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知道原子及其结构,知道摩擦起电的原因。
5.认识导体和绝缘体,了解电荷的定向移动和自由电子。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2.通过实验,利用电荷的定向移动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物理是有趣的,产生利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是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对电现象的本质有初步的认识,是后面的电学的基础。
电荷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只能通过电荷对外的作用来认识它的存在,摩擦起电可以知道物体是由更小的带电粒子构成,通过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所以本节教学重点就是对两种电荷的认识,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数量相等,所以物体对外不显电性,摩擦起电就是使电子发生转移。
电荷可以发生定向转移,不同的物质传
导电荷的能力不同,容易传导电荷的叫导体;反之就是绝缘体。
电荷及电荷的定向移动也较难理解,所以对电荷及电荷定向移动的认识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重点: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入新课
(5分钟)
你能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
一个摩擦起电的实验吗?
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摩擦后
都带上了电,吸引碎纸屑?
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
进行实验,例如塑料尺、塑
料笔套、圆规等进行实验。
学生结合实验回答,有
些物体摩擦后不能吸引碎
纸屑。
通过实
验使学生对
摩擦起电有
感性的认
识,为下面
电荷间的相
互作用作铺
垫。
新课内容(25分钟)
两种电荷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
体带上“电”,或者说带了电
荷。
那么不同物体之间摩擦时
所带的电荷相同吗?
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
作用
1.把一根玻璃棒用丝绸摩
擦后悬挂起来,利用另一根丝
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观察
现象。
2.利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
棒,靠近被吊起的用丝绸摩擦
过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3.把一根毛皮摩擦过的橡
学生猜想。
观察实验,思考实验中
的现象,玻璃棒和橡胶棒所
带的电不同。
培养学
生观察实
验、分析实
验的能力。
学生讨论。
培养学
生利用物理
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
力。
电荷量
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物
体带上电荷,物体带上电荷的
多少叫电荷量,电荷量也可简
称电荷。
物体摩擦后如何判断是否带电呢?
还可以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展示验电器)
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2.工件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3.介绍验电器的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练习使用验电器。
在实验的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越大,说明摩擦所带的电荷越多。
可以利用带电体吸引
轻小物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验电器,熟悉使用方法。
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
有同学会提出要使箔片张的角度变大,可以多摩培养学
生的动手能力。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简
称库,符号是C。
一根实验室中常用的玻璃
棒或橡胶棒,摩擦后所带的电
荷量大约只有10-7C。
原子及其结构
为什么通过摩擦的方法会
使物体带上电呢?
我们在前面已经知道物质
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原子
也有进一步的结构。
展示原子结构图: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
子构成的。
原子核位于原子中
心,带正电;电子在绕核运动,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
子,所带电量为1.6×10-19C。
播放原子结构示意动画或
视频。
思考:1.物体为什么对外
不显电性?
2.为什么通过摩擦的方法
会使物体带电?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
学生可以不回答。
学生观看视频,从视频
中了解原子结构。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
数量与电子所带电子数量
培养学
生自学能
力。
展示氢原子和氦原子结构图:
核外电子由于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在绕核不停运动,它在受到外力时也会发生转移。
摩擦起电的原因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思考:为什么叫摩擦起电?能叫摩擦生电吗?摩擦的方法可以产生电荷吗?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相摩擦的两个物体,如果一个带正电,另一个就带等量的负电。
讨论: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玻璃棒带正电,丝绸与玻璃棒哪个束缚电子能力强?根据视频,学生
分析摩擦起电的原因。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另一个物体上。
失去电子的物体因为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学生思考回答:
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正负电荷分开。
学生讨论:
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缺少电子,即在摩擦过程中失去电子,说明玻璃原子束缚电子能力弱,丝绸束缚电子能力强。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导体和绝缘体
为什么要用金属球、金属
杆连接金属箔呢?
演示:电荷在金属棒中的
定向移动。
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
B,使A带电,B不带电。
可以
看到A的金属箔张开,B的金属
箔闭合。
在A、B间连接金属棒、橡
胶棒、塑料尺等,观察两个验
电器的箔片张开情况。
(在实
验中注意手不要直接拿金属
棒,在中间可以固定橡胶等绝
缘体)
我们就把容易传导电荷的
物体叫导体;不容易传导电荷
的物体叫绝缘体。
介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
体。
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
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
内部自由移动,这种电子叫做
自由电子。
金属导电,靠的就
是自由电子。
学生了解自由电子的
概念,为后面的电流形成的
原因作铺垫。
电荷的
移动无法看
到,通过验
电器金属箔
的变化来判
断电荷的转
移。
由现象
到本质。
为电流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