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形象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于教师的形象非常注重,今天谈一谈关于教师的形象问题。
在现代社会上,人们谈到教师的时候,首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形象,而教师礼仪对于规范教师形象,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谈到教师形象,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形象?形象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就是外界对于我们的印象和评价。
印象和评价二者有差别,印象是内在的感觉,而评价是外在的表述。
很多情况下,一个人对于别人的印象和评价,往往不可能完全划等号。
区别在哪里呢?印象往往更加全面,而评价往往是印象中的一个部分,就是有的时候因为种种考虑,不能把自己的真实的感受全部表达出来。
比如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师道尊严,中国人对待教师的态度,和西方国家对待教师的态度不大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就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待之若父兄。
对老师,不能和老师叫板的。
而西方传统文化不这样讲,古希腊哲人就曾说过,“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敢于向自己的导师发出真理的挑战。
我们中国这个传统的话,你对老师有意见、有看法有的时候是不能直言不讳的,含蓄收敛的。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说这样的问题?我们实际上是想告诉我们的老师,有的时候别人对你的,口头的文字的一种评价未必是对方完全的内在的真实的感受,所以需要你有自知之明,具体而论。
形象有两个要素构成:第一:知名度比如我们说到一个中学,一个幼儿园,一个大学,我们说它形象好不好,首先是名气大不大。
我这儿不好具体举例子了,但是有些学校你一说起来,比如中国北大、清华数一数二,当然是清华第一还是北大第一,那我这儿不讨论了,但是数一数二。
说到中国大学北大、清华众所周知,非此莫属。
中学、小学恐怕在不同城市,不同地区也有类似,比如我们县里哪个中学是最有名的,那么我们市里哪个是市重点、区重点、省重点它实际上是有个知名度的问题。
老师也是这样,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大学者,非大楼大房大广场地,而是有大师也”名校是出名师的名师是名校的招牌。
当人们说那个学校,那个专业数一数二,非常有名,不是它的大楼、操场、校园面积数一数二非常有名,而是那里的大师数一数二非常有名。
所以人们谈到一个人、一个专业、一个老师的形象的问题,首先是他的知名度,他的学术造诣,他的教学水准等等。
第二,美誉度知名度不等于完全是正面的,很多情况下知名度是负面的,比如有一个现在是名人——拉登。
那我们一般来讲有公意有良知的人,恐怕不会给拉登正面的评价吧?恐怖主义者之一,恐怕你说到他的话,他名气很大,比我们俩可能都有名了,全世界知道他的人,绝对比知道我们的人多,但是不是好名,那是恶名,有时候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所以作为一个教师来讲,如果你人格不好、道德败坏、品行不良,你可能也很有名,但是恶名,而且你个人的恶名会损害你学校的名声学校的形象,所以我们谈到形象我们要明白,它是一个人一个组织的知名度,美誉度。
它的具体构成实际上,就包括了它的知名度、美誉度。
不同的侧面,那么具体而论在日常工作中和生活中,我们谈到教师形象,人站的角度不同,考虑的事情不一样。
比如社会上对教师的形象,有社会上的约定俗成的要求:学生有学生的要求,家长有家长的要求,上级主管教育部门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比如党和国家对我们教师的最基本的要求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忠诚党、忠诚政府、忠诚党的教育方针。
那社会上老百姓的要求,可能更具体了,比如孩子对老师的要求(尤其是小学生、幼儿园、中小学生)他的要求有时候就是,这个老师和蔼可亲,理解我,和我平等相待。
而家长站的是另外一个角度,希望我的孩子在老师这儿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分的教育实用的知识。
甚至有的更具体,考上大学,考上重点中学。
现代社会有现代社会的要求,古代社会有古代社会的要求,时不我待,时代不同要求不一样,行业不同,层面不同要求不一样,所以我们谈教师形象,有一个宏观地把握,教师的形象宏观地把握,实际上就是一个人民教师,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民教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如何对自己,对社会摆正位置,满足我们的职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符合人们的标准化的要求,要爱岗敬业、要忠于职守、要完成教育任务,同时教书育人。
教师的形象,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业精于勤、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越来越好,好上加上——那是总体要求。
但具体是不一样的,在现代社会上中国也好外国也好,恐怕我们说到社会对教师的约定俗成的形象,恐怕这三点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基本要求:第一点: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素养教书育人,教师以教在先,你没有知识,你不懂知识你没有广博的知识你教什么呀?你误人子弟,你误导别人,所以当代社会对教师形象最重要的一个基本要求要有良知,要有真知要有广博的知识,要具有专业的知识准备。
不仅要有一般性的广博的知识,而且要有专业的知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要爱护学生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时代尤其包括当代社会,要讲友善待人,要讲爱护他人,教师主要的工作目标、工作对象是学生,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教育,当代教育以学生为本,既然是以学生为本,实际上当代教师的一个主要工作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学生就应该不厌其烦,就应该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学生为自己的中心目标。
