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资料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资料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一、什么是中国思想史顾名思义,所谓“思想史”应该包括一切属于思想范畴的历史,比如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历史的、军事的、文学的、艺术的、伦理的、宗教的、科学技术的、民俗的、民族的等等思想,都应该包括在内。

二、“中国近代思想史”学科发展脉络1902年,梁启超发表《论中国学术发展至大势》,大体上可定为中国第一部有“近代学科”意义的中国思想史著作。

但作为一门学科,中国的思想史学科是五四以随着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此前的思想史主要包含在经学史、学案史或学术史之中。

五四到1949年间的近代思想史研究,主要是围绕若干重要思想家,如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孙中山等进行的,尤其是孙中山的思想颇为当时学者所关注。

但这一时期近代思想史研究还比较分散,研究范围也较为狭窄,缺乏系统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代思想史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版了一些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的著作,如:石峻、任继愈、朱伯昆《中国近代思想史讲授提纲》(人民出版社,1955年);李泽厚《康有为谭嗣同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胡滨《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中华书局,1964年);赵靖、易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中华书局,1964年、1966年)。

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论著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习惯于以阶级或派别划线,将思想家区分为进步或落后、革命或反动,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重点,而对思想家自身思想的来源、内容和价值等重视不够。

“文革”期间,和其他学科一样,思想史研究也基本上处于停顿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与国内的状况相反,此期海外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则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成果都未能得到及时的引进和介绍。

中国大陆近代思想史研究的真正繁荣,是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逐步实现的。

首先受到关注的是近代政治思想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版的近代政治思想史的著作不少,比较早的有:邵德门《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法律出版社,1983 年);桑咸之、林翘翘《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陈旭麓《五四以来的政派与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高军、王桧林、杨树标《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评要》(华夏出版社, 1990年);侯外庐《中国近代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张锡勤《中国近代思想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李华兴《中国近代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以上著作都是以政治思想史为主,而其他方面的思想,如经济思想、法律思想、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思想、伦理思想等等,虽也有学者涉足,并有著作出版,但总的来看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与政治思想史研究相提并论。

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近代思想研究又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一些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新趋向,并取得了不少成果:(1)思潮史研究蔚成风尚: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潮研究异军突起,蔚成风尚,近代思想史著作越来越多地以社会思潮为主线。

较早以“思潮”命名并论述中国近代思想史的专著,是吴剑杰的《中国近代思潮及其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此后以思潮命名的著作日渐增多:吴雁南主编的《清末社会思潮》(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四卷本,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戚其章《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史》(山东教育出版社,199 4年);胡维革《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黎仁凯《近代中国社会思潮》(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高瑞泉主编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郭汉民《晚清社会思潮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彭明、程歉主编的《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一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这类著作多以潮为线索,分类撰述。

尤其是吴雁南主编的四卷本《中国代社会思潮》,围绕救图、改造中国、振兴中华这一历史时代的主旋律,对近代109年起伏跌宕、异彩纷呈的社会思潮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和研究,其涉及的思潮中,既有主导思潮,又有非主导思潮,甚至还有一些消极或反动的思潮,充分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发展变化的多样性以及曲折复杂的特点,从广阔视野上探索中国近代社会思潮的发展轨迹,剖析了各种思潮之间的矛盾、斗争、渗透和影响,从社会思潮角度揭示了百余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一些重要思潮的专题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唐文权《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6年);蒋俊、李兴芝《中国近代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罗检秋《近代诸子学与文化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江沛《战国策派思潮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彭平一《冲破思想的牢笼——中国近代启蒙思潮》(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喻大华《晚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丛书”。

整理出版了一些相关资料:丁守和主编《中国近代启蒙思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年),是一部值得重视的研究近代启蒙思潮的资料性著作。

该书按时间顺序分为三卷,每卷之中,按内容分为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之前有介绍本专题的说明文字。

