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巩固知识:补气药第一节人参人参(一类):五加科,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经。
补气强壮之药,力强。
甘温补虚→入肺、脾经→大补元气,补脾肺之气→生津、益智、安神治虚劳内伤第一要药,气虚重证每用,兼治气阴两虚。
功能:大补元气: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独参汤气阳双脱-附子+人参(固定-参附汤)气阴虚脱-麦冬、五味子、人参(生脉散)补脾益肺:脾气虚弱,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白术、茯苓、甘草、人参(四君子汤)肺气虚弱,久咳、喘,虚咳-蛤蚧、胡桃肉(固定)生津安神(益智) :热病所致气津两伤1.高热不退,汗出不止,气短倦怠-白虎加人参汤2.身热骤退-气阴虚脱气津两伤消渴-山药、麦冬、天冬、五味子此外,治疗血虚所致萎黄-当归、熟地、制何首乌治疗气血双亏-黄芪、当归、制何首乌治疗阳痿-鹿茸治疗气虚外感,里实正虚。
现代研究,人参可抗癌。
(有效成分-人参皂苷)用量:日常保健1~3g,一般补气救脱3~10g,气虚重证15~30g。
入汤剂另煎,兑服。
使用注意:1.阴虚阳亢所致肺热、痰热、血热、劳热者忌服。
2.反藜芦,畏五灵脂。
3.不宜与茶叶水同服,不宜与白萝卜同服。
4.服人参腹胀,烦躁不安,莱菔子、炒枳壳解。
5.常配天冬、麦冬。
(滋阴)6.用量不宜过大,长期、过量服用易患人参滥用综合症。
炮制: 1.生晒参:性平和,不温燥。
补气生津,治疗气津两伤。
扶正祛邪。
2.白糖参:性更平和,力较缓。
主用于脾肺气虚证。
3.红参:补气中带有刚健之性,性温燥,振奋阳气,治虚脱(急救)、阳痿药用部位:4.参须:性平和,力最小,用于气虚轻证或保健5.参芦:补气、升阳。
治疗气虚下陷。
栽培: 1.野山参:回阳急救,日久为佳。
2.移山参:介乎于野山参与园参之间。
3.园参:力缓和,价格便宜。
产地: 1.吉林参2.高丽参附:参叶:性凉,清暑热,生津液,降虚火。
参花:益气提神人参子:益气健脾,益智宁神第二节党参党参(二类):桔梗科,甘,平,归脾、肺经。
甘平补虚之品,力缓于人参→入脾、肺→补中气、肺气→补中益气→生津生血凡气虚轻证、血虚兼气虚每每用。
功能:补中益气:脾胃气弱证-党参代人参(党参四君子汤),稍重有寒-四君子(党参代人参)、木香、陈皮、砂仁。
补益肺气:肺气亏虚-黄芪、蛤蚧、胡桃肉养血生津:血虚萎黄-当归、熟地、制何首乌气血双亏-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气津双亏-麦冬、五味子另:扶正祛邪,气虚外感,里实正虚近年单用党参治疗崩漏(子宫功能性出血)用量:10~30g。
注意:党参代人参用,量须加倍,或党参、白术、附子代人参。
第三节太子参太子参(三类):今:石竹科,古:五加科。
又名孩儿参、童参,甘微苦,平而偏凉,归脾、肺经。
补虚之品(补气、生津),力缓。
