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炼丹术是中国古代自己独立发展起来,并流行了很久的一种方术。

它的手段和目的是试图以自然界的一些矿物(偶尔也用到某些植物)为原料,通过人工的方法(即化学加工)制造出某种性质奇异的药剂(称之为神丹大药),人服了它可致长生不死,甚至羽化成仙。

(方术:指古代的医、卜、星、相之术。

)中国炼丹术发展史上的两个流派:一派是试图以自然界的金石矿物为原料,在丹釜中修炼出可服饵长生的金丹大药或金银,所以这一派别历史上称为“丹鼎派”或“外丹派”;另一派是倡导运用意念的作用运转周身的精气神,最后使之在丹田中凝结为精神性的“长生不老金丹”,这一派别历史上称之为“内丹派”。

这里所言的炼丹术专指与化学有关的“外丹”。

炼丹术一般可分为炼丹与炼金两部分。

按照中国早期炼丹家的信念,神丹一旦炼成,既可服饵长生,又可点化汞、铜、铅等金属为黄金、白银;而人工以药剂点化成的金、银,则又可作为长生药(当然后世的“点金家”则完全以发财致富为目的了)。

中国炼丹术活动的正式出现,据比较可靠的记载,大约是在西汉初期,秦代时可能已有萌芽。

但应该知道,中国先民追求长生的思想和活动的发生则较此要早得多,即在中国炼丹术正式出现前,曾有过一个相当长的酝酿时期,也就是从先求神开始,然后才发展到人工炼丹。

中国炼丹术到了清代时可以说基本上灭亡了,这时它的目的和说教在广大道教徒和百姓中几乎已失去了市场。

但炼丹的化学方法并未随之消亡,它们不断地被历代中国医药界人士(不少炼丹家自己就是医药学家)所接纳和总结,并朝着正确的方向(制造医药)继续发展着。

但遗憾的是,它没有能像在欧洲那样,在中国发展成为近代化学。

一、从巫术、悟道到寻仙求药(一)巫的出现与医药的尝试中国先民步入到新石器时代后期(距今约4000年前),物质生活状况和生活条件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和进步,但对周围的自然现象仍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产生了万物都有精灵的观念,认为这一切都是有神在主宰,并且产生了对神的崇拜。

在商代,当时的人认为疾病和死亡或者是恶鬼侵袭、附体所降的祸祟,或者是天帝神明、祖先的惩罚,所以商人尚鬼。

但人神、人鬼不在同一个世界里生活,只能幻想、不能接触,那么如何交通往来,互通信息,向他们表达自己的意愿呢?因此,正是人们向神鬼表达意愿的愿望促成了巫术和巫医的出现。

及至周代,特别是在东周时期,医药学有了一定的发展。

据《周易》记载,医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四种。

最初的医药主要是一些食物,也就是说,人们在长期摄取食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某些食物有一定的保健和医疗作用,而引导到医药的发现。

应该明确,巫术在周代仍极盛行,周天子虔信天命(上帝),巫神之说更是广为流行,所以那时是巫、医并行的,而且医和医药往往也都有浓重、虚妄的巫术色彩,对药的医疗效果也往往赋予巫术的理解。

(二)悟道求长生与海上寻神仙及至春秋时期(前770-前476),中国社会里各种学术思想活跃起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有一些哲学家便开始想象世界上万物的起源、宇宙中千变万化的动因,也考虑起生死的哲理。

在各种学说中,就思想深邃、内心博大而论,尤其是对后世道教思想、道教教义的产生影响至深的要算道家的祖师老子李耳。

他有《道德经》传世,虽只有五千余言,但深刻地阐述了他对世界本原、万物变化及其所遵循之规律的见解,阐发了他的人生哲学、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可概括之为“道”。

