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中国古代炼丹术炼金术在中国古代可谓源远流长,它满足了人们对长生不老与飞升成仙的幻想,因此吸引着一大批“活神仙”们倾尽一生的精力去追寻所谓“点石成金”,“长生不老”的仙方。
古往今来的炼金术士中,太上老君可谓是最知名的一位,盖因其在西游记中将孙悟空关进炼丹炉中却使其炼成火眼金睛的“卧底”表现不可谓不精彩,当然,如果我们细究起来,吴承恩他老人家其实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太上老君(老子)生活的年代,人类还没开始炼丹这项活动呢!事实上,炼丹术中的“丹”指的是丹砂,也就是天然的硫化汞,现在我们知道,汞是一种毒性很大的重金属,而由丹砂炼成的“丹药”的毒性也就可想而知了,各种武侠小说中出现的迅速增强功力的“九转大还丹”也是类似的东西,事实上,“还丹”就是指金丹,而这“九转”就有讲究了,指的是先使硫化汞,也就是丹砂受热分解成硫和汞,再让硫和汞化合成硫化汞,如此往复九次,九转大还丹即大功告成,以今天的眼光看,“九转大还丹”的炼制只是一个硫化汞分解又化合,化合又分解,来回折腾的过程,而且相当之不低碳,不要说增加几百年的功力了,不减寿十年已经是老天开恩了。
当然,虽然炼丹术士们的行为在现在的人们看来相当的无知,但是,要知道,一切的认知过程都是从“无知”开始的,也许未来的人们看今天我们的科学研究时的感受就如同现在的我们看古人“炼丹”活动。
客观的说,炼丹术士们也确实取得了一些认知上的进展,例如火药的发明,同时,中国的炼丹术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间接的促进了化学的产生,盛赞浙大为“东方剑桥”的李约瑟博士就有一个不为人知的道号“丹耀”,其来源就是炼丹术。
说起来,炼金术应该也算是中华民族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只是由于长期以来被打上了“伪科学”的标签而一直为人们所轻视,但是我想,炼金术的发展历程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应该是有启示作用的,能够起到“以古鉴今”的作用,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炼金术做一个简要的分析,由于精力与篇幅的限制,只能是“管中窥豹”,但是我希望它能起到一个“可见一斑”的作用。
(一)炼丹术的产生:成仙的梦想在现代汉语中,“神”与“仙”是并列在一起的,组成“神仙”这个词,但实际上,“神”这个概念的出现是要早于“仙”的,“神”产生于奴隶社会,奴隶主死后,他的灵魂就会进入神间社会,继续做他的王公贵族。
而“仙”的概念则产生于封建社会,“仙”是不会死的,可以说,进入封建社会后,统治者变“精”了:一边是虚无缥缈的“神”,大家说死后会进入神界,但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件事,而另一边是长生不老的“仙”,成仙之后就可以长生不老,永享荣华富贵,这就变成了一个很简单的选择,统治者自然会去追寻更加现实的“成仙”,刚开始,成仙的主要手段是寻仙,即寻找仙人并向仙人乞求长生不老药,战国后期,燕、齐一代传说,在渤海中有三座神山,分别叫蓬莱、方丈、瀛洲,诸仙人和不死之药都在上面。
受这个传说的诱惑,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及后来的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派遣大批方士出海求神仙,希望得到长生不老药,可想而知,这些尝试都失败了。
必须要说,这寻仙成功的可能性相当之低,且不说能不能找到神仙,就算是能够找到神仙,神仙会不会不吝赐药也很难说。
