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铁带来的启示
• 第四,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 略需要。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 长乏力,复苏不均衡,下行风险依然存在。中国 的发展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环境。严峻的国际 环境迫使我们既要实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又要 调整战略,向西、向北、向南发展。谋划中的中 国高铁“走出去”,包括三个战略方向:通过俄 罗斯进入欧洲的欧亚高铁;从乌鲁木齐出发,经 过中亚最终到达德国的中亚线;还有从昆明出发, 连接东南亚国家,一直抵达新加坡的泛亚铁路。 高铁“走出去”是中国经济突围发展的战略需要。
• 启示三:要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
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对于进一步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 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具有重要意义。
• 启示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和对外开放新阶段需 要,增强国际化经营能力,积极“走出去”。 • 启示五:要着力提高产品质量 。在当今的世界市场竞 争中,技术和质量的竞争是重头戏,技术和质量上的优 势是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是在竞争中制胜 的本质力量。
•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 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 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引领世界高铁发展的新 潮流。 • 高铁出国将进一步使中国的高铁产业得到新的 发展机遇,并且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 的发展,如钢铁产业、高速机车、电子控制、 能源以及新材料产业等,有望迎来更大的市场 需求和发展空间。
以下哪些品牌是中国创造的? A.海尔 B.TCL C.联想 D.惠普 E.腾讯 F.飞利浦 G.松下 H.阿里巴巴
ABCEH
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是指在中国生产,版权不一定在
中国。制造只是产品的加工环节,不掌握核心 技术,核心竞争力低下。一般都是低端的技术 和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为主要制造对象,以国 内廉价的原料和生产劳动力为基础,走的都是 劳动密集型产品,不需要太高的技术水平等。
• 第五,中国高铁“走出去”助推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百年以来无数仁人志 士的奋斗目标,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 高速铁路“走出去”,为中国在未来发展提供了 全新广阔的地缘空间,高铁就是升级版的现代丝 绸之路。高铁将把中国的商品、产业、装备、文 化和思想传播出去,中国高铁将与中国航天、中 国海洋深潜等战略高技术一道,助推中华民族的 伟大复兴!
主持人:黄菲菲 视频收集者:陈汝楠 资料收集者:庞芷茵 资料收集者:郑晓婷
电脑控制者:陈巧金 灯光控制者:周柔删 资料收集者:张晓纯 PPT制作为什么要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 总理推销高铁的底气从何而来?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重大意义 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给“中国创造”带来的 启示
创造是指制造新的、目前没有的东西,也叫创
新,体现的是更高层次的脑力创造活动。 简单来说,创造是从无到有,制造只是模仿、 批量生产。
制造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好处:
1. 改善世界消费产生重大影响 2. 对国内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功不可没
制造对我国经济带来的不足: 1.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率低 2.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3.竞争优势的层次低下 4.产业组织的不合理
• 第二,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 向“中国创造”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高铁的生产和出口已具备相当实力,高铁的 核心技术优势非常明显,技术输出正是建立高铁 国际优势的开始。中国高铁“走出去”对中国高 科技产业输出起到引领作用,必将带动一大批高 科技产业腾飞,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国高铁 “走出去”有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 的历史性转变。
中国创造对我国经济的好处:
• 具有高的附加值,属于产业链的上游,从世界 范围的角度说,就可以用些无形的东西换回巨 额的财富,可以使整个国家产业更加健康。
• 可以解决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部分受过 高等教育找不到工作而又不愿当打工仔的人们 提供就业机会。
您坐过高铁吗? 您知道我国高铁的知名度吗?
• 三、改革开放是中国一项基本国策,中国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行 “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中国“高铁”
这个高科技产品,不仅要在国内不断创新发展, 而且要走向国际市场,总理高度重视铁路建设 的发展,对中国未来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正 如总理所言,中国高铁走出去不仅能带动装备 和劳务出口,更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 自身的综合实力。在世界环境风云变幻的今天, 总理一句特别有底气,除了体现一种自信外, 更展现出了中国实力。
•
第三,中国高铁“走出去”有利于建立国 家安全体系。国家安全的基本保障是拥有制空权、
制海权、制陆权和制天权。以高铁为支柱的欧亚大 陆经济整合,将为中国带来一个陆权时代。当“海 权”与“陆权”并存时,中国就可以在其全球战略 态势上建立起一个对冲的局面。谁制定了未来世界 范围内高铁的技术标准和管理体制,谁就掌握了保 障国家安全的“陆地法”。中国高铁“走出去”维 系着中国在欧亚地缘政治和全球格局中的地位,维 系着边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防安全的重大使 命。
总理为什么说有底气 推销 中国高铁?
