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词
表面写佳人对作者的盼望,实际 是加倍写出作者对佳人的怀念。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为对方设想自己,抒发怀人之情,以增
添一层曲折。
艺术特点:
苍凉激越,共用了八个韵脚,所以名
《八声甘州》。
善于用“领字”生发句意: •“对”字领起,
•“渐”字承上启下。
•“望”字兴起思乡之情,
•又以“叹”字转到自身处境,
黄州时期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 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 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时,已是饱经忧患 的垂暮之人,但创作激情仍未衰退,而且在艺 术上进入了精深华妙的新境界。
在惠州他写过: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词的别称 1、唐五代:“曲子”或“曲子词”(敦煌抄本有
《云谣集杂曲子》)
2、两宋:“乐章”(柳永《乐章集》)、“歌词”
(鲖阳居士《复雅歌词》)、“寓声乐府”(贺铸
《东山寓声乐府》)、“近体乐府”(欧阳修《欧阳
文忠公近体乐府》)、“歌曲”(姜夔《白石道人歌
曲》)、“笛谱”(周密《蘋州渔笛谱 》)……
•最后从“想”字生发出对方,并对 照自己。
《临江仙》 《定风波》
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 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 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 家‛领衔人物。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 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 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 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 表作。
这首词写的是别情。用铺叙衍情法,整个 送别的场景、过程,别前、别时、别后的环境 氛围以及人物的动作、情态、心绪,都有细致 的描绘和具体的刻画。 即事言情,情由事生,抒情中含有叙事性 和隐约的情节性。这也是柳永大部分词作的共 同特点。
柳永的影响力
罗烨《醉翁谈录》:
耆卿居京华,暇日遍游妓馆。所至,妓者爱其 有词名,能移宫换羽;一经品题,声价十倍。妓者 多以金物资给之。
二、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1、雅与俗的选择
‚骫(wei3)骳(bei4)从俗,天下咏之‛
——陈师道《后山诗话》
“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二
吴曾《能改斋词话》卷一: 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
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 传播四方。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 ‚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三、歌楼妓馆是宋词新曲演唱传播的最 理想场所
宋代歌妓分为家妓、官妓和市妓三大类。 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唯任店 入其门„„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 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 之宛若神仙。(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之二·酒楼)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 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 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先后做过 睦州团练推官、馀杭县令、晓峰盐场(在今 浙江定海县)监和泗州判官等地方官。后官 至屯田员外郎,世故称“柳屯田”。
——舞享乐风尚
《大宋宣和遗事》 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观鹤降笙 箫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 酒脸生春。归家切恐公婆责,乞赐金杯作照凭。《鹧
鸪天》
桂魄澄辉,禁城内、万盏华灯罗列。无限佳人穿 绣径,几多妖艳奇绝。凤烛交光,银灯相射,奏箫韶 初歇。鸣梢响处,万民瞻仰宫阙。 妾自闺门给假, 与夫携手,共赏元夕。误到玉皇金殿砌,赐酒金杯满 设。量窄从来,红凝粉面,尊见无凭说。假王金盏, 免公婆责罚臣妾。 《念奴娇》
张舜民《画墁录》: 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宗,吏部不敢改官,三
变不能堪,诣政府。晏公曰:‚贤俊作曲子 么?‛三变曰:‚只如相公,亦作曲子。‛公 曰:‚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 坐’!‛柳遂退。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水长阔 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 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duo3) 。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 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 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 愁苦闷。然而晏词含蓄,柳词坦率。
2、展现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 彩的市井风情
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 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 的游乐情景。 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
《望海潮》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 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 事。这幅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 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词在北宋流行的环境
一、城市与商业的发达
……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 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 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 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竟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 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 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 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 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在儋州:
‚海南万里真吾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 命即行……》 ;
木兰花》“已卯儋耳春词”) 被
‚春牛春仗, 无限春风来海上。‛(《减字
三、苏轼对词的创作的贡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九八,集部词曲 类: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情切清丽为宗,至 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 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 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 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 并行,不能偏废。
《东坡事类》: “苏子瞻泛爱天下 ,士无贤不肖欢如也。 尝自言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子由晦默 ,少许可,尝戒子瞻择交 ,子瞻曰 :„吾 眼前天下无一个不好的人。’‛ 苏轼是一个乐观主义文人。他的一生,虽 然大部分时间在政治失意中度过 ,但他以顺处 逆,在艰苦的劳动生活中,在文学创作中,在朋 友的交情中,在大自然中,去寻找自已的世 界——“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他 始终保持一种乐观精神。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 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 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 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 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 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 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 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 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 盛的创作活力。
3、俚俗语言的运用
从宋人陈师道、胡仔、黄昇、沈伯时直到清代 《四库提要》,无不以柳词俚俗为病,以为是下里 巴人。其实语言通俗是唐代民间词的本色,也是柳 词的本色。柳永不用秾丽的辞藻,不走雕琢的老路, 而以明白如话的语言写景、抒情,广大人民是喜爱 的。如《夜半乐》:‚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 行客,含羞笑相语。‛语言何等明白!刻画人物, 何等生动!
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 称柳屯田。柳永能诗文,善度曲填 词,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语 言通俗,音律谐婉,开辟了倚声填 词的新途径,有《乐章集》传世。
柳永词的新变
一、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1、发展了慢词
《乐府余论》:‚(柳词)一时动听,散布四方, 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胜。‛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 总共不过十多首。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 是小令。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 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 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 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而慢词的篇幅 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 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 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 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2、词调的丰富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 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 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 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 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 日益丰富。
《西江月》 师师生得艳冶,香香于我情多。安安那更久
比和,四个打成一个。 幸自苍皇未款,新词 写处多磨。几回扯了又重挼 。姦字中心著我。
——唐圭璋《全宋词》
三、多用赋体 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极善铺叙,并在铺 叙中渲染情感。 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 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 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 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 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 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正恁凝愁。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羁旅漂泊、抒发感慨。 秋色的萧瑟凄凉。 气势磅礴,境界开阔。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写出高远的景色和开阔博大的形 象,具有盛唐博大高远的气象。以上 写仰望,往下转写俯视。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在感叹时光的消逝中,包含有对宇宙人
北
宋
词
一、词在北宋时期的产生与发展。 二、柳永对词的贡献与影响。 三、苏轼在词史上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