在这里越冬的鸿雁种群数量大3万只左右,占全球鸿雁总数的1/2-1/3.这里也是亚太地区最主要的鹤类,鹳类,雁鸭类越冬地之一,享有“中国鹤湖”、“鸿雁之乡”之美誉。

升金湖是我国主要的鹤类越冬地之一,世界上共有15种鹤,中国有9种,升金湖就有4种,分别是:白头鹤,白鹳,白枕鹤和灰鹤。

这里是世界上最大的白头鹤天然越冬地,每年我国有三分之一的白头鹤到这里来度过漫长的寒冬,但是根据巡护员的记录,白头鹤逐年减少了。

二、升金湖湿地功能(一)升金湖生态功能提供水源、补充地下水、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清除和转化毒物和杂质、保留营养物质、保持小气候、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二)升金湖湿地经济功能(1)提供可利用的资源(2)旅游休闲(三)升金湖湿地社会功能教育和科研价值:复杂的湿地生态系统、丰富的动植物群落、珍贵的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升金湖有中科大和安大研究点,每年有很多国内外专家去那里研究候鸟,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去实践活动。

三、湿地问题原因的分析:(1)不合理开发利用,天然湿地面积缩减:上世纪50-60年代,湿地基本上是未被开发利用的自然湿地,具有沼泽遍地、洼泊成片、鱼翔浅底、鹰击长空、狐兔出没的自然景象。

由于受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20世纪8 0—90年代以来,大量的湿地被不合理开发,天然湿地遭到较大破坏,主要是滩涂开垦为虾池,草甸、灌丛转化为水田,沼泽、草地、古河道转化为水库、坑塘、沟渠等。

(2)生物资源过度利用:滥捕滥捞的现象十分严重,不仅使重要的天然经济鱼类资源受到很大的破坏,而且也严重影响着这些湿地的生态平衡,威胁着其他水生生物的安全,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湿地水禽由于过度猎捕、捡拾鸟蛋等行为导致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

(3)湿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湿地是工农业和居民等的主要水源地,过度的、不合理的用水已使湿地的供水能力受到严重影响.在水资源利用中,农业用水约占总用水量的70%,但水的利用率相当低(只有20%~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利用水平;此外,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还导致土地次生盐碱化(4)湿地污染加剧:湿地污染不仅使水质恶化,也对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

天然湿地已成为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承泄区。

由于周边稻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产品,已成为湿地的面污染源,进而影响了湖水的水体质量。

长期以来,由于湖区周边的森林资源被过度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流中的泥沙含量增大,造成河床、湖底淤积,湿地面积不断缩小,湿地功能逐渐衰退。

四、升金湖湿地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1)自然保护区管理亟待加强:升金湖虽然已是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但目前它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尚不完善,湿地自然保护的布局、类型尚未进行湿地保护空缺分析评估,禁猎、禁渔、禁伐等其他保护形式发育不足,真正的自然保护区很少,核心区都有人类活动,现有保护区的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设备、资金缺乏,都影响了湿地自然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

(2)完善法制体系:目前还没有一部关于湿地保护的合理利用的专门法律、法规;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湿地保护的条款比较分散且不成系统,无法可依或法条相互交叉、重复的情况并存,难以很好发挥作用。

在执法方面,也存在着执法人员不足,必要的技术装备的缺失以及交通、通讯等设施薄弱,影响了正常的执法工作。

(3)建立湿地管理协调机制:湿地保护管理、开发利用牵涉面广、部门多,至今尚未形成良好的协调机制。

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因在湿地保护、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目标不同、利益不同,各自为政,矛盾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湿地的科学管理。

(4)培养专业人员,加大科学研究:目前升金湖湿地保护的基础研究还非常薄弱,就我们调查只有;两个保护点,而且巡护员都不是专业人员,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价值和作用等方面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制约了湿地保护与管理的进行。

从事湿地研究的人员很少、人才严重缺乏,同时湿地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比较落后,缺乏现代管理技术手段。

(5)加大资金的投入: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是湿地保护与管理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升金湖位于贵池区和东至县两个不同区段的管理措施都不一样,主要都牵涉到资金的问题。

在湿地调查、保护区及示范区建设、污水治理、湿地监测、湿地研究、人员培训、执法手段与队伍建设等方面都缺乏专门的资金支持。

由于资金短缺,使许多湿地保护项目和行动难以实施,导致升金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保护功能,必要的湿地基础研究难以进行。

