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史绪论
教育史的研究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和制度的演变。
二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以思想史为主线,将制度史融合于其中。
古希腊教育制度和思想
苏格拉底教学法(产婆术);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教育体系及其特点;亚里士多德的和谐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希腊三哲的主要教育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基本概念:产婆术(问答法),三艺,四艺,自由教育,《理想国》
(一)古代斯巴达的教育制度
1教育目的:培养军人
2教育过程
出生至7岁:家庭教育、“母之子”
7岁-18岁:国家教育机构、“国之子”、五项竞技、窃物欺敌
18岁-30岁:埃弗比(Ephebia)军事教育、秘密服役
3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崇尚军事教育
注重培养儿童勇敢、坚韧、爱国等品质
重视女子教育
(二)古代雅典的教育制度
1.教育过程
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7-14岁):教仆、四艺:Arithmetic (算术) Geometry (几何) Astronomy(天文) Music(音乐)
中等教育:体操学校(The Palaestra)(13-15岁):五项竞技/体育馆(Gymmnasium)(16-18岁)(富家子弟)三艺:grammar(文法) rhetoric(修辞) logic(辩证法)
高等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 埃弗比(Ephebia)(18-20岁)
2. 教育特点
教育事业是国家事业
重视儿童身心和谐发展教育
教育出现制度化现象
(三)苏格拉底与问答法
1.哲学思想: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人间”。
2.美德的化身:智慧、公正、节制、勇敢、谦虚等;
3.“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
4.教育方式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批判智者、诡辩家为“智慧的出卖者”。
教育目的: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认识你自己”,格老孔
教育内容:“美德即知识”,主张学习广博实用的知识。
5. 产婆术步骤:Socratic Irony 讥讽Definition 定义the Maieutic 助产
苏格拉底的“知识产婆术”,实际上是一种归纳法,即通过归纳形成普遍概念的方法。
6.评价:西方启发式教学的鼻祖
苏格拉底创立的这种通过师生谈话、论辩、揭露对方思维中的矛盾,并克服这种矛盾,从特殊以求一般的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通过自我判断获取知识的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认为在西方教育史上,苏格拉底是启发式教学法的鼻祖,他给予后来的启发法以极大的影响。
(四)柏拉图培养“哲学王”的教育思想
1.生平: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年)
学园(Academy设礼堂和图书馆,演讲室、生活室若干。
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师生过着共同生活。
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
科目:除哲学外,还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音乐理论等辅助学科。
教学方式:讲演和对话两种。
)、《理想国》
2、哲学思想: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灵魂和肉体/知识是对理念的认识,学习就是回忆。
3、政治理想:建立理想国/三个阶层
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作用和对象(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
论教育是国家事业
论教育就是锻炼身体和陶冶心灵
学习即回忆说:灵魂先于肉体而存在于理念世界之中,对理念世界的一切早已有了认识。
但灵魂投生到人体之后,由于肉体的玷污、情感的干扰,灵魂将知识全都忘记了。
为了重新获得那些原有的知识,就需要学习。
所谓学习,就是把已经忘记了的知识回忆起来。
5.《理想国》(The Republic)
执政者:金质,哲学家,智慧,最高统治者
卫国者:银质,勇敢,意志,防御敌人,保卫国家
生产者:铜质,手工业者、农民和商人,情感,节制,生产物质财富
奴隶:会说话的工具
三个等级如果各守本分,各尽其职,国家就会和谐一致,实现“正义”或“公道”。
教育制度:
学前教育(0-6岁):固定场所(0-3岁育儿所3-6岁儿童游乐场)强调教育应从小抓起,甚至提出了胎教问题以游戏为主,游戏的内容、方法必须慎重选择
普通教育(7-18岁):机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
内容:音乐和体育,以体操锻炼身体,以音乐陶冶心灵;读、写、算的初步文化知识;学习唱歌,演奏弦琴、诗歌;极为重视音乐教育;注重舞蹈,以训练优美的举止。