但老子本人的人生哲学并不追求长生不死,《道德经》也没有论述长生不死的方法。

但其后,他的一些信徒似乎从《道德经》中得到了极大的启示,便致力于从“道”中发掘出长生不死的途径,认为真正修得至道,便会掌握生死的法门。

图1 老子到了战国时期,在中国先民间关于仙人、真人的传说兴盛起来。

但那些属于早期道教的仙人不同于天神,既不是生活在冥冥世界中的精灵,也不是主宰世界的天帝,而是就生活在人类生息的这个世界里,形如常人,这种神仙思想中的仙人有两个特点:一能长生不死,二能消遥自在遨游太空。

因此,随着仙人传说的兴起,人们追求长生不死的欲望也更加扩张起来,并开始探索长生之道。

到春秋战国时期,为追求长生出现了两个派别,或者说提出了两条认为可行的途径:一是养生,一是服食[药]。

养生派主张从荣卫身体出发,从自身的锻炼中修炼出抗拒衰老、死亡的力量。

他们都是一些道家的信徒,力图从“道”中悟出真谛,他们总结出了四条养生之术:一曰炼气,或叫食气。

认为灵魂游荡于气中,气中又充溢着灵魂之质,所以人体中气在则灵魂永驻,气绝则灵魂离散,故炼气可得长生。

二曰恬淡无为。

三曰操炼体魄,不断吐故纳新,求致精气。

四曰辟谷。

服食派主要是方士们,他们相信饵服仙药,借外力及其神奇的作用,则可肉体不死,寿与天地相毕,与日月同光。

(三)服食长生的尝试由于海上寻仙活动或为“鲛鱼所苦”,或为风暴所阻,屡遭挫折、失败。

于是开始自己加工炼制不死药。

这里有必要强调指出:中国古代方士在长生的追求过程中,炼丹术的出现标志着他们从求神的道路上转向依靠人类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

显然,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不是倒退;是迷信色彩的减退,而不是增浓!二、丹鼎派炼丹术的出现(一)前汉道教的滋荣及至汉代,大一统的帝国建立以后,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百姓的思想控制,巩固社会秩序,大力提倡宗教神学和封建迷信,许多帝君、王公自己更是恩宠方士,热衷于寻仙求药,追求神怪奇方。

在那个帝王至尊的时代,“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影响到全国的时俗,涌现出了大批方士,造成了社会上求仙修道的风气。

这种环境当然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并得到帝王、显贵们的青睐和大力支持。

中国道教教义的核心:“黄老之术”,即研究长寿修仙的方术。

(二)道教丹鼎派的肇兴和谶纬之学的产生至汉武帝继位,中国丹鼎派及其炼丹活动正式兴起。

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组织变炼金属活动。

图2 刘安在前汉与寻仙炼药的方术活动发展的同时,儒家中的谶纬之学也开始盛行起来,对炼丹术和道术活动的发展不无影响。

所谓“谶”,属于一种宗教预言,“诡纬隐语,预决吉凶”,而且声称是依托神的启示,这种行径显然源于巫师方士。

“纬”则是以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典进行歪曲解释,加以神话,所以“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言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于是合成谶纬之学。

此学为西汉大儒董仲舒所创导。

从此谶纬之说蜂起,儒家也逐渐宗教化,孔子也被打扮成超人的教主。

这就造成了儒生与道士的合流,两股势力相互推波助澜。

从此方士皆称道士了。

(三)中国炼丹术最早的一批丹经从西汉末到东汉初期,似乎丹鼎派的活动明显地活跃起来,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大约成书于这个时期的《黄帝九鼎神丹经》和《三十六水法》至少从火法炼丹和水法炼丹两个方面部分地反映出那个时期炼丹术的具体化学内容和取得的进步。

在早期的丹经中,《太清金液神丹经》也很值得研读,它是有关“金液”的现存最早著作。

三、丹鼎派炼丹术的奠基(一)狐刚子《五金粉图诀》、张道陵《太清经天师口诀》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问世后汉中期,中国早期炼丹家狐刚子,著有《五金粉图诀》,其记录下来的“九转铅丹法”是迄今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制铅丹法要诀,也是现存最早的一份制取“仙丹大药”的完整、翔实的记录,可算是中国炼丹家研究、利用可逆化学反应的先声。

