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

《倾斜的伞》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倾斜的伞》是一篇记事兼有抒情的散文,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使“雨中共伞”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细节中蕴涵着强烈的爱的气息巧妙地出现出来,给人以爱的感动,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馨。

课文的结尾,作者在抒发着内心强烈的情感,同时,人们读起来也会清晰地认识到,雨中伞下笼罩的是浓浓的亲情,时空变幻传送着的也是浓浓的亲情。

学情分析:当今,孩子们不论吃的,穿的,玩的,就连上学,无一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它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对爱的感受确实缺乏,更不用说主动献出自己的爱了。

这篇课文正适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文中感人的句子,体会字里行间的温情。

(2)、理解“仍然”并能用它说话。

(3)、了解结尾点题的作用,掌握拟题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读为主,引导学生通过自读、小组读、展示感情读、角色读等方式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通过角色转换表达和想象空白练笔,让学生懂得回报感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外公和我之间互相关心的那份温暖的亲情。

(2)、教育学生明白我们应该学会在享受爱的同时,学会付出爱,懂得回报感恩。

教学重难点分析:1、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2、体会流露在文中那份浓浓的亲情。

3、引导学生懂得回报感恩。

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一、图片导入:1、请大家静下心来,我们一起欣赏一组图片。

师深情地描述画面:一片小小的指甲倾注着母亲多少呵护,一条16字的短信是临死前的母亲留给孩子的唯一信物,伞是雨天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爱改变了方向,成了爱的代名词。

这节课,我们掀开倾斜的伞,看伞下的故事又让我们懂得了什么?2、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用一组温情的图片导入,直奔主题情感,拨动学生心中那跟弦,为课文的学习打下情感的铺垫。

二、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

预习题设计:1、针对课题提问。

2、对比两幅图,你发现了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学生活动一:1、交流针对课题提出的问题?预设:为什么倾斜?倾斜向了谁?题目为什么叫“倾斜的伞”?相机出示学习目标一:理解题目的含义。

2、学生交流对比两幅图后自己的描述。

预设学生能从主要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写。

但不会深入。

点拨:对比这两幅图,变的是什么?不变的又是什么?变的是:撑伞的人、伞的倾斜方向、外公老了,丹丹长大了。

不变的是:环境、人物、墨绿色的大伞。

引导:文中有一个词强调了这些不变,是哪个词?出示:不知从何时起,撑伞的人已不是外公,而是我。

( )是那片雨的世界,( )是我和外公,( )是那把墨绿色的大伞,一切和以前一样。

继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你知道“仍然”是什么意思?用仍然说一句话。

出示学习目标二:抓住描写外公的句子体会外公和丹丹之间的爱。

设计意图:为预习搭建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养成从题目入手质疑的习惯,在观察图片中发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新课标中段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并体会重点句子中它传情达意的作用。

借助图片的对比,联系上下文理解运用词语。

自然梳理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自主、合作学习,感悟亲情。

1、问题引导: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外公和我之间的爱?2、出示学法指导:•1、自由读:画出描写外公的句子•2、小组互读:圈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

说出你为什么要重读某个词,用怎样的语气、语调?练读。

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展示读:•汇报时,可以朗读,可以读中讲解。

3、学生活动二:小组汇报交流(1)、外公头顶上的天空一半是墨绿色的,一半是灰蒙蒙的。

(同撑一把伞,一半是墨绿色的,那是丹丹头顶上的伞,一半是灰蒙蒙的,那是外公头顶没有被遮住的天空,体会到外公对丹丹的爱,宁愿自己淋着,也不让丹丹湿了。

)(2)、“外公,伞歪了。

”外公抬头望了望,笑眯眯地说:“没歪呀。

”我困惑了:“怎么,明明是歪向我这边了呀!外公笑而不语。

(伞明明歪了,为什么外公却说”没歪”? 在外公的心目中,只要伞是撑在丹丹的头上方就是没歪。

外公笑而不语,心里在想什么?)指导分角色朗读,读出丹丹的天真和困惑,外公的高兴。

评价小组:XXX是一个会思考的孩子,在矛盾中提出疑问,引领全组围绕问题展开讨论,XX组思维活跃,人人参与。

(3)、“你是不是被淋湿了?”外公问。

(当丹丹发现外公的一边肩膀都湿透了,让外公赶快擦擦的时候,可是外公没顾得上自己却先问丹丹有没有被淋湿,体现出外公对丹丹的爱。

)(4)、外公听了,开心地笑了起来。

(当外公听到丹丹被大伞包住了,一点没淋湿时,开心地笑起来,体会到外公的爱是默默的。

)评价小组:小组分工明确,抓住外公的语言、神态、动作,感情朗读,读得抑扬顿挫。

让人懂得:爱是风雨中那把倾斜的伞,其实真爱,无需太多的语言。

(5)就这样,每次我们从雨中回来,外公的身子总是一半干的一半湿的。

“每次”、“总是”这两个词去掉和原来意思还一样吗?(体会出外公对丹丹的爱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一直在爱着丹丹。

