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综述
历史12-2 12012204 丛培培
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重庆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战时中国对外国际通道不被日本彻底切断,同时应美英等国的要求,支援美国太平洋战场,于1942年1月派遣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本文对自2000年以来对于这段历史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让人民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
一、在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原因
研究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首要就是分析它的历史背景。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认识到,在不起眼的东南亚小国缅甸战场上发生的这一战役对远东战局直至对整个反法西斯战
争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更好的认识到中华民族对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分析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其一,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是适应东方反法西斯主义的战略要求而发起的,同时它对巩固和发展国内的抗日战争必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二,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首在求取国际路线”,维护滇缅公路的畅通,保持重庆政府同海外的联系,这对重庆国民党政府是至关重要的。
二、在中国远征军人物研究与评价上热烈探讨。
任何历史事件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远征军的任何一次战斗、进攻,防御或者撤离、休整,补充与训练、战略部署等行动都是由同为反法西斯盟国的中英美等国的政治家、军事将领和数以万计的普通士兵共
同完成的。
因此,关于在远征军历史上一系列的重量级人物如蒋介石、史迪威、戴安澜、孙立人、杜聿明等人的文章被持续发表,并且呈现出日益热烈的势头。
同时中国学者也注意到了,表象上是蒋史二人的矛盾,其实这是双方对于各自国家利益与战争所带来的治利益的相互讨价还价,比如有: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究》2001年第2期;李桂树“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兰台世界》2000年第1期。
三、从远征军入缅作战的作用以及影响来看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学术讨论的自由空间不断扩大,学术家对远征军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军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做出了重要的评价,进行了深入的、激烈的探讨。
大概有以下几点:第一,从对国内战场的作用来说,远征军在缅甸的作战为了保卫当时大后方对外联系的最后一条陆路通道“滇缅公路”不被日军彻底切断和打通中印公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第二,对避免国民党战场的崩溃,稳定国内的抗战局面,鼓舞人民抗战斗志起了重要作用。
远征军在滇缅战场的作战,挡住了日军从中国大后方背后进犯的势头,对国内抗战局面起了拱卫与屏障的作用,同时在作战中沉重打击了日军,恢复大后方陆路对外交通。
第三,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战场,以实际行动有力配合了英美盟军在亚太地区的战斗,迟滞了日军在亚太地区的行动,稳定了反法西
斯联盟在东方的战线,也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其他战场。
第四、中国远征军通过艰苦绝的斗争,重创了日军力量,改变了中国军队在盟军中的形象,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例如: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极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暨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刘文生、唐春芳“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王永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四、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的国际情况
众多学术专家就围绕远征军的中美英三国的战略问题进行了讨论。
例如:季荣臣“中美英三国战略利益与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顾惠莹“史迪威事件与战时中英美三角关系”,《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正是中美英三国对缅甸的战略地位的看法不同,导致了需要通力合作的缅甸战局之后的情形。
众多学者就是强调三国战略利益的不协调性,引发之间一系列的外交较量,从而对中国远征军的行动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王小民“中美英战略分歧对缅甸战役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陈国清“史、蒋矛盾冲突与美中战时利益分歧”《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等文章讨论指出了二战时期中美、中英之间对于各自战略构想和政治利益的不同追求,影响到中国远征军在异国作战的进程和
三年鏖战的局面,获得了一些有效的成果。
五、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
20世纪以来,学者对于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例如:胡湘“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抗战失败的原因”,《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施建光“再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原因”,《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王学明、祝军“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探析”,《云南电大学报》2001年第4期;都对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学者认为远征军失利的主要原因有:第一,中英双方在战略上存在矛盾,导致一再丧失战机。
第二,英军战斗力弱。
第三,中美英三方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统一的和有权威的指挥中心。
第四,军事后勤运输补给不能适应剧烈的战斗需要。
第五,“整个战争的大背景已经在客观上注定它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第六,敌我双方在军事实力上有较大的差距。
第七,中国军队缺乏对缅甸地理、气候的了解,没有经过严格的丛林作战训练。
综括上述,自20世纪以来,学者们对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呈不断深入的态势。
但是它和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其他领域的研究状况相比较,还是比较薄弱的地方。
所以我认为,在对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强对史料的收集与整理。
将中国远征军史的研究深入下去,使之获得它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范德伟“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分歧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失
败”,《军事历史》2010年,第5期;
(2)黄道炫“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的失败责任”,《抗日战争研
究》2001年,第2期;
(3)李桂树“史迪威与蒋介石的恩恩怨怨”,《兰台世界》2000年,
第1期;
(4)王文成“滇西抗战的历史地位极其当代意义——纪念滇西抗暨
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60周年,”《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
第6期;
(5)刘文生、唐春芳“中国远征军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群文天地》2012年,第19期;
(6)王永江“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及影响”,《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2002年,第6期;
(7)季荣臣“中美英三国战略利益与中国军队远征缅甸”,《党史研
究与教学》2005年,第5期;
(8)方伟“试论中美英三国在第一次缅甸战役期间的合作与分歧”,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9)顾惠莹“史迪威事件与战时中英美三角关系”,《苏州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
(10)王小民“中美英战略分歧对缅甸战役的影响”,《广西社会科学》,
2007年,第3期;
(11)陈国清“史、蒋矛盾冲突与美中战时利益分歧”《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2)胡湘“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抗战失败的原因”,《湘潭
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3)施建光“再论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利的原因”,《成都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14)王学明、祝军“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战失利原因探析”,《云南电
大学报》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