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法数字文化对比分析

中法数字文化对比分析

中法数字文化对比分析摘要:数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可以折射出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内涵和心理,本文从中法数字文化差异的根源说起,选取中法两国数字中有代表性的几个数字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深入研究两国文化差异,达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中法数字文化对比数字本来是一种计算符号,是人们对现实事物数量关系的计算和测量。

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字,如日期、钟点、电话号码、车牌号等。

但数字不独属于数字王国,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还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习语和成语中,具备更丰富的含义。

由于受民族、宗教、历史、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数字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被赋予不同的象征符号和代表意义,形成各具特色的数字文化。

因此,对比研究中法两国语言中的数字文化不仅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更能充分发挥它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积极作用。

一、中法数字文化差异的根源1.中法两民族的宗教传统不同中国文化到处体现着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浸润。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为本来就位居头名的数字“一”增添了特殊含义和重要意义,同时也赋予了数字“三”以终极、生发等吉祥之义。

汉民族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的哲学思想,经过历史演变形成了凡事讲究偶数和对称的习俗,这也成为数字“二”受到中国人青睐的原因,暗含好事成双之意。

数字“七”与佛教有紧密联系。

据说释迦牟尼于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后修成正果;佛教认为万事是由地、水、火、风、空、识、根七种本原生成。

因此,七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显著,且具有神秘色彩,七日往往成为一些大事的界限或极限。

法国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它对法国的数字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文化三位一体的宗教传统确定了数字“三”在法国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被冠以完美和谐之意,备受青睐。

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是,法国人视偶数为不祥,奇数为大吉(十三除外),因为他们认为偶数隐含分裂。

相似之处在于,法国人也对数字“七”情有独钟,甚至顶礼膜拜。

这源自基督教文化: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世界;圣母玛丽亚有七喜七悲;主祷文分七部分等。

2.中法两民族的语言体系不同汉语和法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语族,因此语言体系截然不同。

与拼音文字的法语相比,汉语拥有极其丰富的谐音、谐意文化,尤其以数字体现最丰富和生动。

如六谐音“溜”,有溜溜顺之意,故中文俗语常说“六六大顺”。

八谐音“发”,引申为发达、发财之意,因此成了最吉利、最受欢迎的数字,中国人无论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还是办喜事、开张时选择良辰吉日都非常钟爱这个数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时间为8月8日晚8点整,数字八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最爱。

9谐音“久”,便成为爱情领域的吉利数字,许多人登记结婚时喜欢选择带9的日子,一些纪念性号码也喜欢用9这一数字。

汉语数字中最不招人喜欢的当属四了,因为谐音“死”,所以它成为中国人最禁忌的数字。

电话号码要避开四,许多楼房没有带四的楼层,房间号也要跳过带四的号码,像514(我要死)、914(就要死)等数字就更让人躲避不及,唯恐沾了晦气。

其次不受欢迎的应该是数字七,因其谐音“气”,所以也不招人待见。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带六或八的电话号码都高价出售,而带四或七的号码则要免费赠送才能有销路,可见受谐音影响的数字文化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中法数字文化的对比1.数字“一”基于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一”被看做世间万物的起源,受到尊崇,这种文化心理可以从汉语中众多含”一”的成语看出:一马当先、一帆风顺、一心一意、一鸣惊人等。

无独有偶,西方哲学也认为万物皆数,全宇宙也是一数乃至一和谐的乐章,因此在法语中含“一”的习语不少,如:comme pas un(无可比拟,无与伦比);un bon ami vaut mieux que cent parents(一个挚友胜过百个亲戚);l’un ne va pas sans l’autre(二者缺一不可);l’un vaut l’autre(半斤八两)。

2.数字“二”中国的先哲思想认为偶数为双数,双数为均衡、和谐的象征,因此,从古至今中国人就对偶数喜爱有加,视偶数为吉数,喜欢成双成对,办事希望“两全其美”,生活期盼“双喜临门”,诗歌、对联讲究对偶、对仗,美术、建筑喜欢对称、对应。

不过由“二”构成的习语中既有二龙戏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等褒义词,又有三心二意、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等贬义词。

