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八届苏北数学建模联赛承诺书我们仔细阅读了第八届苏北数学建模联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本队以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
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后果。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3538参赛组别(研究生或本科或专科):本科参赛队员(签名) :队员1:谭帅队员2:杨书队员3:刘勤生获奖证书邮寄地址:四川省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学双流校区计科081班邓鸾英(收)邮编:610225编号专用页参赛队伍的参赛号码:3538竞赛统一编号:(由竞赛组委会送至评委团前编号):竞赛评阅编号:(由竞赛评委团评阅前进行编号):题目高校综合奖学金的评定摘要奖学金制度是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评定奖学金成为高校每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奖学金评定有其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奖学金评定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功能。
根据问题一的要求,可以采用成绩绩点制来衡量学生的综合成绩,通过对考试成绩课程和考核课程的成绩绩点的规定,可得出不同考试分数或考核等级对应的成绩绩点,在通过不同课程的学分来确定相应课程的权重系数,从而可建立问题一所述的数学模型,并得出结果见综合成绩排名表。
在问题二中,可以根据不同院校的培养方向来确定不同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为第三问提供参考数据。
在问题三的建模与求解过程中,利用问题一和问题二所给出的一些数据和表格。
在对各种指标处理中,进行了无量纲化处理,成功的避免了在综合评价过程中出现“大数吃小数”的错误结果,其过程中才用了极值差方法和标准差方法。
同时还进行了指标类型的一致化处理,将极小型转化为极大型。
通过静态加权法,再根据问题二中所提供的数据建立两种综合评价模型,通过计算的到了两种模型的结果。
根据综合素质指标大小进行从大到小的排序,名次最高的获得一等奖学金,其后3名同学获得二等奖学金,再后5名同学获得三等奖学金。
问题四是介绍奖学金的评定过程和依据,在评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该院校的培养方向,并且其求解函数要求能够在Excel中完成,这样就要求函数的简单实用性,而在问题三中建立的数学模型是一次函数,不需要借助其他高级数据处理软件,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是一种稳定而可靠的评定奖学金的模型。
最后,文章多次涉及到学校培养方向的问题,更具有实用性。
关键词:静态加权函数,综合奖学金评定,不同院校的培养方向,成绩绩点。
&1问题重述奖学金制度是高校普遍采用的一种对学生进行奖励、激励的制度,评定奖学金成为高校每年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奖学金评定有其明确的标准,这些标准是学校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奖学金评定对学生的行为具有导向功能。
目前,高校奖学金主要有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两大类。
综合奖学金主要是对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的学生设立的,单项奖学金则主要是针对在某一方面表现比较突出的学生设立的。
我们收集了某班级评定奖学金可以用到的一些资料(在奖学金评定信息.xls中)。
考虑到该班级所在学校对奖学金的评定有基本条件限制,如考试课成绩不能低于70分等,表中只给出了满足基本条件的同学的信息。
请建立数学模型,根据资料中提供的数据,确定奖学金获得者名单。
具体要求如下:(1) 根据Excel中的相关数据,选择一种合理的方法,计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包括考试课和考查课两部分),并给出具体排名。
说明:Excel中每门课程名称后面括号中的数据为该课程的学分。
如考试课3(2.5)表示考试课3的学分为2.5。
(2) 结合你所了解的相关情况,确定出综合成绩、卫生、学生工作、获奖情况和学生民主投票在奖学金评定过程中所占的权重。
注意,权重应该与学校希望实现的培养目标一致,即各部分的权重应该体现出学校对学生各方面要求的侧重,以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表格中的数据,说明如下:①为了简化问题,对于获奖情况,不管是科技类还是文艺类等方面的获奖,我们只考虑获奖级别的差异,而不考虑获奖内容的差别。
②该班级总人数为32,为了得到该班同学的民主测评情况,要求该班级所有同学根据自己的了解,为自己认为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同学投票。
每人至多投10票,表中“学生投票”列是统计得到的每个同学的得票数。
(3) 该班级的奖学金获奖指标为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请给出具体获奖名单。
(4) 撰写一篇不超过2页的奖学金评定说明,向负责奖学金评定的人(如班主任、班长等)阐述你们计算奖学金的主要依据和过程。
为了方便奖学金评定操作,建议大部分计算过程最好能够使用Excel完成(评定说明中只要给出具体公式即可,这些公式应该能够在Excel中实现)。
