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18 年 6 月 1 日题目:行政办公楼设计(方案二)姓名:学号:院(系)别:土木工程学院专业:土木工程届别: 2018届指导教师:(签名)院(系)主任(或教研室主任):(签名)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毕业设计(论文)任务更改记录主要参考文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摘录一)(详勘阶段)一、工程与勘察工作概况(一)拟建工程概况受福建xxxxx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司承担了其拟建“福建xxxxx有限公司项目”的岩土工程勘察任务。
拟建场地位于福州市xxx。
各拟建建(构)筑物主要特征参数见表1(略)本工程各拟建物的工程重要性等级均为三级,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建筑桩基设计等级为乙级;基坑安全等级为二级。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不应低于标准设防类(以下简称丙类);场地及地基复杂程度等级均为二级。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二)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本次勘察为一次性详细勘察,其目的、任务是:(1)查明建筑场地内岩土层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着重查明可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层面埋深、分布范围、厚度变化及工程性能;(2)查明场地不良地质作用的类型、成因、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和建议;(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评价地下水对地下室基坑开挖、基础设计与施工的影响,判定地下水(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4)划分建筑场地类别,并对场地地震效应进行综合评价,提供拟建物抗震设计所需的有关参数;(5)分析和评价地基岩土层工程地质性能,对拟建物基础方案、基坑开挖与支护的选择提出合理建议,并提供相关设计与施工所需要的岩土设计计算参数。
(6)评价基础施工及基坑开挖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勘察依据的技术标准:本次勘察工作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和文件进行:(1)住建部《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0年版);(2)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3)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国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5)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6)国标《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范》(GB/T50269-2015);(7)国标《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8)国标《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2010);(9)国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206-2015);(10)行标《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11)行标《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12)行标《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87-2012);(13)行标《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0064-1993);(14)福建省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BJ13-84-2006);(15)福建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J13-07-2006);(16)业主及设计部门提供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要求、建筑总平面图、地形图、合同书。
(三)勘察手段和勘察工作量布置本次勘察以钻探取芯鉴别分层为主要勘察手段,并结合现场原位标准贯入试验(SPT)、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DPT)、剪切波速测试(WVT)、抽水试验以及采取岩、土、水试样进行室内试验分析等综合方法进行勘察施工。
具体工作量布置如下:1.勘探孔按拟建物轮廓线边线、角点结合地下室轮廓线边线均匀布设,场地共布置勘探孔69个(编号ZK1~ZK69))。
勘察期间,部分地段受施工条件的限制,部分钻孔无法准确到位,最大偏移约米,但这并不影响对整个拟建场地地质条件的总体轮廓的控制。
在钻孔施工过程中,根据已揭示的勘察资料分析,场地中局部位置下部主要持力层⑥强风化凝灰岩层顶坡度变化较大,为确保工程质量满足现行国家勘察设计规范和施工图审查要求,对本工程主要桩端持力层(⑥强风化凝灰岩层)层面坡度大于10%的地段加密勘探点,在结合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实际情况及综合利用场地钻孔情况下,在ZK22-ZK23、ZK25-ZK26、ZK31-ZK32、ZK37-ZK38、ZK38-ZK39、ZK51-ZK52、ZK60-ZK61、ZK62-ZK63间补孔(编号BK1~BK8)。
另②号生产车间(二)东南角建筑角点未布置勘探点,未能起到对该拟建物地质条件的总体轮廓的控制作用,于该角点补充布置勘探点(编号BK9)。
因此本场地共布置了78个钻孔(其中控制性钻孔40个,一般性钻孔38个,取土样孔34个,原位测试钻孔76个,抽水试验孔2个(编号ZK46、ZK47)。
勘探孔的类型及具体位置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图号1-2)。
2.建筑物钻孔深度控制原则:控制性钻孔进入⑥强风化凝灰岩约8米;一般性钻孔进入⑥强风化凝灰岩约6米。
