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宋词

北宋词

教案(八)授课日期2009年4月7日星期第八讲:北宋词一、北宋词坛概况:前期词坛概况:北宋前期,随着柳永等词人先后登上词坛,词的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柳永、晏殊、欧阳修等代表着这一时期词坛的最高成就。

其中,晏殊、欧阳修、张先承袭了晚唐以来的婉约词风,词作多为小令,题材不外是花前樽下、儿女情长,风格旖旎柔靡,但他们在继承中也有局部拓新,主要是在抒情深度和表现手法上有所发展。

柳永则更多地继承了民间词的传统,多写长调慢词,题材以市民生活为主,为宋词的长足发展开辟了道路。

北宋中后期词坛概况:北宋中后期是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名家辈出的创造期。

这期间最重要的词人是苏轼。

宋词至苏轼而再变,他对词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和全面的革新,开创了豪放词风,词国的领域顿为扩大,词界的风貌顿为改观,并以苏轼为中心形成了苏门词人群。

苏轼开拓的康庄大道以其超前性而并未被苏门词人很好继承,秦观、晏几道、贺铸等都返回婉约的老路,他们的创作也各具特色,自成一家。

作为与苏轼前后相续的词坛领袖,周邦彦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重要词人,他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其词作重法度,讲格律,进一步深化了词艺,显示了和苏轼不同的艺术追求与贡献,并以他为主帅形成了大晟词人群。

二、晏殊1.晏殊身为太平宰相,一生志得意满,其词大多是娱宾遣兴、流连光景之作,有的是描写男欢女爱、春花秋月,有的是抒写伤春怨时、离情别恨,内容较为贫弱,但在这些传统题材中,他能脱尽花间词派的脂粉气,以清新之辞写男女恋情,以闲雅之笔写富贵气象,而且在词作中能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哲理体悟,努力展现出词人幽密深邃的内心世界,使其词作赋予了更为浓厚的士大夫气,显示了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进一步转化。

晏殊有《珠玉词》传世。

2.晏殊的词风温润秀洁,雍容典雅,语言清丽自然,音律宛转和谐。

他善于用精炼的语言捕捉一刹那的情景,并深曲细腻地表现出来,也善于即景传情,构造出浑然天成、幽约深婉的词境,不愧为“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代表作品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

[作品讲读]《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怅惘和对春意阑珊的惋惜,抒发了他轻淡、幽微的富贵闲愁,但本篇作品并不同于一般的伤春怀人之作,它在情意缠绵中又传达出深沉的哲理思索,体现出人生有限、时间永恒的况味。

2.此词的艺术特点:(1)此词舍事取情,舍形取神,将情、景、理融为一体。

这首词虽是怀人之作,但并未透露出这种情感的本事背景,通篇无一字着实所怀之人,而是以小园的暮春景色来渲染作者心中无限的旧欢新怨,可谓是情景交映;更为难得的是词中还渗透着一种澄澈圆融的理性观照,创造出情中有思的意境,这样就使伤春怀人之情升华为具有永恒意味的人生感触,可谓是情融思致。

(2)此词工于造语而又不见斧凿,语言精美而又清新明丽。

尤其是“无可奈何”二语,寄闲情于景物描绘,寓工巧于自然浑成,属对精致,若随手拈来,却珠莹玉洁,为“天然奇偶”,同时这二语又具有象征意蕴,使得词的境界幽深,耐人咀嚼,极富艺术感染力。

三、欧阳修1. 欧阳修与晏殊同为宋词传统流派的开山始祖,并称“晏欧”。

他视词为“聊佐清欢”的末技小道,他的词也大都固守“词为艳科”的藩篱,大多写男女情事、相思离别,其中也不乏艳冶之作,表现出作者风流蕴藉的另一面孔。

欧词中有些作品已开始突破传统的范围,拓宽了词的创作题材,他以词歌咏自然风光,如《采桑子》十首以清新疏淡的笔触描绘颍州西湖的美景;以词抒发个人怀抱,如《朝中措》(平山栏槛倚晴空)抒写了词人潇洒放达的情怀;他还向民歌学习,采用“定格联章”的手法,创作了两套分咏十二月节气的《渔家傲》“鼓子词”。

其词作进一步加强了词的抒情言志功能,或多或少地改变着词的传统走势。

有《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编》行世。

2. 欧阳修词摒弃了花间词派镂金错彩的浮华之气,词风深婉清丽,疏宕俊朗。

他注重发挥词的抒情功能,往往以豪宕的笔致抒发沉挚深远的情意,或疏放中含沉郁之致,或深婉中见跌宕之势,皆情真意浓,深沉绵邈。

他还常常通过外在的行动描写和对心理活动细致如微的刻画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使词的层次富于曲折变化,情韵悠长。

此外,欧阳修也创制了少量的长调慢词,一部分作品还能吸收通俗生动的口语,改变了词的传统的审美趣味,使词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发展。

其词“疏隽开子瞻(苏轼),深婉开少游(秦观)”,在词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代表作品有《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作品讲读]《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 本篇属于游子思妇念远伤离一类的传统题材,抒写了羁旅在外的游子对景怀人的思念之情,婉曲缠绵,情思深远,颇能代表欧词的风格特征。

2. 此词的艺术特点:(1)虚实相生,以虚明实。

词的上阙从游子着眼,写他春日远行,乡思绵绵,表现出思归之深,这是实写;下阙从思妇落笔,写她登高怅望,哀怨满怀,表现出盼归之切,这实是想象思妇以抒己情,是虚拟,这种写法又反过来进一步衬托出游子思归的强烈与迫切。