第三点:有正义感和使命感所谓正义感就是要主持公道、坚持正义,在大是大非面前要泾渭分明。
比如我们以前,上一讲我们讲到教师的素养,我们讲他要有政治素养,有道德素养,有法律素养这都是教师也是一个现代公民的立足点,立足之本。
教师你不能带头违法乱纪,不能不讲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德,更不能够和党和政府离心离德。
要有正义感,与此同时他还要有使命感,教师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做的工作很微薄,很微不足道,甚至很渺小很辛苦,但是以我们的辛勤的劳动,培养了国家的未来的人才和栋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讲:教师是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我们民族素质为使命的任重而道远。
所以这样的使命感我们要有,我们不能够信口开河,我们不能够为所欲为,我们不能够做出任何有悖师德的所作所为。
所以这三点恐怕是当代社会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这三点你缺了一条这个教师形象就不好。
教书的人,你书都教不好,你的形象好吗?不能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你是你要给学生真知良知,与此同时你作为一个教师你教书育人,你不关心孩子,你能把他培养好吗?他不跟你互动,同时你还有一个社会定位,要为社会服务,要为国家服务,是要有正义感和使用命感的。
这是当代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基本要求。
那么学生与家长他们心目中的教师形象是怎样的呢?实际上这个恐怕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们站的角度不同,年龄不一样,可能提的事也不一样。
比如以我个人为例,上幼儿园的时候,其实心目中老师最好的形象是什么呢?对我好,长得好看。
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到很多小朋友家里吹牛,我们老师最好看了。
小孩的时候比较注重自己直观的感受,那你到了中学恐怕是老师对我照顾,老师给我补课,老师批改作业给我认真,甚至老师在关键的时候多给我点儿鼓励和支持,我对他评价就高。
到了大学恐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到大学和研究生阶段,这个老师他要有专业的素养,他要有良好的学术造诣,这也是他人格魅力中不可或缺的一条。
一般而论,那么我个人理解:学生所希望的,学生所期待的,教师的形象有两点是不可或缺的:第一:要平等相待传统的中国教师的形象,是讲师道尊严的,我教你学不平等。
我是供货商,你是消费者,给什么吃什么不能够挑的。
而现代社会,现代意识讲“平等”二字,既然如此,教师和学生相处的时候,要有平等心,要有爱心。
学生恐怕跟老师平等相待很重要,小孩子有的时候他觉得能跟老师说到一块儿去就很有感觉了,幼儿园的孩子不懂平等。
但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包括我们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老师平等才容易对话。
居高临下,我讲你听,有的时候效果未必佳,这恐怕也是现代教育需要思考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第一。
第二:我理解学生不仅希望和老师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而且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应该是个朋友的关系,推心置腹、你来我往。
朋友所谓良师益友,那么中国的人际关系有的时候,你去琢磨琢磨非常有意思,中国的人际关系这样几个关系非常重要:首先,血缘关系,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其次,地缘关系,邻居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有的时候跟老乡跟邻居的关系,可能比跟亲朋关系还好,远亲不如近邻。
那么中国人下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终身受益不可缺少的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你注意了没有,有什么事,找我同学去呀,看我老师去呀。
中国人交际圈非常大的一个比例,同学和师生的关系,那么如果这种师生关系,不是应付的话,有的时候是应付的,是客套。
很重要的一点,它是一种朋友的关系,朋友者平等是前提,朋友者推心置腹是基本要求。
一个好的老师,一个学生接受的老师是不居高临下的,是不强加于人的,是不气指颐使用的,而是和对方平等相待,相互沟通。
当然家长他恐怕要求不同,家长一般对教师的最重要的要求,据我理解是这样几个:第一点,书教得好。
我把孩子送到你那儿是学习去了,你别的再好,你再平等,再朋友,书教不好,考试不好,过不去,不行。
第二点,对我家孩子好。
那是有私心的呀,老师作为来讲,我经常跟家长讲,我说你不要跟我讲什么亲戚朋友之类的,在我眼里,谁家的孩子都是祖国的孩子,厂长也好,你经理也好,你处长也好,你省长也好,甚至你国务院的部长也好,谁都有孩子孩子都是国家的孩子。
我们作教师的是应该平等相待的。
但是家长有私心你现在年龄小,你没有感觉,你有了感觉你会知道,我在当大学教师之前我当过中学的老师,我上大学之前,我那时候小,我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是个职工子弟学校,我教初中语文,当时我们上面有个主管的领导他的孩子在我这儿,这个领导年龄比较大老年得子,小宝贝。
这个领导问我:“我的孩子怎么样?”我跟他说实话,我说你家孩子学习不大好,你严格要求,我还真要求。
当然我那时候也简单粗暴,也不懂得现代教育方式让他孩子,我教他语文,要他背书,背不了罚站。
家长不高兴,不是体罚的问题。
他实际上家长有个潜意识:他嘴上说你要对我孩子严格要求,但实际上他有底线,他底线严格要求是希望孩子学习成绩好。
如果看不到成绩,或者跟成绩不搭界的话,倒过来说他是希望你照顾我的孩子。
书教得好,对我家孩子好,家长对老师的要求。
所以你有时候你跟家长互动的话,你自己要注意这两个点,否则你不沟通。
那么我们谈一谈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教师的形象有什么样的要求呢?那说起来很有意思,我们都是在前人的肩膀上,发展和进步的。
那么我们祖国的古代文化、传统文化对教师的形象,是给了非常重的的规范,最基本是讲师道尊严。
教师要不苟言笑,教师要精通业务,教师要善于教化。
古人也给教师非常高的一个定位——教化社会。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要讲教化,我们综述起来其实古代文化,对教师的形象就是要求什么呢?要高高在上,拉开距离,维护尊严,严格要求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