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第10课*游褒禅山记山水之思中国人对山水自古情有独钟。
中国许多成语与山水契合成妙语。
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
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
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
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
确实,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们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
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每当吟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那么名;水不在深,有龙那么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波蜿流蜒。
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
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
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
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
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
何况,好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
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一代散文大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
皇祐三年(1051),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
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1069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次年拜相。
由于变法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
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局部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也有情韵深婉的作品。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现存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褒禅山,旧称华山。
因唐贞观年间慧褒禅师结庐山下,卒葬于此而得名。
褒禅山山色翠霭,多洞穴,常有游人。
本文是王安石于宋仁宗(赵祯)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写的。
当年四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七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
这种体裁出现很早,到唐宋而大盛。
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如我们学过的《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
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皆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二、古今异义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古义:不平凡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义:①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②实在的情由或适宜的举动(限用于固定词组中作宾语)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于是〞为单音词连用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表整数的数词,也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三、一词多义1.胜⎩⎪⎨⎪⎧ ①何可胜.道也哉 尽②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能承当,禁得起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优美的④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 胜利2.道⎩⎪⎨⎪⎧ ①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②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③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名词,方法3.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碑上残存的文字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名词,文章③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4.盖⎩⎪⎨⎪⎧ ①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副词 ,有“大概〞的意思②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 名词,车盖③英才盖.世,众人仰慕动词,超过,胜过 5.然⎩⎪⎨⎪⎧①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②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但,但是③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形容词,对,正确 6.其⎩⎪⎪⎨⎪⎪⎧ ①既其.出句中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②那么或咎其.欲出者代词,指代“欲出者〞,译作“那〞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代词,自己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代词,他们⑤其.孰能讥之乎副词,“其……乎〞是固定格式,用来表示反问,可译作:难道……吗?⑥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代词,指古书7.于⎩⎪⎨⎪⎧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介词,在②于.是余有叹焉介词,对③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介词,对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介词,引出处所,可以不译⑤于.人为可讥 介词,在⑥余于.仆碑 介词,对8.以⎩⎪⎪⎪⎨⎪⎪⎪⎧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介词,因为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介词,因为③由山以.上五六里与“上〞连用,表方向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介词,因为⑤夫夷以.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⑥险以.远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关系⑦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连词,表承接关系⑧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用来,表目的⑨然力足以.至焉连词,表目的,用来⑩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以之〞的省略,因此9.而⎩⎪⎨⎪⎧①而.卒葬之连词,表承接②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承接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连词,表递进关系,而且④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连词,表转折,然而⑤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连词,表转折,却⑥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连词,表转折,却 10.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副词,于是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副词,才四、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称呼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识其本名(2)名词作状语有泉侧.出在一侧2.动词作名词①而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②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③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流传的文字④往往有得.收获3.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问其深.,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度②常在于险远..险远的地方③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2)形容词作动词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这里有尽兴的意思②那么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走到头③火尚足以明.也照明(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使……错五、文言句式1.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者,……也〞表判断)(2)所谓前洞也(“……也〞表判断)(3)此余之所得也(“……也〞表判断)2.状语后置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于其址〞后置,按现代汉语语序为“唐浮图慧褒始于其址舍〞)3.省略句(1)而卒葬之(省略主语,应为“〈慧褒〉而卒葬之〞)(2)有碑仆道(省略介词“于〞,应为“有碑仆〈于〉道〞)(3)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省略“之〞,应为“不随〈之〉以止也〞)(4)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省略了主语与“之〞,应为“〈余〉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4.固定句式(1)其孰能讥之乎(其……乎:难道……吗)(2)何可胜道也哉(何可……哉:哪里……呢)(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也:这就是……的缘故)[课文主旨]本文通过一次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说明了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有坚决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
[脉络梳理]一、阅读第1段,答复以下问题。
1.对本局部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交代“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B.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C.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
这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
D.本段行文顺序是:别名由来及证明——不是本名——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解析:选D D项,本段行文顺序应是:不是本名——别名由来及证明——华山洞的由来——从仆碑看出本名——指出音谬。
二、阅读第2段,答复以下问题。
2.以下句子中,属于总结“余亦悔〞根本原因的一项为哪一项( )A.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盖其又深,那么其至又加少矣C.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D.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解析:选C A项,是记叙“余〞游览到的位置;B项,是作者推测洞深处游览人数的情况;C项,是作者总结“我〞有足够的条件进入,是“余亦悔〞的根本原因;D项,是有人责怪想出来的人,是“余亦悔〞的外部原因。
3.对本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距离华山洞五六里的地方。
B.略写后洞,较详细地写了前洞的特点以及游前洞的所见所感。
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