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

试论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

试论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影响[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文章分析了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微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也是所有思想政治工作者追求的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对人们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上。

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除了要求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和认真研究教育对象,弄清他们的思想轨迹、需求层次和心理状态,正确地运用教育方式方法外,外部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

外部环境对人的感染熏陶和潜移默化作用,对人的价值观念发展的促进作用,对人的具体行为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显露无遗。

外部环境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宏观环境,也包括学校、家庭、工作、社区等方面的微观环境。

由于宏观环境涉及历史、宗教、文化等多个层面,体系极为复杂,本文在此无法进行如此全面的探讨,仅将观察的重点聚焦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小环境,即微观环境。

一、微观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制华中科技大学涂又光教授曾经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泡菜”理论,即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水的味道,同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大学的文化氛围。

事实上,这一理论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原理,在大学校园里如此,在其他的小环境中也是如此,环境和氛围直接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微观环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微观环境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是一经确定就永恒不变的,而是具有长期的发展性。

因此,只有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紧紧结合微观环境的变化,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讨论,及时总结,及时做出调整,提出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焕发生命力。

只有在深入研究微观环境特性后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是科学的,忽视微观环境的变化和特征,闭门造车所确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大大削弱其可接受性,有时甚至会导致学生严重逆反心理的产生。

2.微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确定,同其内容的确定一样,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违背了这条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工作就会徒劳无功。

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尊重客观环境,把环境的具体状况作为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根据。

正确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总是与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所处的客观环境相联系的,从实际情形来看,微观环境的要素多寡、诸因素相互联系的清晰或模糊程度,以及环境的有序或无序状况等,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确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只有在尊重微观环境基础上,选择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才能有效防止教育对象单一化、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方法程式化、教育内容虚泛化等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行为和做法。

3.微观环境的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程度。

环境信息客观具体、形象生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性、开放性的日趋增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将更加明显和直接。

就微观环境来看,其影响是复杂的,既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

如果处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有利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顺利达到预期目的,取得预期效果。

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会主动把在有利环境中的思想行为、社会规范、生活习惯等作为其仿效的依据或行为的主要参考,也就是说,有利的环境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那些包含在各种形象里、各种生活画面中的具体、生动的事例,对群众的影响往往更有感染力、更有说服力、更有教育力。

如果客观环境的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会被冲淡甚至被抵消,其效果就会受到明显制约,即使付出很大努力,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有时甚至出现负效应。

二、良性微观环境的主要特质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整体及其各要素,对人情感的形成具有综合性作用,并通过产生情感,作用于人的整个心理活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良性微观环境中所蕴藏的真善美的东西可以有效引导受众明辨是非曲直,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根据当前大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思潮发展趋势,以及对人群总体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营造诚信、尊重规则和崇尚正义的小环境尤为重要。

1.诚信。

诚信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以及法制不健全、竞争无序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不诚信的现象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这无疑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强烈冲击。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科学和艺术,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能够顺利地实现工作主体与对象的无障碍沟通交流,从而使工作主体能够清晰地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和利益要求,掌握教育对象的情绪,研究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变化,在感情上和教育对象贴近一步,在语言上更加接近一层。

但是如果交流中掺杂不诚信成分,良好的信息沟通机制就无法确立。

也就是说,如果双方在沟通中言行不一,表里不一,沟通的效果就会被完全破坏,教育的效果也就值得怀疑了。

因此,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中沟通的有效性,必须将诚信意识植入交流沟通双方的对话中,培育诚信的小环境。

2.尊重规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快速发展,新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不断产生,市场经济的利益法则渗透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中。

在缺乏积极正确引导的情况下,容易助长他们的个人主义倾向,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分散主义和利己主义等。

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来看,它面临的大部分问题,或者说最严重的问题,是由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所引发的,表现在思想和行为上,就是不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利益,崇尚自我,我行我素;个人意识膨胀,大局观念弱化;金钱意识膨胀,服务观念弱化;名利意识膨胀,奉献意识弱化。

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帮助受众摆脱藐视整体利益的逐利性,克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倾向,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个人和组织的正确关系。

这就需要良好的尊重规则的意识,即增强依照规则和规范来行事和处理问题的意识。

规则就是对人的肆意行为的限定,从这个角度来讲,尊重规则的观念和意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剂效果极好的良药。

3.崇尚正义。

思想政治教育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帮助教育对象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既不是单纯的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也不是单纯的主观问题或客观问题,而是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主观和客观紧密结合才能分辨和把握的问题。

因此,使教育对象能够清楚地辨别是非、对错,树立起正确的思想准则,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必须形成强烈的正义观念。

正义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是道德的内核,为社会大众所普遍认可。

罗尔斯就曾指出,正义是“重叠共识”的核心。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基本上都与正义观念相吻合。

强烈的正义观念,可以帮助教育对象建立高度的理性思维,健全自我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充实、自我平衡的人格机制,提高正确观察、分析、评判各种社会现象,尤其是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崇尚正义,追求正义,有利于人们正确地把握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现象的态度,当正义与邪恶共存时,能够辨认本质与现象;当理论与现实有出入时,能够分清主流与次流;当法则与政策矛盾时,能够把握原则与失范;从而保持思想认识上的正确性和坚定性,保持自身价值取向的独善性和专一性。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来说,要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认识和科学地利用环境,设法加强对小环境的净化与改造。

1.要认识到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完善和改造微观环境的重要性。

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优化微观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十分重要。

从一直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断地对工作环境进行优化和创设,对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发挥自己的功能和效用。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使工作的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努力创造一些还未影响人的思想发展,而又可能促进他们思想形成的积极因素,对那些已经给人的思想带来不良影响的环境进行改造,尽可能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和良好的氛围。

2.要从培育积极向上的观念文化入手来改善微观环境。

积极向上的观念文化将人们的理想、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牢牢凝结在一起,使人们潜移默化地知理、明理、遵章守纪、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使各色各样的人融汇成诚信、尊重规则和崇尚正义的集体,自觉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这种观念文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单位的核心精神和价值理念。

一个国家和民族有自己的精神,一个城市有自己的精神,一个单位也只有建立自己的核心精神,才能形成一种坚强的向心力,形成共同的心理文化氛围。

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核心精神,将对那种违背诚信、规则和正义的思想与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起到强制和约束的作用。

3.从培育优良的制度文化入手来使良性的环境和氛围得到巩固和发展。

制度文化是具有不同特色的各种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工作制度、管理制度等。

制度文化作为环境氛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又是物质文化的工具。

它一方面构成了群体的习惯和规范,另一方面也制约和主导着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变迁。

总体上看,制度文化是环境建设的保障体系,从根本上决定着正常运行和创新发展的组织文化形态。

致力于构建优良的制度文化,并非为了制度建设而进行建设制度,相反,制度仅仅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建设制度的最终目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

进行制度建设,就是要通过对微观环境内部各要素的重构,整合各种个性化力量,创造积极的规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各种规章制度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总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微观环境是不能忽视而又潜力巨大的资源,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学者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它的研究,实际工作者们应该更加重视对它的开发和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