经过多年失败的尝试,我估计到汉武帝这时他也就是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寻仙了,但是这时齐地的一个方士对汉武帝说,要求药何必非要找神仙呢,发挥主观能动性,咱们凡人也能炼出长生不老药来,汉武帝听后大喜啊,起码这比寻仙靠谱多了,于是全力支持这个方士炼丹,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炼丹活动,当然这也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道理:搞炼丹活动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可以说,以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炼丹活动几乎都是在“领导”——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著名道士的不懈努力,唐朝时,炼丹术终于达到了顶峰,几乎每代皇帝都痴迷于炼丹术,而这些皇帝们也大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命天竺方士那罗迩娑婆在金飙门炼药,次年,因服药而罹暴疾毙命。
《旧唐书》卷一七一《裴潾传》记载“宪宗季年锐于服饵,诏天下搜访奇士”。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唐宪宗因“服饵过当,暴成狂燥之疾,以至弃代”。
唐武宗亦好食铅丹。
《旧唐书‧武宗本纪》载会昌六年三月,“上不豫,制改御名炎。
帝重方士,颇服食修摄,亲受法箓。
至是药躁,喜怒失常,疾既笃,旬日不能言。
宣宗时,韦澳奏称“方士殊不可听,金石有毒,切不宜服食”。
但宣宗不听,“竟饵太医李元伯所治长年药,病渴且中燥,疽发背而崩”。
唐朝的死于他们苦苦追寻的仙丹,这也是某种意义上的“死得其所”了吧。
炼丹术的产生是源于帝王们成仙的梦想,炼丹术的发展也有赖于各朝帝王的大力支持,而炼丹术的衰落也是源于帝王——宋朝时,宋太祖诏令:“伪作黄金者弃世”,炼丹术就此衰落。
(二)炼丹术的精神世界:五行与对宇宙秩序的思考炼丹术之所以千百年来盛行不衰,虽然有无数人失败,众人喜怒失常、暴毙等等惨痛的教训摆在眼前,却仍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方士投身其中,主要是因为炼丹这件事至少在理论上被人们认为是可行的,其理论基础就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
古人认为,五行中土生金,这种认识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因为各种金属矿物都是从土里开采出来的,于是我们的先辈们就想当然的认为金是由土“生”出来的,并且金在土中是可以不断变化的,例如雌黄千年后化为雄黄,雄黄再过千年就变成了黄金,现在我们来看这种变化显然是不可能发生的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人不够求是,就这样一个莫须有的反映就这样流传千年,中间也没人提出反对,最后竟然变成了真理。
在充分相信“土生金”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古人展开了他们想像的翅膀:如果在鼎里面煅烧原料,是不是就可以加速这个变化的过程,起到“千年之气,一日而足,山泽之宝,七日而成”的效果,点石成金呢?于是,一代代的炼丹术士们踏上了这条炼丹之路,“土生金”的思想也就成为了炼丹术的指导思想。
在解决了炼丹术在理论上的可能性这一问题之后,摆在炼丹术士们面前的是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完善自己的炼丹术,达到传说中化土为金的境界呢?在炼丹术繁荣的唐代,出现了一种“自然还丹”的说法,认为上届的仙人们所服的是“自然还丹”,又叫“天生还丹”是在天地间吸收宇宙之精华形成的,吃了可以长生不老,不得不说,这又是一个未经验证的假说,但是又一次的被急于求成的炼丹家们所接受,既然丹药吸收宇宙之精华可以使功效大为提升,那我在炼丹时模仿宇宙的环境是不是也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这就促使这炼丹术士们去冥想,去虔诚的思考宇宙的秩序,但是,这种思考与普通的哲学家是不同的,因为炼丹者不仅希望从冥想中领悟宇宙运行秩序的奥秘,,更希望能将其作用于现实世界,也就是作用于自己炼丹的过程中,“起炉灶,高低尺寸、广狭厚薄,并依法则”,这里说的就是炼丹中各项事物都要遵从宇宙的法则,甚至有炼丹家将所用的鼎等器具想象成一个缩小的宇宙,要求“大丹炉鼎亦须合天地人三才,五神而造之”,“足高四寸以应四时,炉深八寸以配八节,炭分二十四斤以生二十四气”,可惜的是,虽然炼丹家们虔诚的将他们的丹炉布置成了一个个的小宇宙,他们却一直没能得到梦寐以求的黄金。
