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补气药
白术、山药
一、共性:
补益脾肺之气——治脾肺气虚病证。
二、区别应用:
山药—甘平不燥—能滋肾阴 1.脾肾虚喘
2.肾虚遗精、尿
重在气阴双补
3.妇女白带过多
4.消渴证
燥湿利水
白术—甘苦温燥—又能 止汗安胎
(生、炒、炒焦)
“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重在补脾阳
1.脾虚痰饮 2.水肿 3.自汗 4.脾虚胎动
(7)脾肺气虚自汗——固表止汗药; (8)心气不足,心神不安——宁心安神; (9)气虚兼见阳虚里寒、血虚或阴虚——补
阳药、温里药、补血药或补阴药。 5、使用注意: 补气药性多壅滞,易致中满——配伍行气 药——达到补而不滞。
人参
• 为五加科 • 植物人参 • 的根。
人参
一、处方用名: 1、按产地分: 2、按加工方法分:生晒参、红参、白参(或
西洋参——甘、微苦,凉——长于养阴
,清火,生津
(3~6g,另煎兑服)
●气阴两伤证
●肺气虚及肺阴虚证
此外,还能补心气,益脾气,兼能养心阴,滋 脾阴。治疗气阴两虚的心悸心痛——甘草、麦 冬;脾气阴两虚——太子参、山药、神曲
● 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
黄芪
• 为豆科植物 • 蒙古黄芪或 • 膜荚黄芪的 • 根。
不安
白术甘温补中益气,苦温燥湿 ——为补脾燥湿之要药 ——脾虚湿滞最宜 山药甘平,为培补中气最和平之品,气
阴双补 ——补益脾肺肾 ——气阴两伤最宜
比较白术与苍术:
白术
苦甘温——重在健脾——脾气亏虚
证多用
燥湿
——又能止汗、利水、安胎
苍术 健脾 辛苦温—重在燥湿—湿盛实证多用
——又能祛风湿,解表
2、临证具体应用时应:
(1)分清虚证的所在;——脏腑
(2)分清缓急主次;
(3)正虚夹邪——扶正祛邪。
五、使用注意:
1、使用原则——正虚无邪。
(1)不能滥用(防止不当补而误补;避免当 补而补之不当;补虚药用于扶正祛邪,不仅要 分清主次,处理好祛邪与扶正的关系,而且应 避免使用可能妨碍祛邪的补虚药)——导致阴 阳平衡失调—“谈补益疾”
西洋参
• 为五加科植物西洋参 • 的根。
人参 党参 太子参 西洋参
一、共性:补益脾肺之气——用于脾肺气虚证。 二、区别应用: 人参——补气力强,能大补元气——用于一切
气血津液不足之证——主用于急救虚脱,久病 气虚等。 党参——功同人参而补力不及——在一般补益 剂中多用。 太子参——补气力不及党参,为一味清补之 品—生津作用较好—常用于气津两伤之证。
糖参)、参尾、参须等。 二、特点: 甘微苦,平,主归肺脾心经,能大补元气,
为补虚扶正之佳品,可用于一切气血津液不足 之证,主用于急救虚脱及久病气虚,或特殊情 况下使用。 《本经》云:人参能“补五脏”。
三、应用:
1、久病气虚或急性暴病(大汗、吐、泻、大 失血等)——气虚欲脱垂危证——症见:气息 微弱,虚汗淋漓、神昏不语、四肢厥冷,脉微 欲绝——单用(独参汤)
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一、含义:凡能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气 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以治疗虚证为 主的药物,称为补虚药。“甘能补”
气虚——补气药
虚证——虚——补血药
分为
阳虚——补阳药 药
二、作用:
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
1、病后正气虚弱——扶助正气。
2、表虚自汗——配浮小麦、牡蛎
表虚易感风寒——玉屏风散
3、水肿,小便不利——配白术、防已
4、痈疽——气血不足—配党参、肉桂
5、气虚血滞——正气亏虚,脉络瘀阻
——半身不遂——配当归,川芎
● “气行则血行”、“治血先治气”—
—气
足则推动血行
白术
• 为菊科植物白术的根茎。
山药
• 为薯蓣科植物 • 薯蓣的根茎。
甘草
为豆科植物甘草、 胀果甘草或光果甘 草的根及根茎。
甘草
一、效用:
(2)邪盛正未虚者——不宜使用—免“闭门 留蔻”
2、首先照顾脾胃—适配健脾消食药—以促进 运化—防止补药滋腻碍脾—产生气滞腹胀等。
3、根据病情: 慢性虚证——宜缓缓调养 虚脱急症——宜大补峻补 4、作汤剂——宜文火久煎 5、补虚药须久服——宜作蜜丸、滋膏剂。 或作片剂、口服液、颗料剂或酒剂等。 六、分类:见教材。
四、用法用量:
汤 剂 : 3 ~1 9 g , 文 火 另 煎 服 。 急 重 症 : 15~30g。野山参研末吞服,2g,bid。
五、使用注意:
反藜芦
1、人参 畏五灵脂
恶莱菔子、皂荚
2、不宜同时吃萝卜、喝茶。
党参
• 为桔梗科植物党参、 • 素花党参或川党参 • 的根。
太子参
• 为石竹科植物 • 异叶假繁缕 • 的块根。
黄芪
一、特点:
甘温之品,入脾肺经,既能补益脾肺之气,又 具生发之性,善升举阳气——重在补气升阳。
提示:● 治气虚,气陷,表虚不固,痈疮
虚证之要药。
● 治血虚、血滞之佳品。
● 治小便不利,气虚津亏,消渴之证
二、应用:
1、脾肺气虚 及中气下陷
气虚或病后气弱——配人参 气虚阳衰——配附子 血虚——配当归 脾虚泄泻、纳差——配白术 中气下陷——配党参、升麻 肺虚喘咳——配五味子
若气脱兼亡阳者——配附子(参附汤) 若气阴两伤者——配麦冬、五味子(生脉散
为补肺要药,常与五味子、苏子等
脾虚夹湿——配白术、茯苓
2、脾肺 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归脾汤
心肾气虚证 心气虚衰——酸枣仁、柏子仁
肾不纳气之虚喘——动则喘甚—
配蛤蚧、胡桃仁
3、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
本品还常与解表药、攻下药等祛邪药配伍,用 于气虚外感或里实热结而邪实正虚之证。
2、邪盛正虚或正虚病邪未尽的病证——扶正 祛邪。
● 补气药、补阳药——多性温(属阳)
——能振奋衰弱的机能
● 补血药、补阴药——多寒凉或温和(属阴
——能补充耗损的体液
三、适应证:气血阴阳不足的各种虚证。 四、应用: 1、气血阴阳相互关系密切——相配而用。 阳虚多兼气虚,气虚亦易致阳虚。 “气虚、阳虚是表示人体活动机能的衰退“ 阴虚多兼血虚,血虚亦易致阴虚。 “血虚、阴虚是表示人体精血津液的耗损“ 补气与补阳,补血与补阴——相互配用 气血亏虚,阴阳俱虚——统筹兼顾,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