(6)加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

通过沿途的考察发现升金湖周边地区的宣传措施很少,只有为数不多的两三块木板上写着简单的标语,政府部门也未对湖边的居民们进行过宣传教育。

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滞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势的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的缺乏,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是升金湖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石台牯牛降我国国家级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自然保护区——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被生态学者称为“绿色天然博物馆”。

它位于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安徽省池州市的石台县境内,与黄山和佛教圣地九华山毗邻,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古称“西黄山”,其主峰海拔1726.6米,为安徽省南部的第三高峰。

因其山形酷似一头牯牛从天而降,故名牯牛降。

这里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牯牛降面积6720公顷,其地层古老,地形复杂,气候优越,河系发育,水源丰沛,土壤、植被垂直变化明显而类型多样,森林十分茂密,生物资源植被类型与区系成份独具特色,是一个罕见的庞杂而又典型的自然综合体。

这里人迹罕至,人为影响很小,环境质量极佳,生态关系协调而稳定,生态系统复杂而完整,充分反映出其内部及其与外部联系的规律性。

由于受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影响,牯牛降发育成为屈指可数的典型褶皱断块山,形成变化多端的地貌形态,或高山峻岭,或峡谷深渊,或地平坡缓,或悬崖立壁,水流蜿蜒,泉瀑跌落,集高山、丘陵、盆地于一体。

牯牛降是安徽省最强的降雨中心之一和空气湿度高值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丰富的水、热资源,孕育了牯牛降独特的生态环境,区内不仅物种资源丰富,而且错综复杂的种间关系和食物网的连接,形成了复杂而稳定的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结构,它是一座蕴藏极为丰富的生物和种质“基因库”,是一座本身生态稳定,并维护着周围广大地区生态平衡。

这里有神奇的原始森林。

牯牛降自然保护区森林面积大,类型多、树种丰富,且原生性森林占主导地位。

据调查,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78%,其中原始森林资源占80%以上,次森林资源占17%左右。

一进入牯牛降,但见森林茂密繁盛、林内阴暗潮湿,数不清的攀援植物竞相攀升,树木多代同林,任其自然生长,植被随其自然发育和演替,地上落叶,日积月累,如同铺设了厚厚的彩色天然地毯,呈现出原始森林特有的景象和特征,显示出森林原始而古老。

以原始森林为主的天然植被,呈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山地灌丛,山地草甸;亚热带主要的常绿针叶林垂分布也十分明显,从下而上依次有马尾松、杉木林,海拔900米以上则广泛分布着黄山松。

针、阔树种自然相生,相得益彰。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家园。

牯牛降山高林密,是昆虫鸟兽等野生动物生长繁衍的理想之地。

目前已知有兽类49种,鸟类147种,爬行类33种,两栖类17种,山区鱼类25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云豹、金钱豹、梅花鹿、大灵猫、小灵猫、黑麂、苏门羚等。

在33类爬行动物中,蛇类有26种,如: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尖吻蝮(俗称五步龙)、竹叶青等各种毒蛇应有尽有。

因此牯牛降又被称为“蛇的王国”。

牯牛降内水系多属山溪性水流,流速急、水温低,涨落快,水质清澈,有机质少,鱼类相对较少,已发现的有鲫鱼、黄鳝、泥鳅、鲶、鳜、光倒刺靶等,肉肥味美,别具风味。

牯牛降境内昆虫种类繁多,计有600余种,多为丘陵、平原地区所罕见。

昆虫种类虽多,但同种昆虫的个体却不多,加上天敌制约,树木混交等原因,使得牯牛降长期保持着“有虫无灾”的良好生态平衡。

这里是珍贵的绿色“基因库”。

据来此调研的专家称,这里不仅植被保存完好,呈天然原始性,而且植被复杂,是中国东部乃至地球同一纬度天然植被保存最好,植被类型最多,最具特色的地区,堪称天然植物园和绿色“基因库”。

园内植物种类齐全,有维管束植物1210种,木本植物539种。

其中属于国家珍稀濒危保护的野生植物有鹅掌楸、三尖杉、永瓣藤、独花兰、黄山木兰、天目木兰,黄山花楸等等,特别是一些古老植物,弥足珍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