不知是不是受此启发,日后一个叫米勒的西方人在实验室中将他的烧瓶、试管连接成了一个微型宇宙,“炼”出了氨基酸,并获得了诺贝尔奖,他们不知道,这套东西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发明出来了,虽然并不是为了搞科学研究,而是为了追寻所谓的长生不老。
(三)中国古代炼丹术的化学成就古时中国的炼丹术,大致可以分为“火法”与“水法”两种,又因为前文讲到过的,古人炼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五行中的“土生金”,因而看起来更直接与“土”和“金”有关的火法炼丹,也就是带有冶金性质的无水加热法更受方士们青睐,其化学成就也更高。
又因为炼丹所用的原料主要为丹砂等汞,铅,砷的化合物,因此我们的先人对这类元素可谓是相当了解。
上文所讲到的制作“九转还丹”的化学反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经过多年的实践,当然这种实践必然付出了无数误食丹药者的生命为代价,方士们已完全掌握了合成丹砂过程中汞和硫的分量比,加热的火候,操作的程序等一系列的知识,用汞单质与硫单质合成丹砂甚至能达到“化为紫砂,分毫无欠”的效果,事实上,人造红色硫化汞是人类最早用化学合成法制成的产品之一,这也是炼丹术在化学上的一大成就。
由于炼丹家从很早的时代起便研究水银的变化,他们对水银的其他化合物也是有研究的。
例如,唐人炼丹著作《太清石壁记》有“造水银霜法”(水银霜就是升汞或氯化亚汞):先把水银和锡以不同温度分别加热,使成锡汞齐,然后捣碎加盐,和以太阴玄精(氯化镁)、敦煌矾石(粗石膏)或绛矾(含铁粗石膏),用朴硝末(硫酸钠)覆在上面,加热七昼夜。
方士们对水银如此狂热,那是有原因的,由于水银是丹砂分解的产物,在物理性质上又与银颇为相似,方士们变想当然的将水银作为了从“土”向金等贵金属转变的中间产物,这从“水银”这两个字上也可以看出来,水中之银嘛,不过我想如果方士们知道水银根本不可能转换为银的话,他们应该就没有这种闲情逸致去加热七昼夜去造水银霜了吧。
对于铅,方士们主要用它制备黄丹,就是四氧化三铅。
《抱朴子·黄白篇》说:“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而为铅。
”这是说铅不止用来制作白色的胡粉,而且还可以用来制作赤色的黄丹,把黄丹投入火中,也一样会“色坏还为铅”。
比较晚的炼丹家对铅的化合物还有许多研究,例如唐代清虚子的《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有“造丹法”,用铅、硫、硝三种物质经过溶化和“点醋”等手续,可以制得一种叫作“黄丹胡粉”的粉末,可能是不纯的醋酸铅。
火法炼丹的另一重大成就,是单质砷的制备。
葛洪《抱朴子·仙药篇》记载了六种处理雄黄的方法,最后一法是用硝石、玄胴肠(猪大肠)和松脂“三物炼之”。
雄黄(As2S2)和硝石(KNO3)同炼,可收集到三氧化二砷(As2O3),再先后用含碳的猪大肠和松脂炼两次,就被还原成为纯净的单质砷。
这是世界最早的制备单质砷的方法,比公元十三世纪日耳曼的炼金家大阿尔伯图斯(约1200- 1280)制取砷的方法早九百年。
另一方面,虽然水法炼丹在当时显得非主流一点,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为了溶解常温下呈固态的丹药,炼丹方士们创造了华池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盛有浓醋的溶解槽,我们知道,醋酸的酸性不是太强,溶解性也不怎么好,我们的先人们创造性的在醋中投入了硝石,这样硝石与醋酸组合,起到了类似于稀硝酸的效果,溶解性大为增强。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有制取硫酸钾的方法:用热水溶化朴硝和硝石,取澄清的混合溶液加热蒸发,使它浓缩,然后在小盆中用冷水从外部降温,经过一宿的时间,溶液中生成的硫酸钾就慢慢结晶出来。
这是利用溶解度不同制取药物的方法,也是化学史上的一项创造。
水法炼丹的又一重大发现是水溶液中的金属置换作用,西汉的《淮南万毕术》已经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这种现象对方士们的吸引力可是相当大,试想,如果仅仅用铁或铜就可以从水中置换出金或银来,那可就赚翻了,于是很多丹家先后作了很多实验,对金属置换现象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