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学补气药补阳药

中药学补气药补阳药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教学目的与要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掌握补虚药的含义与分类。
2、掌握补气、补血、补阳、补阴四类药的性能特点。 3、掌握重点药的功效、应用及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4、熟悉补虚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补虚药
学习要求:
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气虚证 性能、功效与适应证: 血虚证 虚证 阴虚证 阳虚证 补气血阴阳不足 虚实夹杂证(扶正祛邪) (预防保健,抗老延年) 祛寒、润燥、生津、清热、收涩
临床应用
3.口渴
益气生津
配石膏、知母, 白虎加人参汤
肺 脾 心经
热伤气津 消渴气阴两伤
口渴,脉大无力
配生地、玄 参、麦冬等
4.此外,体虚外感 里实正虚 小儿脾虚慢惊 小儿痘疹内陷,都可以用人参扶正祛邪
人参
用量用法:
煎服,3~9g,救脱15~30g。
宜文火另煎兑服。
野山参研末吞服,每次2g,每日2次。
归经:脾、肺
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甘平主补—入脾肺—补中益气
脾气充盛—气血津液充足—生津养血
党参《增订本草备要》
应用:
1.脾肺气虚证
中气不足 肺气亏虚
配白术、茯苓、甘 草等
食少便溏、四肢倦怠 气短咳喘、声音低弱 配黄芪、蛤蚧、 五味子等
补脾肺气
肺 脾经
党参《增订本草备要》
人参与党参的比较
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肺、脾、心经。
党参:甘,平。归脾、肺经。 ◆共同点: ◇补脾益肺 ◇生津止渴 ◇益气生血 ◇扶正祛邪 ◇反藜芦
人参与党参的比较
◆不同点:
◇人参:补益力强,补虚扶正要药,虚劳内 伤第一品,心肾气虚阳虚、气血津液不足均 可 ●善大补元气,治疗元气虚脱证 ●安神益智 ◇党参:人参替代品,无大补元气之功。益 气生津力缓,补中益气良药,且补血 。
吉林参:产于我国吉林省,产量大,质量好,为道地药
材。 高丽参(朝鲜参)——产于朝鲜的人参。一般认为其品 质、药力较我国产栽培者为优,然不及我国野山参。 东洋参——日本栽培加工的人参,其药效如《本草便读》 云:“东洋参,性温补脾胃中气,其补力不及人参、别 直,而较党参为优,与西洋参有寒温之各异耳。”
人参
临床应用
1.气虚欲脱证
大汗、大泻、大失血或 大病、久病
拯危救脱要 药!
独参汤 元气虚脱 兼有阳虚 兼有阴虚 气短神疲,脉微欲绝 汗出肢冷 配伍附子 参附汤
大补元气, 复脉固脱
肺 脾 心经
汗出身暖,渴喜冷饮
配麦冬、五味子, 生脉饮
人参
临床应用
2.气虚诸证
肺 脾 心 经
配五味子、苏子等, 补肺汤



主要有关功效术语的含义

补虚:即补虚扶弱以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的治 疗作用;又称补养、补益等。
补气:即补益脏气以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的治疗作 用。补益脾气、肺气、心气、肾气、元气以分别纠正脾气、 肺气、心气、肾气、元气虚衰的病理偏向的治疗作用,分别 称为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补元气。
短气懒言,咳喘痰多
肺气虚兼 有痰饮 脾气虚
兼有湿滞 倦怠乏力 食少便溏 兼有血虚 兼有失血
四君子汤 归脾汤
脾肺气 虚要药!
八珍汤
配酸枣仁、 柏子仁等, 天王补心丹 配蛤蚧、胡 桃等 配鹿茸等
心气虚兼 有心神不 安
心悸怔忡,胸闷气短, 失眠多梦,健忘
补气 安神增智!
肾气虚
肾不纳气,短气虚喘 阳痿
人参
自汗,配麻黄根、浮小麦、煅牡蛎等,牡蛎散 自汗,外感风邪,配白术、防风,玉屏风散 易感人群,单用,预防感冒 盗汗,配生地、黄柏等,当归六黄汤

按加工炮制:
生晒参—园参(挑选体短、芦短、浆足鲜参)经晒干或
烘干。本品质佳,性较平和,不温不燥,长于补气生津, 复脉固脱。 白参(糖参)—形体较差,浆汁不足之多种鲜参,经水 烫浸糖后干燥者。本品质次,药力也弱,常用于病后体 弱,气阴耗伤之补养。 红参—园参经蒸制后的干燥品。本品色棕红,微透明。 红参性偏温,补气之中尚带有刚健温燥之性,最善振奋 阳气,临床用于阳气暴脱,气虚而兼见畏寒肢冷等阳虚 症状者最宜。 参须—人参之细支根加工而成。其力不及人参,多用于 气弱津虚或病后胃弱,须峻补而恐虚不受补者。 生晒山参—野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参芦—“耗气致吐”。实无催吐,补益效佳。
使用注意:
3、防止不当补而误补,应避免当补而补之不当
“误补益疾”“虚不受补”
4、用于扶正祛邪,要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
防止“闭门留寇”,又称 “误补留邪” 。 先祛邪后扶正;
先扶正后祛邪;
扶正祛邪同时兼顾
5、入汤剂宜久煎;宜采用蜜丸、煎膏(膏滋)、口服液等便于 保存、服用,并可增效的剂型。
补虚药的分类

