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b型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b型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fD=2vf0cosθ/c

fD =f-f0
• 设法测出fD,可求出运动速度V
•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 特点: 在B型图像上叠加血流速度信息,流速快 慢向向内;
• 绿色及亮度:表示血流速度分布的分散程度.
• 黄色:流向朝外速度分散
• 青色:流向朝内速度分散
第三节 B型超声显像仪基本结构
• 一.基本组成部分和作用
• 高频脉冲电路: 产生大于20KHz的高频脉冲信号;
• 同步电路: 产生一对正\负脉冲信号;
• 垂直及水平扫描电路:
分别产生垂直扫描信号和水平扫描信号
• 接收电路:对回波脉冲放大,检波,深度补偿及抑制
• 显像管: 显示断面图像 (液晶显示器)
4.切片厚度伪影(或称部分容积效应) 声束宽度较大引起.如胆囊内的”假胆泥”. (识别: 改变体位,假胆泥不会向重力方向移动)
超声伪影
5. 镜面伪影 条件: 在中前深度部位有垂直声束的较大
界面.
6.透镜效应伪影 条件: 声束方向有类似透镜截面的两个
弯曲界面.(在”透镜”下方出现双像) 7.其它 折射伪影,声速失真伪影
• 回波电脉冲经放大,检波,深度补偿后按顺序加 在显象管的栅极,调制光屏上深度扫描线上对应点 的亮度,形成自上而下的光点群,同步脉冲使探头的 发射\深度扫描\栅极回波三信号同步,若扫描线足 够多,帧频足够大,即可在光屏上显示一幅断面图像 .
B超胆囊\肾断面图像
四. 多元线阵电子扫描超声显像仪
五. B型超声成像的图像处理
超声伪影
2. 后方回声增强 前方脏器或病灶声衰减
甚小时,后方回声强于同深 度的周围组织.
但有一个前提: 后方必须有足够的散射 体存在. 例: 囊肿和胆囊等液性结构 易出现后方回 声增强.
超声伪影
3.混响 声束垂直入射时,声束在探头与界面之间来回反射或散射,
出现等距离多条回波. 易发生在表浅部位,如:膀胱,肾脏等部位.
• 声速方向与运动方向同一直线:

f=(c±v)f0/(c-+u)
f0发射频率; f为接收频率
.
• 声速方向与运动方向有夹角:

f=(c±vcosθ1)f0/(c-ucos θ2)
• C:声速 u: 发声体运动速度

v: 接收者运动速度
多普勒效应
频率随波源与观测者运动而改变的现象叫多普勒效应 。
• 二.多普勒频移公式:
1. 像素亮度后处理 灰阶以及窗口技术
2. 空间后处理 图像局部放大, 图像反转
3. 图像冻结 原有图像信号循环输出, 达到冻结显示作用
以便仔细观察和测量等
六. 探测深度与行数及帧频的关系
超声波传播1cm往返所需时间:
13μs
R :帧频
N:扫描线数 h:探测深度
R ·h ·N=77×103 (s-1)-----常数
若R ↑(稳定性提高),则h ,N必须减小;
若h ↑(探测深度增加),则R ,N必须减小;
若N ↑(横向分辨率增加),则 h,N必须减小.
胆囊结石B超图像
第四节 M型超声显像基本原理
特点 • 单个压电晶片, 探头不动,辉度显示.显示深度方向各个
动点的运动位移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用于心脏检查
• 工作原理 • 垂直偏转板加慢扫描(锯齿)电压,水平偏转板加
调制扫描电压.回波电脉冲放大检波后加在显象管 栅极上调制水平扫描线的亮度,即可在光屏上看到 深度方向一组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图形. • 基本结构?


M型超声心动图片
第五节 超声多普勒诊断仪简介
• 一.Doppler效应
• 发声体与接收者有相对运动时,接收者接收到的 频率与发声体发出的频率不同的现象.
• 矩形光栅:
• 在示波管垂直偏转板上加扫描电压(波形?),
• 水平偏转板上加被调制的扫描电压(波形?),
• 扫描周期T水平=nT垂直. n为扫描线的条数.
若扫描频率足够大,n足够大,且保持栅极电压不 变,即可得到稳定均匀光栅.(相当一张作图的白纸)
• 扇形光栅: 垂直偏转板加扫描电压,

水平偏转板所加电压的形状?
• 配湍流声响
彩色多普勒图像(子宫纵断面)
图像质量指标
• 空间分辨率(横向\纵向) • 对比度(密度)分辨率 • 在低对比度条件下,鉴别软组织类型和分
清细微组织结构的能力. • (与扫描线数,灰阶数,像素数有关). • 图像均匀性 • 提供均匀分布的分辨率和清晰度的能力
.
超声伪影
1. 声影 出现在界面组织声阻抗差较大时.
b型超声成像基本原理
2020年4月21日星期二
第一节 辉度(Bright)显示
第二节 图像形成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 B型超声成像仪基本结构 第四节 M型超声显像基本原理 第五节 超声多普勒诊断仪简介 其它: 图像质量指标和伪影
2020年4月21日星期二
第二节 图像形成的基本原理
• 1.均匀光栅形成
• 超声探头: 发出超声脉冲和接收回波信号
• 其它: 探头控制,尺寸测量,模/数转换, 数/模转换

图像存储及输出,
二 B超结构框图
三. B型超声显像仪的工作原理
• 由垂直\水平扫描电路发出的信号分别加在显象 管的垂直/水平偏转板上,形成均匀光栅.
• 超高频脉冲信号加在探头上,发出的脉冲超声细 束沿体表直线移动,同时探头接收回波脉冲.
第二节 图像形成的基本原理
• 2.超声束的扫描(或旋转) 超声探头沿皮肤表面的往复直线移动,即超声束扫描.
移动速度与示波屏上光点扫描速度相适应,探头扫描(或旋 转)一程所用时间等于帧周期.
• 3.B超图像形成的基本原理
超声回波电脉冲信号的幅值随媒质改变,把该信号转变 为随探测深度(对应媒质性质)变化的电压,按声束扫描顺序 加在显像管栅极上,调制光屏上对应扫描线的亮度,若在垂 直,水平偏转板上加相应扫描电压,并使超声回波电脉冲序 列的周期与垂直扫描周期相等,且两信号同步,即可在光屏 上显示出超声束扫过的媒质断面的图像.
1.王磊,冀敏.医学物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 版社,2013
2.陈亚珠,黄耀熊.医学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 育出版社,2005
3. 吉强,洪洋.医学成像物理学[M].北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