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

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复习要点1、总体思路向西方学习与传统思想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的社会思想1、发展主线与社会之间相结合地主阶级革新派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具体过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马克思主义中国、主要类、人物:生卒、性别、年代、职位、主要事迹、主要思想、评价(地位、派别:活动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主要措施、评、著作:背景、主要内容、评、思想名称:背景、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评、纲、按类别)人物:龚自珍、魏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章太炎)派别: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第三党、国民党改组派、人权派)著作《天朝田亩制度)思想: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按思想史发展过)地主阶级革新派:龚自珍、魏)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具有资产阶级思想知识分子变法维新:康有为、梁启)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革命理论:资产阶级革命派、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孙中山章太炎、天义派、新世纪派、国家主义派、联省自治、“好政府”主义、第三党、国民党组派、人权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不考、具体知识、龚自珍)人物生平:龚自珍1972~184,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出身官僚地主家庭,师从今文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其微言大义成为龚自珍表达自的社会改革思想的手段)主要思想A社会批判思a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1.b.对黑暗社会的政治批判;c.对封建土地兼并的揭露;d.对科举制度的批判。

B.社会经济改革思想a.主张在全国农村建立一种基于封建宗法的经济结构,以此调节土地的占有,克服“大不相齐”的矛盾;b.“驱民于南亩”的重农思想;c.“宜并杜绝呢羽之至”等“不急之物”的外贸思想。

C.政治改革思想a.主张修改礼制,加强大臣权势;b.废除八股文,破格选拔人才;c.主张禁烟,抵抗外国侵略。

(3)评价:1)变易进化的历史观利用今文经学对脱离实际的汉学进行批判,突破了今文经学注经之路途,寻其“微言大义”,评议时政,吸取其所需部分,阐述社会轮回发展说,“张三世”“通三通”“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无论“天道”“人道”都在不断变化之中,而且呈“自然之势”,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2)局限和意义局限:在变革问题上,只承认渐变,否认突变和飞跃,往往保留一些传统思想,晚年则囿于“历史循环论”“佛学因果论”而陷于倒退和停滞。

体现了“半是批判,半是挽歌”的特色处境;意义:能在衰颓之世仍呼喊不止,尤为可贵。

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确乎是近代思想之先河。

2、魏源:(1)人物生平:魏源(1794~1857),字默深,湖南邵阳人,出身于地主官僚家庭。

1844年编纂了《海国图志》,本书是当时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之作;(2)主要思想:强国御侮A.对西方的了解与研究开始突破了传统的“夷夏之辩”的旧框,而正面直视外国,,“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同时对于其掠夺瓜分予以重视;B.“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反侵略思想学习西方的技术来反侵略,以捍卫国家主权;C.社会改良思想欲强国先治理统治机构,天下无数百年不变之法,提出“更法变制”。

问题主要在国内,必须改革内政,收取人心;中国积患甚多,主要是人心之寐、人才之虚;要培养讲求实效的社会风气,政治才可改观。

而在经济方面提出漕运、水利、盐政等改革,强调民间商业之发展。

(3)评价:A.在早期地主阶级改良主义者中,倘若说龚自珍开风气之先而重在批判、揭露,而林则徐则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实践,那么魏源则是深入问题本质进行思考,从理论角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标志着这一时期先进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高水平;B.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不能深入其本质,骨子里仍旧自豪于中国千年礼仪之邦,而只2.是技不如人而已;C.看到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却没有认识到他们互相勾结,共同侵略中国的一面;D.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还停留在学习西方“船坚炮利”的层次上。

3、洪秀全的“三原”(1)人物:洪秀全(1814~1864年),广东花县人。

他从基督教布道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中受到启发,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说教,同中国农民流行的“均平”思想相掺合,创立“拜上帝会”,进行反清斗争。

1845~1848年间,撰写《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百正歌》《太平天日》等著作,宣传“大同”“平等”的原则,鼓动民众以“斩邪留正”的勇气,与皇帝、官僚、财主等“阎罗妖”作斗争。

1851年1月,他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大举北伐,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名天京),建立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2)“三原”之间的联系:“三原”集中反映了农民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也反映了洪秀全的思想发展:《原道救世歌》提出的主要是每个人的道德、宗教要求,但是明显受到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原道醒世讯》虽然宗教色彩依旧浓厚,但是提出了将现世改造成为公平正直之世的要求,揭露封建社会中道德败坏的现象本身就包含着对封建社会政治腐败的谴责;《原道觉世训》反映出洪秀全思想的进步:他明确指出地主与农民两种势力的对立,将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幻化为阎罗妖与皇上帝的斗争,将阶级对立的现实曲折反应在宗教的说教中。

