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日语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日语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需求入手,阐述了日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然后对日语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个
性化培养的实践性做出了一些分析,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日语; 个性化;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2)05-0107-02
作者简介: 陈钟善( 1970 - ) ,男,吉林敦化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日语教学。
一、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日语个性化人才的需要 中日之间的历史邦交,源远流长,有文字记载中日 交流至少可以追溯到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 史基础十分的厚重。因此,自实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 来,日本已经仅此于美国和欧盟,成为我国的第三大国 际贸易伙伴[1]。在当前,中日两国之间政治、经济、文 化和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交流广泛且深远,高级日语人 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地增多,人才的素质要求也不断地 提高。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明显,社 会分工也进一步细化,对于人才的个性化也相应地提 出了新要求。社会是由单个的个人有机构成,在社会 活动中,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进而社会才会丰富多彩和不断进步。在中日交流中, 我们需要日语个性化的人才展现他们的个性,敢于突 破传统的固有模式,实践新的理念与观念,彰显自己的 优势与特色,这样更能保证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事 业呈现出全新的积极的局面。 当然,日语个性化 人 才 的 培 养 在 高 校 得 到 了 很 大的重视。个性化教育就 是 承 认 学 生 在 智 力、社 会 背景、情感和 生 理 等 方 面 存 在 差 异,并 根 据 社 会 对 其知识 能 力 水 平 要 求 对 其 进 行 教 育,使 之 得 到 发 展。其实这与 两 千 多 年 前 孔 子 的“因 材 施 教 ”的 教 学思想是相符合的。在日 语 人 才 的 培 养 活 动 中,教 育者必须要认识到教育对 象 个 体 之 间 的 差 异,尊 重 他 们 的 个 性 ,对 不 同 的 个 体 相 应 地 实行不同的教育。 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长,只有把这方面的优势与 日语的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并且将来投入到日语的社 会交流中去才能发挥出生产效应,起到巨大的积极的 推动作用。 因此,在当下培养日语个性化人才,寻求符合社会 发展潮流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我们日语教育学习的重
语学习知识体系,使他们依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我激
4. 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
励、自我 检 讨、自 我 修 复 的 循 环 向 上 性 的 主 体 性 发 展[3]。争取达到 各 层 次 最 优 发 展,复 合 型、应 用 性 日
思想,这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依然能够实用,也得到 语人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结果。
收稿日期: 2012 - 03 - 15
·107·
3. 教学大灌输,学生参与少 理论的学习固然是教授知识的有效桥梁,但是教
的爱好日语或者未来投身于日企工作或发展的学生们 选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充分地考虑学生之间存
学大灌输,忽略学生的参与性,未必能达到培养出社会 需要人才。在我国,大部分的知识教学都是建立在理
在差异性的客观规律,针对不同兴趣、不同层次、不同 专业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与之兴趣相符、难易程度
论基础上的,或者说,死读书。这使得大部分的知识在 相适应、专业相符合的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
社会现实面前完全失去了能动性。学生养成了依据课 织教学。同时,多开展日语学习课外活动,更新学生日
本,不爱思考,不懂拓展创新。
过实践。2007 年教育部颁布实行了的《大学英语课程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结合
教学要求》,它 承 认 学 生 在 学 习 过 程 中 存 在 的 个 性 差
要求日语型人才个性化的培养,就必须要认清实
异性这一现状,同时鼓励各个大学的英语教学单位根 践与动手学习的重要性,它既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2012 年 5 月 第 29 卷第 5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2 Vol. 29 No. 5
日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摘 要:日语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对日语个性化人才的
点,同样也是促进中日交流繁荣的重要保证。[2] 二、当前日语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虽然中国和日本两国之间的贸易持续升温,日本
企业在我国的投资也不断地增加,日语高级的个性化 人才也是社会急缺,但是在当前我们的培养中却出现 了很多问题。
1. 培养目的有待纠正 高校是我国目前的日语人才培养中主要阵地,而 高校的日语教育和学习工作则主要是围绕着国家日语 等级考试和日语能力的考试来开展的。很多院校还用 日语等级考试的证书设立毕业的门槛,增加日语考试 的追捧度。在学习群体中,很多人以追求高分数和高 等级作为自己学习成果和就业砝码。但是以应对考试 为目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相 关能力也很差,很难真正走进社会,往往会出现“高分 低能”的现 象。 因 此,不 端 正 培 养 目 的 势 必 会 增 加 日 语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难度。 2. 过于强调书本 语言的学习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传统的语言学习中,教师往往都以书本作为教学蓝 本[2]。在日语 的 培 养 中,书 本 很 多 时 候 是 唯 一 的 教 材,这在我国是有着久远的传统。教材是国家参照了 大部分学习者的情况而定制的,能满足广大学习者基 本的学习需求,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但是教材作为 唯一的教学蓝本,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与社会发展的 脱节。在不少高校,很多学生能够很完整地听懂课文 教材,并且能够发音标准地复述出来。但是当他们真 正步入社会,才发现书本上的东西有很多是与社会脱 节的,语言在新的时期有着新的社会含义和表达,这对 于盲目学习书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