(2)思想家研究进一步深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思想史研究的深入,学术界对思想家思想的研究也有了长足进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思想家的选择上,已改变了先前只研究一些主要的进步的思想家,而对许多次要的或所谓反面的人物关注不够的倾向。

研究者的视野越来越开阔,许多过去没有或少人关注的思想家,尤其是比较温和的和保守型的思想,如曾国藩、楼仁、张之洞、梁漱溟、林语堂、杜亚泉、章士钊、张君劢、罗家伦、傅斯年、吴宓、陈序经等,开始进人到研究者的视野,并取得了显著成果:郑大华《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高力克《杜亚泉思想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左玉河《张东荪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李细珠《楼仁思想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 00 1年);邹小站《章士钊社会政治思想研究:1903——19 27年》(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年);刘集林《陈序经文化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

另一方面,对过去研究较多的思想家的研究进一步深化、细化,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

比如,对戊戌时期的康有为的研究,近年来不再停留在泛泛谈论康有为的贡献、局限、历史地位等问题分析,而是深入剖析他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

戊戌变法后到辛亥革命期间,梁启超是中国思想界执牛耳的人物由于梁启超当时居住在日本,其思想深受明治维新以后日本思想的影响。

然而以往学术界对此缺乏深人细致的研究 , 谈到日本思想对梁氏的影响时都比较空洞,人云亦云的内容不少,郑匡民新近出版的《梁启超启蒙思想的东学背景》(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对于梁启超所受日本思想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大大深化了人们对梁启超思想的认识。

而黄克武的《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 则通过对比严复所译《群己权界论》与穆勒原著《On Liberty》,分析严复对于穆勒自由论的理解以及影响严复理解的原因,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新观点,其研究路径值得重视。

(3)学术思想史研究渐成热点: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晚清与民国学术史上一些著名学者的学术思想进行个案研究,包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王国维、胡适、陈寅格、陈垣、傅斯年、顾颉刚、吴宓、钱钟书、范文澜等“国学大师”。

这方面较有代表性的集中成果是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国学大师丛书》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学者传记丛书》。

尤其是后一丛书由中国史学会前任会长、著名史学家戴逸主编,自1999年推出后,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受到海外学术界的广泛好评。

其中一些著作还被海外一些大学网站购买了版权。

此外,胡适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也备受研究者的重视,并取得了丰厚的研究成果。

如耿云志的《胡适与五四后中国学术的几个新趋向》、章清的《重建范式:胡适与现代中国学术的转型》、刘巍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罗志田的《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等论文及陈平原的《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等书,都是这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

二是对清末民初的重要学术流派进行专题研究, 包括晚清经学、理学、民国史学的新史学派、古史辨派、唯物史观派等。

这方面的成果有陈其泰的《清代公羊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史革新的《晚清理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以及罗志田的《清季民初经学的边缘化和史学的中心走向》(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4年)、刘大年的《评近代经学》等论著。

与此同时,近代学术史上的其他重要问题,如晚清的学术分科、整理国故等也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有人开始尝试用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视角来研究清末民初中国学术转型问题, 罗志田的《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三联书店,2003年)和桑兵的《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在学术史资料的整理方面,由刘梦溪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多卷本《现代学术经典》和由戴逸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10卷本《20世纪中华学案》值得关注。

前者按人物编辑,每人一卷或两三人合为一卷,仅第一批就收录了4人,35卷。

后者借用了传统的学案体编撰方法,分“综合”、“哲学”、“史学”和“文学”卷,依据学派按人编辑。

(4)思想史研究对象与方法引起学界的强烈关注: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区别,以及思想史的具体研究方法等等,都缺乏有深度的讨论。

【第三个标题里面有提及,此处不做赘述】(郑大华、贾小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三、“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1、根据学者对中国思想史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分为了不同的学派:(1)社会史学派从蔡尚思论中国思想史是中国社会科学史,侯外庐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的一体化,认定思想史的研究范围,直至张岂之提出“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此为思想史研究的“社会史”学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