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小说技巧

诗歌小说技巧


•许昌市第三高级中学冶李杨教授
•小说阅读三部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一、人物
•设题:1、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设题: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设题: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从四个方面揣摩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
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
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

(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

(《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

•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
理,衬托人物性格;④揭示深化主题;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例如;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卒章显志、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语言风格:平白质朴清新绮丽简洁明快洗炼含蓄蕴藉……
五、鉴赏小说艺术特色
•(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

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

如《祝福》•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

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

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

《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

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2)鉴赏二:人称
•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
•(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

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

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

(5)鉴赏五:情节
(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口气跑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诗歌鉴赏
(1)鉴赏一: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 ,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2)炼字题如何解答?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表层意,深层意);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答题模式——
某个字(某句话)意思是…(表层意、深层意);描写了……情景,渲染了……氛围;运用了……修辞(或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作用
诗歌虽然含蓄,但并不神秘;诗歌形象是诗人情感的依托;“一切景语皆情语”,解读诗歌的关键就在于解读诗歌形象。

1.形象分类
主体形象(意):抒情主人公
(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情感或表明志向)
客体形象(意象):人、景、物、事、典故(间接抒情,是诗歌思想情感的载体)
2.固定意象
2 形象意境类题型
(1)设问: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景物(或展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 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2)解答要点
人物;外貌+情感(技巧)
意象;意象+画面+意境+情感(技巧)
意境;意象+画面+技巧意境+情感(技巧)
(3)答题格式:
点出形象——描绘图景——概括
意境——剖析情感(点明艺术技巧)
(三)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特色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双关,互文,反复,通感,顶真,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1)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用典故、借古喻今)
描写: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乐哀结合,工笔与白描,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形声色态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烘托,衬托(正衬和反衬),渲染。

3、篇章结构
开门见山,层层深入,作铺垫,埋伏笔,过渡,叠词,重章叠句,倒装,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先总后分,先景后情,以小见大,卒章显志。

4、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表达方式(抒情描写技巧),篇章结构技巧,赋比兴,象征,联想,想象,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化用,艺术技巧题模式——
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明手法+阐运用+析效果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三、题目类型
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

(全诗、某联、某句、上阙、下阙)
1、所抒感情:
通过……内容+抒发(寄寓/揭露) ……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通过……手法,抒发……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3、答题要领—
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

设计人:冶李杨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星期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