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政策执行
一、概念题
1.政策执行
答:政策执行是指将政策方案付诸实施,即按照政策方案的要求和计划,以实际行动有步骤地实现政策目标。
对于公共政策来说,政策执行的主体就是政府机构。
政策执行是执行主体在众多因素影响制约下,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的组织运作过程,也是执行主体与调适对象的互动过程。
2.史密斯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
答:史密斯是最早提出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学者,他在1973年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史密斯认为,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政策执行成功与否的重大因素有四个方面:一是理想化的政策。
指合理、正确的政策,包括政策的目标、内容、范围、规定等。
二是执行机构。
负责政策执行的政府机关和单位,包括机构和人员、领导方式和技巧、执行者的能力和信心等。
三是目标群体。
政策对象,政策的直接影响者,包括政策对象的组织化和制度化、接受领导的传统、政策经验等。
四是政策环境。
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影响政策执行或受政策执行所影响的因素。
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环境这四个因素是互动的,均应给予充分重视。
政策执行的过程就是从紧张状态经过处理而达到协调缓和状态。
处理时,如果发生问题,那么立即“反馈”;如果没有问题出现,则进行“建制”,然后再间接予以“反馈”。
史密斯执行理论模型的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目标群体、执行机构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当然,此理论的主要缺陷是忽视了执行人员的重要性。
3.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
答:系统模型又称“霍恩-米特模型”,是美国学者霍恩和米特提出的一个政策执行模型。
他们认为在政策决定与政策效果这一转变过程之间存在许多影响二者的变量,既有系统本身,也有系统环境的因素。
一个合理有效的政策执行模型须重视对如下五个重要变量的把握:(1)政策的价值诉求,即政策目标与标准;(2)政策资源,即系统本身实现价值的条件;包括人力资源、财物资源、信息资源、权威资源等;(3)执行者属性,包括执行人员的价值取向、行为能力.精神面貌,以及执行机关的特征及其整合程度;(4)执行方式,指的是执行者之间、执行者与目标群体之间采取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沟通、协调与强制;(5)系统环境,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社会条件等。
4.政策执行力(天津商业大学2013年研)
答:政策执行力是政策执行者通过对政策目标及其方向的把握,设计执行方案,调度和配置相关资源,运用政策工具,从而实现政策目标、最终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和成效。
简言之,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程度。
高效的政策执行力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执行能力,对政策内容和精神能够准确地把握,并且能有效调度、使用和配置政策执行相关资源,行动迅速有力;二是必须具备较好的成效,政策执行必须产生较好的效果。
两者缺一不可。
二、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
(西南大学2012年研)
答:公共政策执行是公共政策的具体实践过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1)目标的导向性。
公共政策是以公共政策目标为行动方向的,政策目标是政策执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2)内容的务实性。
公共政策执行要面对具体的公共问题,因此其计划、步骤、措施、手段等必须务实,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3)行为的能动性。
公共政策执行是构筑公共政策与现实生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着眼于具体的现实社会问题的解决。
因而,执行者必须在全面领会政策内容的前提下,面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情况,能动地执行公共政策。
(4)手段的权威性。
公共政策不同于一般的道德规范,其执行具有强制性。
当有人拒不执行政策时,要受到法律、行政等手段的制裁,以维护政策的权威性。
2.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有如下几种:
(1)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适量,都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①公共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是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的。
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
②政策所要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的种类越多,就越难以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用以约束政策对象的行为。
③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
一般说来,政策越明确,涉及的人数越少,政策执行就越容易,越有效,反之,政策执行就越困难,越无效。
④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也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人们因历史传
统的熏陶而养成一套行为定向及模式,常习惯于某种成规,倾向于保守持续的状况。
(2)政策本身的因素
在公共管理领域,许多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执行中困难重重,在很大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关,因此,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使政策得以有效执行。
①政策的正确性
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
正确的政策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能够促进社会发展,能被执行者所认同,被政策对象所拥护,因而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②政策的具体明确性
一项政策要能够顺利执行,从操作上和技术来说,它必须具体明确,即政策方案和目标具体明确,政策措施和行动步骤明确。
同时,政策的具体明确性还要求政策目标是切合实际并可以达到的,是可以进行比较和衡量的。
③政策资源的充足性
无论政策制定得多么具体明确,如果负责执行政策的机构和人员缺乏必要的、充足的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因此,政策方案要涉及政策资源的具体规定。
一般说来,政策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a.必要的经费和人力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许多政策对此都有相应的规定。
任何政策的执行,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财、物,要遵循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为原则。
b.信息是政策执行活动的必要条件。
政策方案要保证政策执行者有畅通的信息渠道和足够的信息来源,否则,执行者就无法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也无法对政策执行过程实施必要的控制。
c.权威是政策执行的根本保证。
建立政策的权威,就是要使政策成为国家的意志,迫使每一个执行者服从它。
否则,政策就无法执行,或者在执行过程中走样。
上述四类资源是相互关联的:有较多的经费便可雇请较多高水平的执行人员;人员素质的优良可以有效地运用经费,建立和应用信息;有了充分的信息,经费的使用便较为有效,人力资源的动员与发挥也较方便与有力,权威的使用也较有技巧与顺利;权威对于经费、人力、信息的获取也较容易与丰硕。
3.如何克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答:克服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普遍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政策研究,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
①对现存的所有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是政策规定之间相互矛盾、扯皮现象的都必须及时纠正;所有部门或地方的政策规定都必须严格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规定相一致。
②制定政策方案时,既要有主体方案,又要有配套方案;既要有整体方案,又要有分类方案。
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通盘考虑,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推进政策。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克服政策过程中指导思想超越社会历史条件和客观规律而方式措施上却落后于社会进步的矛盾。
(2)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
①在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公共政策执行情况及时地跟踪评估,发现公共政策执行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采取有效的调整措施和补救方案,控制公共政策执行的进程和效果;
②要制定正确、可行的实施控制标准,对照标准检查公共政策执行行为,发现偏差及时采取得力措施和办法,纠正违反决策要求、有悖政策目标的偏差;
③要加强监督反馈系统的功能,使监督反馈经常化、制度化。
对因公共政策执行失败而造成损失的执行者要追究其责任,真正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
(3)建立公共政策执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①建立合理的干部录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通过公开招干考试和公务员考试,把真正具备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的社会成员充实到各级行政机构中来;同时把精简、优化行政组织机构和强化竞争机制结合起来,防止公共政策执行偏差行为的产生,从而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效率。
②严格公共政策执行的考核制度。
领导干部和各级各类公共政策执行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政策,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政策执行和创新的能力。
③提高公共政策执行者的责任意识,建立公共政策执行的风险监控机制。
(4)健全政策执行的体制环境
①制约政策的体制主要指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人事体制。
完善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公共政策顺利运行的根本要求,通过改革,建立起一套功能齐全、职责分明、沟通协调、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②完善的国家公务员制度是防止政策失效的重要条件,转型社会需要有权威的现代化政府,而政府有序高效的管理则依赖一支规范、稳定、高质量的国家公务员队伍,这有利于增强公共政策行为的理性化、民主化程度,从而保证公共政策的落实执行。
③还应构建政策执行机制,信息沟通机制,公民参与机制,公共政策激励、责任与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