)(6)、外公嘴角微微一颤,已开始混浊的双眼泪光点点”。

(从“微微一颤”“泪光点点”你读懂了什么?)评价小组:这是个充溢着智慧的小组。

从一个“颤”字,读出了外公的感动来自于丹丹的关爱,是爱的教育有了效果。

引导表达:我年幼时,外公多少次将雨伞向我倾斜,如今,我仅仅是做了他当年做过的事,他就感动得嘴角颤动、热泪盈眶。

看到外公的泪光,“我”会对外公说什么?请把你当成丹丹,边擦外公的眼泪,边向外公说几句话。

(外公,你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做的这点,算不了什么。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展示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小学中年级学段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紧扣本单元的主题“感受真情”,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公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读中理解,感受。

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创设各抒己见的氛围。

做到读说结合,以读带讲,让学生从读中感受人物的所思所想,体味真情。

并通过角色转换,让学生在体会中明白我们应该学会汇报感恩。

)过渡: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四、感情朗读。

1、指名学生读: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2、换种方式再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出示小诗版)那是把倾斜的伞,是把充满了温情的伞,我会永远珍惜它,爱护它。

3、它指的是什么?(1)、倾斜的伞;(2)、外公对我的爱;(3)、亲情。

4、请学生再读课题,说说你发现课题和文章的结尾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明白结尾点题的作用)下面是两篇文章的结尾,请你来猜猜文章的课题。

出示:爸爸的梳子,没有外婆的亲切、慈祥,没有妈妈的温柔、细腻,只有迟钝和朴实,但我知道,在这生涩的梳子缝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父爱······(《爱的梳子》)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能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儿处的回头。

(《拐弯处的回头》)设计意图:感情朗读中感受伞下的浓浓亲情,理解“它的”含义,了解题目点题的作用,并在猜题目活动中掌握拟题的方法。

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五、想象空白,练笔升华。

过渡: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爱的眼睛,体会爱的心灵。

1、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令你感动的事情吗?当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一说)2、此时,也许你想起了自己生活当中的那一把伞,那一杯牛奶,那一句鼓励的话……你想对给予你关爱的那个人说些什么话。

快用你手中的笔写下来吧。

设计意图: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实际体验细节中的爱,在练笔中升华情感,学会感恩,学会爱别人,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点。

符合读写结合的理念。

六、总结积累,听读训练。

1、一个心怀感恩的人,他一定会善待生活,善待他人,积极的面对各种困难的。

而如果人人胸怀感恩,社会就会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2、老师把这段话送给你们。

我读两遍,你们边听边写,比比谁写得多。

总结:爱是情感的纽带,每个人都需要关爱,我们献出自己心中的爱,让人人都生活在爱的世界里。

设计意图:引导积累,在听读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倾听记忆力和速写能力。

七、作业设计:课外阅读《爱的梳子》《拐弯处的回头》。

完成:1、题目有什么含义。

2、尝试把握主要内容。

3、画出能体现爱的句子,圈关键词,读中理解。

设计意图:和课文结合紧密,拓展阅读,由课内走向课外。

八、板书设计19、倾斜的伞外公爱丹丹笑而不语微微颤抖开心地笑微微一颤笑眯眯心热回报感恩设计意图: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

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

我设计的这个板书,让学生抓住外公的三次笑体会外公对丹丹的爱、两次颤感受丹丹对外公的爱感动了外公,从心热懂得丹丹已经在外公爱的熏陶下,开始回报爱。

直观表达出文本的感情和内涵。

)课后反思在区教研室教研活动中,我选择了《倾斜的伞》这篇课文作为教学内容。

《倾斜的伞》是一篇叙事兼有抒情的散文,它以“雨中倾斜的伞”为线索,将外公对“我”的爱和“我”对外公的爱这一爱的情感线连缀起来,让人体会到亲情的温馨。

教学这篇课文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读懂文章,了解在雨天外公对“我”的呵护和长大后“我”对外公的照顾,体会祖孙间的亲情,从而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我觉得本课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具体的语言文字,去发现真爱,感悟真理,袒露真心,抒发真情,表达真意。

使学生在字里行间悟情,点点滴滴品爱,身体力行报恩。

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把教学思路定为:预习交流,整体感知;自主合作学习,感悟真情;感情朗读,体会题目与结尾的关系;想象空白,练笔升华情感。

引导学生阅读文字,体会真情,感悟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学会付出爱。

一、预习交流,整体感知。

”教学中设计了两道预习题,一是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就题目提问,相机梳理出学习目标一,以学定教。

二是让学生通过对比文中的两幅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描述中从主要内容上、情感上整体把握。

在找变与不变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运用“仍然”一词。

生同时,用极富感染力的语言把学生带进课文,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绵绵不绝的情感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文本,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自始至终读书,在一遍一遍的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爱的熏陶,获得爱的启迪。

二、自主合作学习,感受真情。

这篇文章看似语言平淡,实则真情涌动。

因此,我放手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美美地读,小组互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展示读,或读中讲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