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关于中国教育史 的知识

中国教育史1、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的教育制度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政教一体是“学在官府”的重要标志。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其核心。

“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内容和标志,这些教育内容都是由造就“修己治人”的治术人才的总目标决定的。

西周天子所设的五学中的中心学校是辟雍(太学)。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4、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社会原因是士阶层的崛起和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并称显学的两大学派是墨家学派和儒家学派。

5、《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6、夏代是我国奴隶制学校教育的创立的开端。

夏代学校序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教育7、《弟子职》是稷下学宫的学生守则,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备的学生守则。

8、《书》即后世儒家称之为《书经》,又名《尚书》,它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我国最早的一部资料汇编,保存着有关殷周二代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资料。

9、《春秋》又名《春秋经》,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大学》中提出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至善。

10、《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

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其着眼点偏重于教育过程内部的关系。

11、汉代太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官立大学制度的确立。

12、汉代文教政策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建元五年,汉武帝将儒家经典列为官学,设立五经博士。

完成了史称“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之举,”标志着“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13、汉代教育体系可分为中央官学和私学两大类。

中央官学包括太学、鸿都门学、四姓小侯学(官邸学)、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是汉代最早的官方办学举措,比太学的兴办还要早十余年,它又是汉代地方官学的先导。

14、汉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它始于魏,行至南北朝,到隋朝被科举制所代替。

15、鸿都门学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艺专科学院。

它的设置还为后代各种专门学校的开设开辟了道路。

16、三国时期的刘劭所著的《人物志》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一部不可多得的人才教育学著作。

17、魏晋南北朝时期家庭教育的代表作是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这是中国第一部以论述儿童教育为主的专著。

18、秦统一中国后采用的治国指导思想是法家;我国封建官学的昌盛时期是唐朝。

19、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开创了中国考试制度的新纪元。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20、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作为专门文体的是明清。

唐代的文教政策是“重振儒术,兼重佛老”。

21、学规是书院教学的总方针。

宋代最著名的学规就是由朱熹制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这是后来书院学规的一个范式本。

22、完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特定官方哲学理学启示的南宋教育家是朱熹。

23、韩愈《师说》提出“择师”的根本标准是“道”。

24、宋代的重文方针成为整个文教政策的基础和核心。

25、三舍法的实质是用太学升舍的办法代替科举考试,将育人的学校与选人的科举并为一途。

26、宋初著名的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岳麓山)、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太石山)、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茅山书院(浙江江宁府三茅山)。

27、明代以程朱理学作为文教的指导思想,崇理学、创八股,实行文化专制。

28、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他的主张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领域“中学与西学之争”的开端。

其代表著作《海国图志》,共六十卷,是一部中国最早研究世界历史、地理及其他情况的系统著作。

29、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制度的重要奠基人,其代表作是《劝学篇》,成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

30、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是在张之洞的直接参与下完成的,对清末的教育有一定的影响。

而由他主持制定的“癸卯学制”则是由国家正式公布在全国施行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31、洋务派举办的新式教育主要包括新学堂和留学教育。

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他是中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大学的学生。

32、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先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壬寅学制”;33、科举制度的废除,标志着长期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在形式上宣告结束,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制度在逐步形成。

34、1912年9月3日,颁布《学校系统令》,称为“壬子学制”。

1913年,教育部陆续颁布各级各类学校法令,补充了这个学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35、《壬子·癸丑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的颁行,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标志着西方教育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

36、“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亦称“新学制”。

37、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1936年创办于陕北瓦窑堡,初称抗日红军大学,是为继续培训红军干部而创办的,是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培养干部最多的大学。

38、陕北公学(简称陕公),1937年成立于延安。

主要培养行政干部,民运干部和文化工作干部。

39、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 1938年4月成立于延安。

主要培养抗战所需的文艺工作干部。

40、延安大学成立于1941年。

1944年5月,行政学院、鲁迅艺术学院相继并入。

这是解放区第一所工、农、文、理、医、艺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41、首先提出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的教育者是陶行知。

42、1929年,梁漱溟在河南辉县创办“河南村治学院”,他是乡村建设实验的主要代表人物。

43、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主要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44、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名词:1、“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方针,它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2、京师同文馆:1861年由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

它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目的是培养清政府所需要的外事专业人才。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等,才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1901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3、“朱子读书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①循序渐进②熟读精思③虚心涵泳④切已体察⑤着紧用力⑥居敬持志。

4、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主要是宋代以后)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多年。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5、所谓科举制度,就是以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封建国家所需要的官吏的一种制度,它始于隋朝,完备于唐,中经宋、元、明、清,一直到清末废除,在我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简答: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原始社会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阶级,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因此教育也没有阶级性。

②原始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生产斗争和社会生活服务,基本内容是传授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及社会生活常识.③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没有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

④教育手段是通过语言,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或①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②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③教育内容的局限性和发展性。

④教育方式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

2、学校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社会生产日益发展,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办教育和接受教育;②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③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更加丰富,有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

3、秦代文教政策(1)“书同文”“行同伦”即推行共同文字、规范统一的社会伦理和行为习惯的政策。

(2)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3)“颁挟书令”和“禁私学以吏为师”的政策,导致“焚书坑儒”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制度。

①国子学与太学并列;②专科学校的产生;③重视设立郡国学校;④私学与家庭教育的发展。

5、唐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①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②学校与科举的关系极为密切;③扩大了国际国内文化教育的交流。

6、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①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②整顿地方学校;③颁定《三经新义》,统一学校和科举内容;④设置专门学校;⑤改革科举制度。

7、洋务教育主要内容主要有两方面内容:开办洋务学堂和派遣留学生。

创办了外国语学堂,培养翻译人才;创办工业技术学堂,培养科技人才;创办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论述题:(自行组织答案)1、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对现代教学有什么启示?特点:第一,书院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实行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学术研究是书院教育教学的基础,而书院的教育教学又是学术研究得以传播和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是书院制度一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二,书院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临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百家争鸣”的精神。

这是书院区别于一般学校的重要标志。

第三,书院的教学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

书院有名学者讲学,其他书院和外地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来者不拒;慕名师不远千里前来听讲求教者,书院热情欢迎,并给予周到安排。

第四,书院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问难论辩式,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五,书院师生关系密切,比较融洽,感情相当深厚。

3、清末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点。

基本内容:①新学制的建立;②废除科举制度;③教育宗旨的制定;④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2、洋务教育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洋务教育具有深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它是在不改变封建教育的根基的基础上,增添些西方新教育的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