西方哲学信奉主客二分的二元论,即世界分为两个对立的世界——二元世界,强调事物之间的对立而非统一。

体现在法语数字文化中,许多强调对立的警示性习语都包含数字“二”,如:deux avis valent mieux qu’un(两个意见胜过一个。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deux moineaux sur un épi ne sont pas longtemps amis(两个麻雀在一个麦穗上,朋友处不长。

喻一山不容二虎);deux s?reté valent mieux qu’une(两个小心胜过一个。

加倍小心,万无一失)。

3.数字“三”“三”在中法数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我国古代官位有三公,军有三军,祭祀有三牲,礼教有三纲;佛教有佛、法、僧三宝,经、律、论三藏;道教有玉清、太清、上清三清。

“三”已经渗透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如:礼让三分、三缄其口、三令五申、三从四德、三生有幸、三思而后行、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等。

在法语中,含有“三”的习语也不少,如:en deux temps,trois mouvements (迅速,很快地。

形容做事效率高);frapper les trois coups(剧开幕前敲三下。

喻事情即将开始);haut comme trois pommes(像三个苹果一样高。

形容个子矮);pensez trois fois avant d’agir(三思而后行);jamais deux sans trois(有两次必有第三次)。

4.数字“四”“四”在中国文化中可谓忧喜参半。

由于谐音“死”,它成为中国人最不喜欢的数字,但人们却忽视了它作为偶数的文化内涵。

基于我国重视偶数、以偶为美的文化传统,带“四”的习语大多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如:四平八稳、四通八达、四海升平、志在四方等。

在法语中,数字“四”多比喻数量多或次数多。

如:aux quatre vents (四面透风);dire à qn ses quatre vérités(对某人直言不讳);entre quatre murs(四墙之间。

喻独处空房;坐牢);entre quatre yeux(四目之间。

喻两人面对面密谈);être tiréà quatre épingles(被四根大头针扯着。

喻衣着笔挺,西装革履);être toujours sur les quatre chemins(一直在旅行,始终在奔波);faire les quatre volontés de qn(按某人意愿行事);ne pas y aller par quatre chemins(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不拐弯抹角);se couper en quatre pour qch(把自己分成四份。

喻为某事竭尽全力、全力以赴);tenir qn à quatre(竭力遏制某人)。

5.数字“七”“七”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色彩。

《易经》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荀子》、《庄子》中也有“七日不火食”之说,因此,七日成为了一些大事的极限或周期数。

如神话传说中女娲补天用了七天,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即七仙女;文学领域中有竹林七贤、建安七子;通俗小说中有七侠五义、全真七子;民间习俗中对逝者每七日祭拜一次直至七七四十九天为止。

而在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七”同样象征着无限和极限,如七种美德、七种文理学问、七次圣餐等。

法语中的“七”也有此意,如:il faut tourner sept fois sa langue dans la bouche avant de parler(说话前要转动七次舌头。

指说话前要三思);un bon b?覾illeur en fait b?覾iller sept(一个爱打哈欠的人会使七个人打哈欠。

喻恶习会传染);la semaine du travailleur a sept jours, celle du paresseux a sept demains(勤奋者一周七个今天,懒惰者一周七个明天)等。

三、结语数字在中法两国文化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形成独特的数字文化,反映出了中法两国不同的民族特色、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了解数字文化背后所承载的宗教根源和民族文化,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大有裨益。

比如,法国人忌讳数字十三就像我们忌讳四一样,这是源于圣经故事《最后的晚餐》;他们也特别忌讳数字666,认为这是魔鬼的数字。

了解这些民族文化心理,我们在与法国人交往的过程中才不会出现外交错误,不会闹出笑话或产生误会,才能强化跨文化交际效果,提高交际能力,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1]瞿钧. 法语数字与生活[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2]文慧静,明焰. 法国谚语[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3]李新艳,赵珊珊.图说法国谚语[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4]管玉荣.中法数字习语的民族文化心理对比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96-98.[5]李富敏,李思源.从数字喜忌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68-70.[6]胡国强.试论东西方数字文化差异的成因[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83-84.[7]刘明阁.英汉语言中数字文化涵义差异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6-90.该论文是我校“大学生研究训练(urt)”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2013j000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