如果你的模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比较复杂,可以简化模型的相关内容,以方便具体计算过程,提高模型的实用性。
&2问题一的建模与求解1.基本假设:1.假设各评价指标互不影响。
2.假设本模型只针对综合奖学金的评定,与单项奖学金无关。
3.假设对学生的综合成绩以绩点制来衡量。
2.问题一的分析学生的综合成绩评定主要以学生的绩点来衡量,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分数对应的绩点如下表:分数段(分)95-100 90-94 85-89 80-84 75-79 70-74 ﹤70 绩点数4.03.83.53.02.52.00考核等级对应的绩点如下表:等级类型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绩点数 4.0 3.0 2.0 1.0 03.符号说明:J A~~J N分别表示第一个学生到最后一个学生的绩点。
Ai1表示第i名同学考试科1对应的绩点。
AI2表示第i名同学考试科2对应的绩点。
AI3表示第i名同学考试科3对应的绩点。
AI4表示第i名同学考试科4对应的绩点。
AI5表示第i名同学考试科5对应的绩点。
AI6表示第i名同学考试科6对应的绩点。
Bi1表示第i名同学考核科1对应的绩点。
Bi2表示第i名同学考核科2对应的绩点。
Bi3表示第i名同学考核科3对应的绩点。
Bi4表示第i名同学考核科4对应的绩点。
Bi5表示第i名同学考核科5对应的绩点。
Bi6表示第i名同学考核科6对应的绩点。
M1~~M6分别表示6门考试科课程的学分。
N1~~N6分别表示6们考核科课程的学分。
W表示该学期总的学分数。
4.模型的建立与求解:’学生各门课程所对应的绩点:姓名A1 A2 A3 A4 A5 A6 B1 B2 B3 B4 B5 B6学生A 3 3.8 3.8 4 3.8 3.8 1 4 4 4 4 4 学生B 3.5 4 4 4 3 3.8 1 3 4 4 4 3 学生C 4 3 3 3.5 3.5 3 1 4 2 4 4 3 学生D 3.5 2 3.5 2 3.5 2.5 1 4 4 3 2 2 学生E 3.5 2.5 2.5 2 2 2.5 1 4 4 4 3 2 学生F 3 4 2.5 3.5 3.5 3.5 1 3 4 4 3 3 学生G 3.8 3 3.8 2.5 3 3 1 4 3 3 3 2 学生H 3.5 3.5 3.8 3.5 3 3 1 3 3 4 3 3 学生I 3 4 3.5 3.5 3 3.5 1 3 3 4 4 3 学生J 2.5 3.8 3.5 3 3 3.5 1 3 3 4 3 3 学生K 2 3 3.5 3 2.5 3 1 4 3 4 3 3 学生L 3.8 3.5 3 3.8 3.5 3.5 1 4 3 4 4 4 学生M 2 2 2.5 2 2 2.5 1 3 2 3 2 2 学生N 4 4 3.8 4 4 3.8 1 4 4 4 4 4各位学生的绩点数求解公式:Ji=Aij×(Mj÷w)+Bij×(NJ÷w)···············(1)将数据代入(1)式的数据如下表:学生代号ABCDEFG综合绩点3.8283.5963.2232.7112.5703.2462.914综合名次2381213611学生代号HIJKLMN综合绩点3.2463.3423.1683.0183.5772.1753.886759104141综合成绩的排名表5.模型的评价:本模型主要根据每门科目学分所占的比重,利用线性加权法对学生的综合成绩进行的具体的分析排名,其中学分越高的科目在评定的过程中的权重系数越大,对学生的综合成绩的影响越大,&3问题二权重系数的确定1.问题分析:根据学校对学生的各方面的侧重,可以把学校简单的分为理工类和文史类院校,理工类院校比较注重动手能力既参加各类比赛的获奖情况,文史类学校比较重视学生工作和学生人际沟通关系的培养,所以理工类学校的综合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获奖情况的权重系数比较大,而文史类的院校的综合奖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学生工作和学生民主投票的权重系数比较大。
查阅相关资料可知:2.文史类的院校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如下:综合成绩:0.3;卫生情况:0.1;学生工作:0.1;获奖情况:0.2;学生投票:0.3;3.理工类的院校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如下:综合成绩:0.3;卫生情况:0.1;学生工作:0.05;获奖情况:0.4;学生投票:0.15;4.权重系数确定的评价:由于各种评价指标相互没有影响,数据变化过程中对评价结果没有较大的影响,所以采用线性加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使数学模型更容易进行计算,增加了数学模型的实用性&4问题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1.问题说明与基本假设针对奖学金评定的综合评价这一问题,采用静态加权综合评价方法来解决,假设14个同学为被评价对象A·····N,共有5项评价指标:综合成绩,卫生,学生工作,获奖情况,学生民主投票,分别记为a,b,c,d,e。
根据获奖情况可以把获奖等级分为12等(国际1,2,3等奖国家1,2,3等奖省1,2,3等奖校1,2,3等奖)基本假设:(1)本文只以本班的14个候选学生为研究对象,不考虑其他学生。
(2)只以上述的5个因素为评价指标,不考虑学生在校的其他情况。
(3)各评价指标互不相关,互不影响。
(4)评价综合素质时忽略其他人为因素的干扰。
2.符号说明:表示14名同学中综合成绩的最小值;(1)Jmin表示14名同学中综合成绩的最大值;(2)Jmax表示第i名同学在学生民主投票中获得的票数(i=1-14);(3)Ri(4)d表示获奖的等次(从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