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 中药传统炮制理论

《中药炮制学》第二章 中药传统炮制理论

第二章中药传统炮制理论
第一节中药制药论
一.制药原则
清代徐灵胎的《医学源流论》:“凡物气厚力大者,无有不偏;偏则有利必有害。

欲取其利,而去其害,则用法以制之,则药性之偏者醇矣。

其制之义又各不同,或以相反为制,或以相资为制,或以相恶为制,或以相畏为制。

而制法又复不同,或制其形,或制其性,或制其味,或制其质……”。

亦称之为传统的制药原则
二.含义与应用
1.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如:酒黄连,酒大黄。

(黄连苦寒,吴茱萸辛热,用吴茱萸制黄连,可以吴茱萸的辛热杀黄连的大寒之
性。


2. 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如蜜制甘草。

(蜂蜜甘平,益气补中,和百药。

甘草,味甘性平,有益气和中作用,二者药性
相似,蜜制甘草可增强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

蜜制百合可增强其润肺止咳的功
效。


3.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能制约某种药物的毒副作用来炮制该药物。

如姜半夏。

(生半夏有毒,使人呕吐等;生姜发表,止呕,开痰作用,以生姜炮制半夏可抑
制半夏的使人呕吐副作用,降低毒性,增强化痰止咳作用。


4.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减弱某些中药的副作用。

如米泔水制苍术。

(苍术芳香燥烈,米泔水甘平,益气除烦,可缓和苍术的燥性。


5.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提高患者的信任感和接受
度,利于服用,发挥药效,增强商品价值。

如醋制乳香、没药。

6. 制其形: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

如:碾、捣或切制,不同药用部位分开入药
7. 制其性: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性能。

如酒制黄连
8. 制其味:是指通过炮制调整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

如醋制乳香
9. 制其质:是指通过炮制改变中药的质地。

如王不留行炒至爆花,穿山甲、龟甲、鳖甲砂炒至酥脆,矿物药煅或淬等
第二节中药生熟论
1.生泻熟补:有些中药生品具有泻下作用,炮制后泻下作用缓和,能够产生滋补的功效。

如生地黄清热凉血而主泻,熟地黄滋阴补血而主补。

2. 生峻熟补:生品作用猛烈,制熟后大为缓和。

如大黄。

3. 生毒熟减:生品毒性很强炮制后毒性降低。

如乌头。

4. 生效熟增:中药制熟后明显增强疗效。

如蜜制黄芪、醋制延胡索。

5. 生行熟止:生三七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常用于跌打损伤;熟三七则有补气补血之功,故有
“生打熟补”。

第三节辅料作用论
1.酒制升提:
指中药用酒炮制可引药上行。

2.姜制发散:
指中药用姜汁炮制可取温经发散之功,增强中药疗效。

3.入盐走肾脏仍仗软坚:
指中药用盐水泡制可引药入肾经,更好地发挥其软坚散结的作用,
4.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
指中药用醋炮制可以引药入肝经且有协同疏肝止痛的功效。

5.童便制除劣性降下:
指中药用童便炮制可除去中药的毒副作用,引药下行以滋阴降火。

6.米泔制去燥性和中:
指中药用米泔水炮制,可除去其温燥之性为增强健脾和胃之功。

7.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
指中药用乳汁炮制可使其补血润燥之功增强,使血亏所致的形体赢瘦,燥渴枯涸之症得以恢复。

8.蜜制甘缓难化增益元阳:
指中药用蜂蜜炮制可借蜂蜜之味甘难溶之性,赋中药以缓急止痛之功,并能增强补中益气及补肾益元之效。

9.陈壁土制窃真气骤补中焦真气:
中药用日久之东壁土来炮制,可借真气发生之火,迅速达到补益中焦脾胃之功效。

10.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
上膈,即膈上,宗气所存之地。

指中药用麸皮炮制可以缓和中药的燥烈之性,而免伤宗气。

11.乌豆汤、甘草汤渍曝并解毒致令平和:
指中药用乌豆汤、甘草汤浸渍,然后日晒,可减缓其毒副作用。

12.羊酥酒、猪脂油涂烧,咸渗骨容易脆断:
指中药用羊酥酒、猪脂油涂烧,容易渗入骨内,易于粉碎。

第四节药性变化论
一、四气五味的影响
1、缓和药物原有性味
“以热制寒”——如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

“以寒制热”——补骨脂辛热而燥,易于伤阴,用咸寒润燥的盐水炮制,可以缓和辛燥之性。

“反制”-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
2、通过炮制增强药物原有性味
“寒者益寒”——如以苦寒的胆汁制黄连,更增强黄连苦寒之性。

“热者益热”——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从制”——用药性相近的辅料或药物进行炮制。

3、改变中药性味
1)如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制成熟地后,则转为甘温,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即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2)天南星辛温,善于燥湿化痰,去风止痉;加胆汁制成胆星,性味苦凉,具清热化痰,息风定痉的功效。

即一者性辛温,主燥湿化痰;一者性苦凉,主清热化痰。

二、升降浮沉的变化
1.生升熟降:如莱菔子“生用能升,熟用能降”,可谓是生升熟降的典型。

2.生降熟升:大黄、黄柏之类,用酒制后引药上行,清上焦热。

3.升者益升:用于上焦心肺的黄连、黄芩,以酒制后,更加上行,清头目之热。

4.降者益降:同上沉降之品的黄柏、杜仲等,用盐制后增强引药入肾经,更好地发挥滋阴降
火,补肾助阳的作用。

三、归经的变化
1、以辅料炮制药物,引药归经
如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等,醋延胡索
2、炮制增强药物对其中某一脏腑或经络的作用
如益智仁入脾、肾经,具有温脾止泻、固精、缩尿等功效;盐炙后则主入肾经,专用于涩精、缩尿。

醋柴胡
3、炮制改变药物归经
生地可入心经,以清营凉血为长,
制成熟地后则主入肾经,以养血滋阴、益精补肾见长。

四、毒性的变化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2、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马钱子等。

3、利用辅料的解毒作用,如白矾制天南星、姜半夏。

4、增强机体对药物毒性成分的解毒能力,如甘草制法半夏。

复习题
1.传统中药制药论包括内容及含义
2.中药生熟论内容及含义
3.辅料作用论内容及含义
4.药性变化论内容及含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