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生物镜检分析总结报告

微生物镜检分析总结报告

老厂氧化池六月第一周微生物观察分析报告
上图为老厂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图,老厂污水处理车间主要利用了活性污泥法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为无机物,从而得以净化的。

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微生物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条件(如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毒物浓度和溶解氧等)是相适应的。

一旦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其中微生物的种类、结构,数量等随之发生变化。

因此,通过对微生物的定期检测,观察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变化可以间接的反映出整个处理系统运行状况,包括运行参数等,从而为污水车间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依据。

6月2日,研究院毛院长就老厂、工业园的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技术交流。

针对老厂区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氧化池泡沫、二沉池浮泥进行了讨论;初步将问题锁定在进氧化池之前东气浮的进水水质(如温度、营养物质、发泡性、半衰期等)可能综合废水
影响氧化池泡沫产生的因素,以及建议对氧化池中微生物生长繁殖状况,以及微生物种类、结构,数量等进行追踪监测。

分析总结氧化池氧化池泡沫的真正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控制,从而提高处理厂污染物去除效率,进一步削减成本。

近一周对老厂氧化池活性微生物的镜检的结果表明:一方面,微生物相丰富,包括菌胶团、丝状菌,游泳型纤毛虫(楯纤虫,盖纤虫等),数量大,种类多有利于污染物的降解;但是,污泥另一方面,通过对微生物的连续观察发现,丝状菌/菌胶团细菌的比例在逐渐加大,说明氧化池系统面临污泥膨胀的危险;结合SV30发现,SV30>95%说明了氧化池污泥的沉降性能很差,从而使得活性污泥体积膨大、沉降性能恶化,进一步造成二沉池中泥水分离效果差,污泥随出水流失,影响出水水质,从而破坏工艺正常运行的现象,因此亟待改善。

针对此种现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造成活性污泥丝状膨胀的原因有:(1) 基质限制,即进水有机物较低或负荷(F/M)较低,或可溶性小分子有机物较高;(2) 溶解氧限制,曝气量较小;(3) 营养物缺乏型,氮、磷等营养物质缺乏;(4) 低pH冲击引起,进水多呈酸性或偏酸性;(5) 腐败废水或高硫化氢因素等膨胀类型,进水在市政管网中停留时间过长。

结合老厂实际运行,通过分析,初步采取了以下方法来抑制丝状菌的生长,首先,提高氧化池的pH值使其处于相对偏碱性的条件见下图;然后根据东气浮进水的有机负荷(F/M),调整进水水量;其次,由于风机风量的原因,溶解氧值一般处于0.6---2的缺氧环境,可以适当调节一下风机电流等参数,提高氧化池溶解氧值;最后,结合微生物镜检选择合适的剩余污泥的排放以及二沉池的污泥回流比。

从而逐步的将丝状菌控制在有效范围内,即保证菌胶团细菌占优势,进而逐步缓解二沉池的浮泥问题。

由于开始调整氧化池内
的pH 为弱碱性,丝状菌
在该环境不利于生长,应
该能有效抑制丝状菌。

6.1老厂微生物镜检微生物种类丰富 活性菌胶团结构相对松散
丝状菌所占比例适中 6.2镜检发现丝状菌取代菌胶团占优势菌种
楯纤虫
盖纤虫 钟虫 丝状菌
钟虫 6.3镜检微生物,氧化池开始调为碱性
说明碱性条件除了对丝状菌有抑制外,可能对其他的一些原生动物也有影响。

6.4氧化池内pH 值维持在8---9 可见菌胶团附近丝状菌明显减少 菌胶团相对松散
没有发现钟虫。

原生动物数量减少
通过对加碱后氧化池的污泥沉降比进行观察发现,起始阶段依然不易沉降,随着时间的延长,经过1h的沉降逐渐开始分层。

从上图明显可以看出,污泥混合液分为了3层;结合镜检中的微生物可以说明最上面一层主要以死亡的微生物以及少量丝状菌为主;中间一层为透明液体;最底层为具有沉降作用的菌胶团。

原因是,加碱后,丝状菌不利于生长而发生部分死亡,造成污泥破裂上浮。

另外,由于原生动物也受到了冲击,数量变少,菌胶团结构相对松散从而使得最终沉降下来的量较少。

6.6以及6.7通过对老厂氧化池的微生物相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由于碱性降低,pH值在7---8左右使得丝状菌/菌胶团细菌的比例略有回升,6.7更是比例几乎接近于1,虽微生物量较之前也有增加,但对SV30进行测定,SV30>90%,依然无法有效的沉降。

因此可以说,老厂的氧化池已经发生了活性污泥的丝状膨胀。

下一步的任务,采取有效措施抑制丝状菌的生长。

必要时,向氧化池内投加增重物质,杀菌剂并根据污泥浓度加大排泥量等手段来控制丝状膨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