3.控制性钻孔主要进行岩土芯鉴别分层,采取岩土试样进行室内土工试验及进行原位测试(SPT、DPT)工作,以获取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一般性钻孔主要用于查明各岩土层的结构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并进行适量的原位测试(SPT、DPT)工作,以查明持力层的力学强度变化情况。
4.为准确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建筑场地类别,提供相关抗震设计参数,拟建场地选择3个钻孔进行剪切波速测试,竖向测试间距约,测试深度米。
5.为了获取对地下室基坑开挖有影响的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为基坑的施工和降排水方案提供设计依据,在场地地下室范围内利用了2个钻孔(ZK46、ZK47)按单次降深进行单孔抽水试验。
6.室内土工试验对②淤泥、③粉质粘土、④凝灰岩残积砂质粘性土的原状土试样进行常规项目的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对基坑范围内地层②淤泥、③粉质粘土层增做固结(1h)快剪等特殊项目测试;对④凝灰岩残积砂质粘性土试样增做颗粒分析试验;采取强风化花岗岩(碎块状)试样进行室内点荷载强度试验;采取水试样进行水质常规分析和侵蚀性CO2分析;采取土试样进行土的腐蚀性分析。
(四)勘察方法与完成的实物工作量1.勘探点测量勘探点实地位置由我司测量技术人员根据业主提供的1:1000建筑总平面图和勘探点平面布置方案,采用中海达V9-GNSS-RTK仪施测。
勘探点采用的坐标系统为西安80坐标系统,钻孔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
坐标高程起算点为A点(X=,Y=)、B点(X=,Y=),孔口高程是以A点黄海高程H=而引测的。
限于图幅限制,A、B点未能在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上标示。
各勘探点孔口坐标及孔口地面高程详见附表《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
2.勘探、取样与原位测试勘探施工先后共采用1台XY-100型工程钻机,配合φ127mm无缝钢管及优质泥浆护壁进行施工,岩芯采取率按规范规定进行控制,施工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规定进行;在各钻孔施工、取样、测试及地下水位观测结束后,立即采用原土或干的粘土球对钻孔进行分层回填夯实处理。
原位标准贯入试验(SPT) 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DPT)均采用导向杆变径脱钩式自动落锤装置(锤重,落距76cm),配合钻机进行测试。
SPT 试验主要在粘性土、砂类土及基岩风化层中进行,测试间距为;DPT主要在①-1杂填土、①-2填石、⑥-2强风化凝灰岩(碎块状)层中进行,竖向测试间距为。
由于⑥-2强风化凝灰岩(碎块状)呈稍硬状态,岩芯呈碎块状,进尺缓慢,进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时,极易发生反弹现象,故在本次勘察报告中未体现其测试成果。
软土层(淤泥)土试样采用敞口式活塞薄壁取土器配合钻机以静压法采取,样品质量等级为Ⅰ级;一般粘性土(粉质粘土、凝灰岩残积砂质粘性土)试样采用厚壁取土器配合钻机以重锤少击法采取,样品质量等级为Ⅱ级。
砂类土及含碎石粘性土试样通过岩芯管采取,样品质量等级为Ⅳ级;点荷载试样于岩芯管中采取;地下水试样于钻孔内采取;场地土试样于场地内地下水以上土层采取。
各级土试样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代表性,其数量、质量满足国家规范及室内试验要求。
3.剪切波速测试剪切波速测试在场地内选取3个钻孔(ZK6、ZK58、ZK61)中进行单孔检层法进行,地面激振、井下接收。
观测仪器是武汉建科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WAVE2000场地振动测试仪。
测试时,在距钻孔孔口地面左右处设置一模拟激发Sh波震源板,在板两端进行激发,产生剪切波和压缩波。
试验采用自下而上逐点测试,在地层分界线处布置测点,某地层内的测点间距视该地层厚度大小而定,一般为。
测试具体操作遵照GB/T50269-201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4.水位量测在78个钻孔施工时观测初见水位,在整个场地钻探施工结束后,对各钻孔内地下水混合稳定水位进行统一观测。
水位观测采用万用表配合双幅硬塑电缆线电测。
在场地内部分钻孔地段针对场地中下部承压水含水层,进行分层水位观测,即钻探施工至某一含水层的一定深度后,采用无缝钢管配合管外回填粘性土方法对上部含水层进行止隔水处理,而后观测该含水层的稳定水位。
水位观测采用万用表配合双幅硬塑电缆线电测。
5.室内土工试验室内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根据工程要求和岩土性质的特点确定,其具体操作和试验仪器符合现行国标《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 的规定,试验数据利用“华宁软件”并参照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等有关规范的规定进行计算和处理。
6.完成的实物工作量本次勘察外业工作于2017年11月13日进场施工,2017年12月10日结束。
完成的工作量见表2。
勘察工作量一览表表2二、场地地质地理环境特征及岩土工程条件(一)场地地形、地貌特征及周边环境条件拟建场地位于福州市xxx,场地高程变化于~米,孔口地面高程变化于~米,拟建物室外设计标高米,故拟建场地与设计标高较一致,仅需进行稍微平整。
场地地基土主要为冲积、淤积成因及凝灰岩风化岩层等,场地基底母岩为侏罗纪时期的凝灰熔岩。
地貌属山前冲积平原地貌单元。
拟建场地及周边环境条件:拟建场地现为空地。
北侧为围墙,与拟建物最小净距约米,西侧为围墙,与拟建物最小净距约15米,南侧为空地。
本次勘察施工尚未发现有暗埋的河道、沟浜、墓穴、防空洞、孤石、地下管网等对工程不利的埋藏物(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上标示)。
(二)地基岩土层特征及分布规律根据野外钻探取芯肉眼鉴别,结合现场原位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波速测试试验及室内土工试验成果分析表明:在钻探控制深度范围内,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及力学强度不同可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各岩土层分布规律及各岩土层特征如下:1.各岩土层分布规律:2.各岩土层特征:①填土:根据其回填成分不同,细分为2个亚层:①-1杂填土:灰黄色、灰色,松散,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