顺帝时,实践炼丹家张陵,师承下来《太清经天师口诀》,包含了后汉中期炼丹术的翔实内容。

后汉桓帝,炼丹家魏伯阳,撰有《周易参同契》,道教丹鼎派流传至今最早的理论性著作。

图3 张陵图4 魏伯阳图5 《周易参同契》(二)葛洪和他的《抱朴子内篇》魏晋时期,民间的道教活动进入低潮。

魏武帝曹操鉴于东汉后期的农民军首领们曾利用宗教活动来鼓动、组织群众,因此对民间道教和巫师们的祝祀活动严加管制,采取了防范和严厉打击的措施。

然而由于对金丹大道的虔诚追求,道教中的丹鼎派在艰苦的环境中师徒相继,奋斗不已,到了东晋后期,终于开创出了局面,无论是对金丹道理论的阐发或炉火术的技艺经验,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使别具中国特色的金丹术终于奠定了基础。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可以说是对前汉以来中国炼丹术早期活动和成就的基本反映和全面总结,既从理论上确立了成仙修道可以致学的道教基本教义,又集各种仙道方术之大成,并评述了修道长生的各门途径,而着重宣扬了金丹仙道,因此在炼丹术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这部书对东晋时期炼丹术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翔实的记载,而且语言明晰,条理清楚,可以说是中国历代炼丹术著作中内容最丰富,学术价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部。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1.强调宇宙处于永恒的变化当中,世界上无奇不有,力诫世人要不断求知求解,切不可拘守圣贤之书。

2.高度评价人的能动性,认为人乃万物之灵,人类的智慧、人的模仿力和创造力是极为广阔的。

3.强调人类可以从万物的特异功能和各物的一技之长中得到启示,那么就应该效仿他们,学其所长而弥补自己之不足。

4.形与神的关系:认为形是第一性的,神是第二性的。

把有形的身喻之为堤和烛,把无形的神喻之为堤中之水、烛中之火,神依赖于身而存在。

5.在金丹何以养身的问题上,最早明确提出“藉外物以自坚固”的理论。

葛洪金丹术的师承传授关系:马明生→阴长生→……→左慈→葛玄→郑隐→葛洪图6 《抱朴子内篇》图7 左慈四、陶弘景道教茅山宗的开创在南北朝时期,作出最大贡献的是南朝萧梁时期的道士陶弘景,和他开创的道教上清派茅山宗。

陶弘景归隐茅山,斋戒自慑,修炼诚笃,不仅实行思神守一、引导行气的锻炼,而且也从事金丹术活动,经常化名外出,遍历浙闽名山,寻访仙药、炼丹佳境。

他是继葛洪之后集道教养生、服饵修炼、登仙方术之大成者,也是南朝时期影响最大、经验最丰富的炼丹实践家。

总之,南北朝时期中国金丹术一般来说是处于低潮,但经以陶弘景为宗师的茅山道团的再一次大融合,为唐代金丹术的大繁荣,在理论上和药物应用上都作了进一步的准备。

图8 陶弘景五、中国炼丹术的鼎盛时期(一)唐代金丹术活动的肥壤沃土与金丹术狂热中国炼丹术发展到唐朝,进入了它在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或者说它的黄金时。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李唐王朝实行了尊道仰佛的政策,出现了道教与皇权结合的局面。

李唐的尊道仰佛出现过两次高潮,性质和情况有所不同。

第一次是在唐初的武德、贞观年间。

但要明确,李世民只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才一时采取尊道仰佛的政策,只崇道而不信道。

唐代第二次大举尊道仰佛是在玄宗开元年间及天宝之初。

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初武后篡唐为帝时曾力图削弱道教的地位,贬低老子的形象以达到削弱和打击李唐王朝的政治目标;另一方面是李隆基本人不仅崇道而且信道,想利用老子的思想实施无为之治。

在这种政治气候中,道教组织当然也就抓住了唐王朝几番从政治上利用它们的时机,扩展自己的势力,壮大自己的徒众。

总之,唐代道教的兴盛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充分利用了其处于皇族宗教地位的优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