女子应与男子一样接受平等教育。
高等教育(18岁以上):哲学,成为哲学王。
内容:柏拉图的教育制度正好形成一个金字塔,而这个金字塔正是他的理念金字塔的反映。
理性健全,天资聪颖的极少数人享受特殊的哲人教育,居于塔的顶端;为数稍多的理性不全、意志坚强的武士的教育处于中间;而缺乏理性,感情强烈的广大劳动群众的教育则在塔的底部。
6.柏拉图教育思想影响
《理想国》是西方古代世界一部经典性教育著作,成为西方教育思想重要渊源之一,在教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了从学龄前教育以至高等教育无所不包的教育制度体系。
(五)亚里士多德
1 哲学思想:形式和质料/三个灵魂理论:肉体和灵魂都应得到发展
2 政治主张:中间阶层管理国家,强调“中庸”、“适度”,反对“过分”和“不及”
3 教育思想:教育是国家的职责;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植物灵
魂:营养、繁殖,一切生物所共有,低级部分。
动物灵魂:感觉与欲望,动物和人所共有,非理性灵魂,中级部分。
理性灵魂:理智与沉思,人类所特有的高级部分。
与三部分灵魂相适应的三种教育,即发展植物灵魂的体育,发展动物灵魂的德育和发展理性灵魂的智育。
4 0-7岁:第一个时期。
保护儿童身体的健康发展。
5岁前,要通过游戏活动身体。
5岁
以后,可开始课业学习,但不应过多。
7-14岁:第二个时期。
入国家开办的学校学习。
教育内容有读写、绘画、体操、音乐,还有道德品质教育。
14-21岁:第三个时期。
发展理性灵魂,以智育为主。
5 博雅教育,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课程:有用的与文雅的;实用业务:读写和绘画;善德操修:音乐和体操(音乐是核心)6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是最早依据人的“自然”,即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划分教育年龄时期的思想家;西方博雅教育、自由教育传统的开端
文艺复兴时期
维多里诺的人文主义教育实践Vittorino and the Pleasant House。
He set up a school called the Pleasant House(快乐之家)是最早把人文主义教育理想付诸实践的人,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伊拉斯谟的人文主义教育主张主张“事物先于文字”,要求采用直观教学
拉伯雷的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当培养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主张学习广博的知识;提出了一些教学原则。
蒙田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在于造就文法家和拉丁语学者,而是应该培养具有判断能力,通达世故人情,进退得宜,娴于礼仪,善于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事务的绅士。
教育方法:反对死记硬背;为学生提供自由学习的机会;重视练习;参观旅行
莫尔的教育思想公共的、平等的、普遍的教育;实行多方面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发展理性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一般特点
1.重视教育在体现人的价值和教育在培养人的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2.主张扩大教育对象、创建新型学校
3.主张扩大学科范围、丰富教育内容
4.创造和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马丁•路德(1483-1564)教育思想批判旧教育;强调教会与世俗政权都需要教育,主张国家办教育;主张普及义务教育;提出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思想;论教师;论图书馆建设
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Johann Amos Comenius was one of the great system builders in education. 《大教学论》(the Great Didactic)
论教育目的与作用目的:为永生做准备,使儿童成为“懂得科学、纯于德行、习于虔敬”的人。
learned:博学,人要成为理性的动物
virtuous:德行,要具有管万物和自己的能力
pious:虔信,要成为上帝的形象
泛智主义(Pan-Sophism)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即“普及的教育”和“周全的教育”(universal education)所有人和所有科目
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自然即宇宙的万事万物”,“秩序”是“事物的灵魂”教育要依据人
的自然本性,即儿童的天性
儿童是有个性差异的,教师对他们应当区别对待。
此外,儿童还有年龄阶段的特点,教学应当“适合学生的年龄,凡是超出了他们理解的东西就不要给他们去学习。
”
“自然适应性”原理使教育思想系统化、理论化。
局限性:一是没有摆脱宗教束缚;二是没有认识到人类的生理和心理具有不同于一般自然现象的特殊性。
因而有浓重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