虚夹热,热不甚者用之为宜。
气津两伤轻证或兼热者为宜。
功能:补气生津:气津两伤证-山药、五味子、党参病后体虚用量:10~30g。
注意:小儿多用。
第四节西洋参西洋参(一类):五加科,又名花旗参、广东参。
苦、微甘,寒,归心、肺、肾经。
补虚祛邪,以补为主,补中兼祛邪。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药力缓于人参,长于养阴清火,不温燥,但凉腻。
凡气虚阴伤火盛者用之为宜。
功能:补气养阴:阴虚火旺,咳嗽痰少,痰中带血丝-天冬、麦冬、百部、百合、知母、贝母、阿胶。
清火生津: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生地消渴证属气阴两伤-生地、生白芍、天花粉、生葛根津伤口渴-黄芪、人参、麦冬、南北沙参肠热便血-常配黄芩、龙眼肉用量:3~10g。
注意:另煎兑服。
脾胃虚寒,湿浊内停者忌服。
不可与茶叶水同服。
第五节黄芪黄芪(一类):豆科,又名口芪、北芪,甘,微温,归脾、肺经。
甘温补升,兼祛邪。
以补为主,补中兼祛邪。
生用性微温,蜜炙用性温。
一、归脾、肺经:1.补气、升举清阳;摄血2.益卫气、固肌表;止汗3.托疮毒外出,促进肌肉生长4.生津;治疗气虚所致津亏5.促进血液运行;行滞二、甘淡利水;导水湿从小便出※补气生津与人参相似,但力缓。
长于升阳、固表、托毒、利水。
※补气升阳之要药,凡气虚、气陷、气虚水肿、气血亏均可用。
功能:补气升阳:脾气虚弱-黄芪膏,参芪膏(摄血) 中气下陷,脏器脱垂-人参、升麻、柴胡、枳实、枳壳(补中益气汤)气虚不摄血-归脾汤肺气虚弱-茯苓、紫菀、橘红气血双亏-当归+黄芪(固定搭配)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归脾汤(甘温除大热)益卫固表:体虚多汗1.气虚自汗-浮小麦、麻黄根2.阴虚盗汗-黄柏、知母3.气虚夹风-防风、白术、生姜、黄芪(玉屏风散)(固定)4.阳虚自汗-附子托毒生肌:气血亏虚之疮痈证1.脓成日久不溃-人参、当归、川芎、穿山甲、皂角刺(透脓散)2.脓溃日久不收口-十全大补丸利水退肿:气虚水肿(脾气虚-白术/ 阳气虚-附子)补气行滞:血痹肢麻-当归、鸡血藤、木瓜、夜交藤痹症日久兼气血亏虚-黄芪、当归、羌活、独活、威灵仙中风后遗症,半身不遂(气虚血瘀)-补阳还五汤气津两伤所致消渴-生葛根、生山药、生天花粉此外,生黄芪煎汤滴鼻腔可预防感冒、治疗白细胞减少症、抗癌(黄芪多糖,硒)。
用量:一般10~20g,大量时30~125g。
注意:补气升阳宜蜜炙,余则生用。
体不虚者不宜用。
第六节白术白术(一类):菊科,甘、苦,温。
归脾、胃经。
“补、固、安、燥、利”。
(补虚/补气健脾[安胎 ]/固表止汗)1.甘苦温燥:祛邪燥湿、利湿祛除体内多余的水湿之邪2.补泻兼施:邪,而非通利大便※生炒用性能小有差别,炒后补虚力强,生用祛邪力强,大量生用通大便。
功能:补气健脾:脾胃气虚-人参、茯苓、甘草、白术(补气健脾基本方-四君子汤)燥湿利水:脾虚夹湿-薏苡仁、砂仁、陈皮心脾两虚-人参、当归、黄芪、龙眼肉气虚水肿-黄芪、茯苓、猪苓阳虚水肿-附子、茯苓痰饮眩晕心悸-半夏、天麻、白术、茯苓、生姜、泽泻湿浊带下-苍术、山药、陈皮固表止汗:气虚自汗(表虚夹风)-玉屏风散白术燥湿伤阴,故不能治疗阴虚盗汗安胎:气虚胎动不安,有热者配伍黄芩此外,生用大量可通利大便,治疗脾虚便秘。