这一发展为太平天国运动做好了理论准备。

(3)对“三原”的评价: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局限性:首先,洪秀全“尊一神”的思想在革命初期起着重大的作用,但是以宗教意识为动力的农民起义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其次,“三原”所追求的平等是落后的,对于破除封建等级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平均主义在面临新制度建设时往往是失败的催化剂。

4、《天朝田亩制度》(1)核心:解决农民土地问题(2)规定了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一整套改革措施,集中表现了农民小生产者对建立理想国家的追求。

(3)主要内容有:一是根据“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

二是实行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和守土乡官制度,把太平军的组织系统移植于社会,每25家设一乡官。

三是规定生产与分配均由基层管理,“婚娶弥月喜事”由国库开支,鳏寡病残等丧失劳动能力者由国库供养。

《(4)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革命性),旨在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愿望不可能实现(空想性:主要体现在授田与还田的规定以及圣库制度的不合理)。

3.5、《资政新篇》(1)中心内容是仿效西方资本主义,以达到“兵强国富,俗厚风淳”的目的。

(2)主张:政治方面,主张革新,广开言路,沟通上下,严禁结党营私,拥兵自重;在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准许雇工和私人投资,兴办近代工矿业,修铁路、造轮船、设邮局、开银行,奖励发明创造,发展文化教育;在外交方面,主张与西方国家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不允许干涉中国内政;(3)评价:《资政新篇》基本上是按照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来描绘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的设想,尽管不很完善,也没有涉及土地问题,许多规定在当时无实现的条件(局限),但毕竟是近代中国最早提出学习资本主义的系统著述和大胆设计,特别是它以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设计资本主义的蓝图,对后人有着重要的启迪(进步)。

6、李鸿章(1)简介:李鸿章(1823~1901年),安徽合肥人。

曾入幕湘军,举办淮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

他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是举办洋务最多,且成绩最显著者。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并“深以中国军器远逊外洋为耻”。

他积极引进西洋机器生产武器,随着形势发展,他看到“必先富而后强”,认识到“办洋务、制洋兵,若不变法而徒骛空文,绝无实际”,使洋务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他办洋务的方针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八个字。

他主持晚清的外交,一贯采取妥协政策,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

有《李文忠公全集》存世,汇集了他的书信、奏稿和电文。

(2)思想:A.“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B.“外须和戎,内须变法”(外交思想):来源于对中国力量对比和对列强本性的认识;C.“师其所能,夺其所恃(“自强”:制器而非购买、练兵;“求富”:增加财政收入,扩充军饷)(3)评价:A.正面的:a.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b.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最终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等,都是他卫国有利的一面。

B.负面的:a.负面评价主要来自于他曾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避战和重视海防而放弃疆防;1885年在完胜日本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了日本可以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等。

虽然这些不利条约和做法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事件的误国行为承担责任。

b.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

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

7、康有为(1)简介:康有为(1858.3.19.~1927.3.31.),初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是晚清维新运动第一位代表人物。

康有为出身仕宦之家,自幼受传统教育。

15岁中秀才,35岁中举。

因游香港,“始知西人治国有法度”。

在家乡创“不缠足会”,令其女儿及4.侄女等摆脱陋俗。

1888年,中国抗法战争未败,却屈辱求和,发动公车上书。

不久,受廖平影响,转向“今文经学”研究,将《公羊传》“三世说”推演为“乱世、小康、大同”的历史演变程序,认定中国惟变法才能富强。

(2)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3)主要思想:A.立宪思想:a.依宪治国观念的引入康有为第一次提出了包含限制君权意义的法律概念,即宪法。

他认为国家的政体可以分为专制、立宪和共和三种。

在专制政体下,“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而立宪政体则是“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和为一体”。

因此,“宪法”就是“维新之路”。

b.反对专制政体,主张君主立宪明确提出了作为资产阶级民主立宪理论基础的身份平等观。

康有为对立宪模式的选择在戊戌变法前后有所变化。

戊戌变法以前,他提倡集权制的君主立宪,类似于日本和德国。

但是戊戌变法之后,他提倡虚位君主,类似于英国。

c.提倡权力制衡的政权组织形式康有为很早就从理论上肯定了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理论的合理性。

宪法中“分权与制衡”原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最高统治权按类别和职权分为立法、行政、司法,分别由独立的机关负责,同时它们之间又存在制约与平衡的关系;分权的第二个方面是国家结构形式上中央与地方的分权与制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