从抒情表现手段来看,这也是透过一层、从对面而写的手法,把一种相思两处忧愁巧妙地勾连起来,使词曲折有致,别有深情。

(2)以乐写愁,欲抑先扬。

此词发端先写梅残、柳细、草薰、风暖等令人心醉的美好春光,然后通过“摇征辔”一转,由春光之美转出离恨之愁,以景与情的对比、反衬,把游子思归的深情和盘托出,达到了以“乐景写哀”而倍增其哀的艺术效果。

(3)层层递进,层深而浑成。

此词表面上似乎是兼写游子与思妇,下阙实是托思妇以抒己情,正是上阙离愁的进一步深化,因而上、下两阙之间不是平行对等,而是逐步推进、深入。

结尾“平芜尽处”二句写望眼欲穿,平芜、春山、行人,一层远似一层,更是以递进层深之笔而著称。

(4)设喻巧妙,语浅而情深。

词的上阙以春水喻愁,从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出;词的下阙以春山况远,由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生思。

皆化抽象之情为具体之象,贴切人物的内心感受,同时也构成了清丽而芊绵的意境,高远而深邃的格调。

四、范仲淹和王安石1. 范仲淹词仅存世五首,虽也有柔情丽语之作,但他的军旅生涯和疆场生活体验,使其词突破了词体专写风花雪月的格局,或写羁旅情怀,或写边塞风光,意境高远,气象阔大,风格悲壮,以苍凉高旷一洗五代旧习,为宋词开拓了新的境界。

在婉约词风盛行的宋初词坛上,范词可谓别开生面,开苏辛豪放派之先声。

代表作品有《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苏幕遮》(碧云天)。

2. 王安石同范仲淹一样,皆不以词名世,但他们都能突破晏、欧的柔婉风格,开辟出崭新、阔大的意境。

他用词来咏史、怀古,以词来托古喻今、抒写个人怀抱,立意高远,感慨深沉,大气盘旋,骨力遒劲,打破了五代以来的绮靡风气,对宋词题材和风格的拓新都有一定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桂枝香》(登临送目)、《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作品讲读]一、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1. 此词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境时所作,通过一个戍守边疆将军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描写了苍凉寥阔的塞外景象和艰苦孤寂的边塞生活,表现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和怀念家乡的深切情思。

这首词篇移唐人边塞诗入词,使词从晚唐五代的宫闱闺阁走向江山寒漠,由浅斟低唱变为慷慨悲歌,初步改变了柔媚纤细的词风,在词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 此词的上阙以写景为主,境界阔远,气象雄浑,同时景中含情,为下阙伏笔、蓄势。

下阙以抒情为主,形象生动,意绪深沉,同时情随景生,又与上阙潜脉暗通。

上下两阙前后辉映,景情融贯,浑然一气。

此词笔触粗犷中有细腻,情调悲凉中见豪宕,前人论此词是“苍凉悲壮,慷慨生哀”(彭孙遹《金粟词话》),洵为的评。

五、柳永1.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真正开启宋词天地的重要词人。

他以一落魄文人,流连坊曲,采纳市井新声,为文人词作输入新鲜血液,并自觉地以市民情调取代贵族情调,变“雅”为“俗”,从而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情趣,在词中开拓出另外一番境界。

从内容上来看,柳词虽仍多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之作,但也体现出许多新的倾向,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第一,在描写男欢女爱的传统题材时,柳词从达官显宦的峻台重阁转向了平民百姓的市井青楼,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这类词作有的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泼辣的爱情意识,有的表现了惨遭遗弃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有的抒写了处于社会下层的伶工乐伎的不幸遭遇和美好愿望,皆透露出新的时代气息。

第二,工于羁旅行役,他把这些本来多入于诗的言志抒情内容一并移入词中,用来描写江湖流落的索寞,抒发别离相思的况味,此类作品达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境界。

第三,部分词作还展现了北宋承平之世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与多彩多姿的市井风情,这在柳永之前的词作中是不曾见过的。

另外,那些抒写作者身世遭遇,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对游宦生涯厌倦的作品也颇值得注意。

著有《乐章集》。

2. 柳永词标志着北宋词发展的转折,他对词的创造性贡献更主要是体现在词调和艺术方面。

首先,发展了词的长调体制。

柳永精通音律,或利用民间原有的曲调,或把小令扩展为慢词,或旧曲新翻,或自创新调,使慢词的曲牌大为丰富,词的体式至此相当完备,这样就增加了词的表现容量,扩大了词的表现能力。

长调蔚然成为一代风气,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柳永。

其次,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

柳永把六朝小赋的作法移植于词,创造了铺叙展衍、恣意渲染的艺术手法,写景状物备足无余,叙事抒情淋漓尽致;与铺叙相配合,他还长于白描,不加藻饰而又生动传神;此外,构思细密,布局完整,章法委婉,层次分明也是柳词的重要艺术特征。

第三,革新了词的语言表达方式。

柳永也能以清丽的语言写传统的雅词,但他贡献最大的却是使用极其生动、浅近的语言写出的俚词。

他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充分吸收日常生活中的俗语、口语入词,以通俗流利的语言取代雅致绮丽的修辞,达到了“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的境界。

正是在柳永手中,俚词才具备了和传统雅词分庭抗礼的资格。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沾溉甚深,许多大家都受惠于他,柳词不仅促进了宋代俗文学的发展,也为金元曲子开启了先河,以至有人称他为“曲祖”。

代表作品有《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望海潮》(东南形胜)。

[作品讲读]《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