白术90g,熟地30g,升麻3g。
消渴证(脾虚夹湿)用量:3~10g,通便30~90g。
注意:补气健脾炒用,健脾止泻宜炒焦用,燥湿利水、安胎宜生用。
阴虚津亏者不宜用。
※对比白术:补、健、固、安、燥、利苍术:燥、散、利、健第七节白扁豆白扁豆(三类):豆科,甘,微温。
归脾、胃经。
主以补虚,兼能化湿而祛暑,并解毒,力缓。
脾虚夹湿,暑湿每用。
功能:补脾化湿:脾虚夹湿轻证-人参、薏苡仁、茯苓、白术病后体虚,初进补剂-太子参、稻芽、谷芽消暑:暑湿伤中-砂仁、白蔻、藿香、厚朴解毒:大量饮酒中毒-砂仁、陈皮、白蔻、葛花、枳具子河豚鱼中毒-芦根用量:10~30g。
注意:补脾化湿宜炒用,解毒消暑宜生用。
第八节山药山药(二类):薯蓣科,甘,平。
归肺、脾、肾经。
平补三阴之药,力缓,平补气阴,药食两用。
补虚兼收敛,补气养阴,生津。
(收涩固敛)功能:益气养阴:脾胃虚弱-四君子汤肺虚咳嗽兼肾虚肾阴虚证固精缩尿:下元不固,遗精遗尿,带下清稀-金樱子或山药、乌药、益智仁(缩泉丸)生津止渴:气阴两虚(消渴)-黄精用量:3~10g,15~250g。
注意:补阴宜生用,补脾止泻宜炒用。
湿盛中满,便秘者不宜用。
第九节甘草、蜂蜜甘草、蜂蜜(豆科):相同:⑴甘,平,生性凉,炙后性偏温。
⑵补脾益气,治疗中气虚弱,气血双亏。
⑶润肺,治疗咳嗽喘息。
⑷生品均能清热解毒,治疗口疮、疮肿。
⑸缓急止痛,治疗脘腹挛急作痛,常配白芍(芍药甘草汤-固定搭配)。
⑹缓和药性。
⑺副作用:助湿壅气,令人中满。
食积,湿滞中满者忌用。
异:甘草(一类):⑴归十二经。
治疗咳喘寒热、虚实均可。
⑵与小麦、大枣合用,可治疗血虚脏燥-甘草+小麦、大枣、龙骨、牡蛎⑶配伍白芍,也可治疗四肢挛急作痛。
⑷解食、药物中毒,解百毒。
⑸水肿者忌用。
⑹清热解毒宜生用,补中益气宜蜜炙用,其余用法生、炙用均可。
蜂蜜(二类):⑴归脾、肺、大肠经。
治疗燥咳、虚咳、劳嗽。
⑵润肠通便,治疗肠燥便秘。
⑶古载:八月(今阳历)、七月(阴历)勿食生蜜,此时有毒植物比较多,要辨别蜜源。
⑷不入汤剂,入丸散、滋膏剂或水冲服。
第十节大枣、饴糖大枣、饴糖:相同:⑴性温,甘缓,温补兼解毒。
⑵补中益气,治疗脾胃虚弱证。
⑶缓和药性而解毒,常与峻烈之品同用。
⑷副作用:助湿生热,令人中满。
湿、食、虫积滞皆忌用,痰热咳喘者忌用。
异:大枣(二类):⑴养血安神,治疗血虚萎黄,血虚脏燥。
⑵常与生姜同用1.配伍解表药:调和营卫,治疗外感风寒表虚有汗,例:桂枝汤生姜+桂枝(固定)2.配伍补虚药:作药引,健脾胃。
⑶缓解葶苈子峻烈之性,解甘遂、大戟、芫花之毒。
⑷用法:劈开,横劈大枣,取核用肉。
饴糖(三类):⑴入药多用软饴,兼缓急止痛,治疗虚寒腹痛。
⑵润肺止咳,治疗肺虚咳嗽-百部、百合、杏仁。
⑶润肠通便,纳入谷道(肛门)。
⑷解乌头、附子毒。
⑸不入汤剂,分冲服,熬膏,入丸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