一、“高铁”这个便捷交通工具正是科技不断 发展的一个产物,在今天,“高铁”这个高科 技产品,不仅更加方便人们出行,更是印证了 中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总理强调在推销中 国高铁时心里特别有底气,这是一种自信的 表现,这种自信源于中国“高铁”取得的 成绩,这是高科技的产物,除了印证中国科 技水平不断提高外,从侧面也反映出总理高度 重视铁路建设的发展,这种重视无论是对铁路 建设发展还是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排名
NO.1 NO.2 NO.3
国家· 名称
中国和谐号CRH 日本新干线 法国TGV
NO.4
NO.5 NO.6 NO.7 NO.8 NO.9 NO.10
德国ICE
西班牙AVE子弹火车 意大利高速铁路 韩国“KTX”高铁 英国HST高速列车 土耳其高铁 中国台湾“THSR”高铁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首次确立了超过1.2万公里的“四纵四横”的客运专线网,涉 及改建及新建线路约2.8万公里。规划确定客运专线的速度为200公里及以上。 2004年至2005年,中国北车长春客车股份、唐山客车公司、南车青岛四方,先后从加 拿大庞巴迪、日本川崎重工、法国阿尔斯通和德国西门子引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高速 动车组;2007年,全国铁路实施第6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繁忙干线提速区段 达到时速200至250公里,这是世界铁路既有线提速最高值。同时,“和谐号”动车组 也开始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一流水平的京津城际高速铁 路开通运营,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之间的运行时间由原来的2小时左右缩短至30分钟 左右。 2011年,世界上第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京沪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318公里,设计 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时速300公里。 2012年12月1日,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哈大高铁开通运营;2012年 12月26日,京广高速铁路全线贯通运营,全长2298公里,成为世界上干线最长的高速 铁路
启示二:专注创新才能不断强大。在短短十几年里,
中国高铁始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的发展思路,攻克了高速转向架等九大核心技术,成功研制了时 速350公里和250公里两种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这样的成就, 只能说是源自于专注创新。如果当初我们只是一味地引进使用外 国技术,那么,就不可能有“高铁走出国门”的今天,更不可能 有李克强总理那自信十足的话语“推销中国高铁我特别有底气。”
中国人的高铁生活,真正开始于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的 开通。在一些地方政府和百姓眼里,它已成为拉动区域经济的 引擎。
“高铁的建设将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优势互补,有利于 区域内资本、技术、人力资源的快速流动,从而使城市群间人 流、物流效率与质量大幅度提高,拉动沿线经济和城市群的区 域联系,带动相互间的经济发展。”铁路科学院开发处处长王 澜告诉长江商报。 “哪里有高铁,哪里就有城市。”,铁路是发展的根本,铁路 修到哪里,哪里就能建设城镇,哪里就能获得快速的发展。
• 四、速度是现代社会高效率的标志。对 于交通运输业来说,速度是适应市场的 关键要素。透过总理的重要讲话,我们 能够从中看出政府对铁路建设的高度重 视,这种重视无论对铁路建设长远发展 还是对中国未来发展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具有现实意义。相信在政府的高度重视 下,中国铁路建设一定会再创辉煌。
中国高铁“走出去”的 重大意义
启示一:目光长远才能树立品牌。今天的高铁,已然成
为中国战略发展的重要成分,大大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并逐渐 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事实证明,一个行业要真正强大,必须要 有长远的目光,不唯眼前利益是图。 “中国制造”是需要一个 长远的规划,以低质量、低价格换取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再不 思长远发展,永远不会有屹立世界巅峰的哪一天。
1964年日本的新干线系统开通,是史上第一个实现“营运速率”高于时速200 公里的高速铁路系统。在中国高铁未开发建设以前,这一领域的主宰者只有日 本、法国和德国。 而中国高铁最初走的是自主研发之路。早在1990年,铁道部曾就中国高铁发展 模式和规划立项。几家国内火车制造厂商都曾致力于更高速度的动车研发,但 参与人员不多,规模不大,投入资金亦有限。 截至2006年底,铁道部通过三次动车大招标,共购买了法国、德国、日本的高 速列车280列,共计人民币553亿元。 在高铁建设方面,中国的地质条件比德、法、日等国要复杂得多,且里程长、 跨越地域广阔,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原始创新。 尽管在筑路成本、运营经验、运营速度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国高铁依然受人轻 视和怀疑,尤其在原发技术、知识产权等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有日媒 称“中国高铁‘盗版’日本新干线”。 如今,高铁列车的最核心部件——牵引电传动系统和网络控制系统已实现了百 分百“中国创造”。高铁的“动力之心”与“指挥之脑”不再受制于人,中国 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动车组的使用维护成本和采购成本预计可下降20%, 不仅提升企业的获利能力,同时还提高中国高铁的海外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