以补益脏气,纠正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 常用以治疗气虚证的药物,称为补气药。
以补助阳气,纠正阳气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 常用以治疗阳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阳药。 以滋养营血,纠正营血亏虚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 常用以治疗血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血药。 以滋养阴液,纠正阴液亏虚的病理偏向为主要功效, 常用以治疗阴虚证的药物,称为补阴药。
人参
红参-蒸熟晒或烘干者(佳)
园参
中国参
白糖参——焯烫浸糖后干燥者(较次),又称“糖参”、 “白参” 生晒参——鲜参洗净直接干燥 者(佳) 条参—边条(支参),力较薄弱 参须—加工中较细碎段 参芦—人参的顶端根茎部分。
山参—野山参、野参、老山参、大山参、年代久远者(佳), 生晒山参 移山参--野山参幼苗移栽后,人工培育 朝鲜参—高丽参、力参、别直参。甘、温,力峻,最宜于脾肾阳虚者。 易生热,助火 东洋参—补力不及人参、别直,而较党参为优
使用注意:反藜芦。
十九畏?
畏五灵脂、恶莱菔子 不宜同吃萝卜、喝茶,影响补力。

人参甘微苦微温,入心、肺、脾经。元气起于肾,上及于肺 ,为人体生化动力之源泉。本品功擅大补元气,为挽救元气 虚衰、脉微欲绝之主药补脾益肺,为治脾肺气虚诸证之主药 。元气充沛,则血旺津生,神安智增,故又可用于气血亏虚 之心悸、失眠、健忘等心神不宁证,以及热病气津两伤、身 热口渴或消渴等证,既为补气固脱之良剂,亦为疗虚劳内伤 之第一要药。 化学成分
补虚药概念: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
甘补
补虚药
使用注意:
1、因证选药:针对虚证,辨别虚证类型,认识药物特点 2、合理配伍:气血阴阳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
气阳双补 气血双补 气阴双补 阴血双补 阴阳双补
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以扶正祛邪,保护正气
常配健脾消食、行气、化湿、化痰,行血药, 使补而不滞
补虚药
定义:
补气药
凡具有补气功能,能补益脏气以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 偏向,治疗气虚证的药物,称补气药。
共性特征:甘温或甘平,入脾肺心。补气,治疗气虚证
脾气虚-纳差、便溏、体倦、脏器下垂,出血 气虚证 肺气虚-气短、声低、气喘、自汗 心气虚-心悸、怔忡、胸闷、气短,活动加剧 元气虚极欲脱-气息短促、脉微欲绝、神志模糊 血虚证、津伤口渴、出血证、虚汗
用量用法:
煎服,9~30g。
使用注意:反藜芦。
党参《增订本草备要》
党参甘平入脾肺,其性不腻不燥,既擅补中
气,又善益肺气,为治脾肺气虚证最常用之 品。气能生血,气旺津生,故又具养血、生 津之效,治血虚、津亏之证。其补气之力与 人参相似,唯药力较缓,一般补益方剂中可 代人参使用,但危证、重证仍以人参为宜。
别名:
上党人参、潞党参、潞参、台党参
党参《增订本草备要》
党参《增订本草备要》


状:
本品呈类圆形的 厚片。外表皮灰黄色 至黄棕色,有时可见 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 起的茎痕和芽。切面 皮部淡黄色至淡棕色 ,木部淡黄色,有裂 隙或放射状纹理。有 特殊香气,味微甜。
党参《增订本草备要》
性味:甘,平
1.脾气虚
脾虚水肿,常与白术、茯苓等,或配白术、防己等,防己黄芪汤 脾不统血的出血证,常与人参、白术等品同用,如归脾汤 血虚证,本品补气生血,常与当归配伍,如当归补血汤 消渴,单用熬膏或配天花粉、葛根等,如玉液汤 既补脾气又利 治气虚水肿之 要药
黄芪
临床应用
2.肺气虚,气短、咳喘,配杏仁、紫菀、款冬花等 3.表虚不固
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
Panax ginseng C.A. Mey.的干燥 根和根茎。多于秋季采挖,洗净经晒 干或烘干。栽培的俗称“园参”;播 种在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然生长的称 “林下山参”,习称“籽海”。
处方名:按产地
按生长环境 按加工炮制
人参的种类

按产地和生长环境:
野山参:生长6~7年以上野生者,药效最佳。 园参:我国栽培5~6年者,药效次于野山参。
诸参鉴别比较
人参 西洋参 党参 太子参 虚脱危证用人参; 慢性衰弱用党参; 人参功专大补元气,为挽救虚脱 要药,并安神益智治心悸失眠 四参皆有补气生津之功,均 可治气虚证及津伤口渴证 西洋参性寒,气阴并补,兼能清 热,气阴两伤兼火热者较佳。 党参性平力缓,善补中益气,为 脾胃气虚常用药,兼养血。 太子参为清补气阴之品,补气之 力较弱,但生津作用较好。
黄芪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
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甘,补气
脾-补脾气、升清阳 益卫固表
脾-补肺气 利水
托毒生肌
黄芪
临床应用
善补中气、升清 阳,为治疗脾虚 中气下陷的要药
脾虚,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者,单用熬膏服,或配党参、白术等
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配人参、升麻、柴胡等,如补中益气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