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宣传知识讲座
一、宪法概述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二、宪法制定与修改
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是宪法制定机关或由宪法制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进行的。
我国宪法制定和修改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的修改必须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宪法中的国家制度
国家制度是宪法所确定的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基本制度。
我国宪法对国家制度做了如下规定:
1.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
社会主义制度。
2.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3.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4.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5.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国家组织和
鼓励植树造林,保护林木。
6.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优先保证国
家急需的和有重点的用汇的情况下,逐步扩大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7.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8.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弘扬中华文化。
四、公民权利与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五、国家机构与职权
我国的国家机构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等。
各类国家机关的性质、地位、权力范围和组织体系都由宪法规定。
六、立法制度与法治原则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立法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法律。
立法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保障公民参与权等基本权利。
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立法公开,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法律应当保护人的自由、平等权利和尊严,禁止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自由的违法行为。
法律应当保障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都负有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
七、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法律规定。
八、宪法实施与保障
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宪法的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宪法,并有权对违反宪法的行为予以撤销。
任何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