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诗文、散曲、戏剧

明代诗文、散曲、戏剧

•第三章明代诗文•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地域色彩浓厚•一、高启、宋濂、刘基•(一)高启•元明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高启大部分文学活动是在元末,许多诗作体现了元末的文学精神。

•《青丘子歌》•“居闲厌寂寞,从仕愁羁”《晓起春望》•“行忧釜见夺,谒恐冠遭溺”《答衍师见赠》•《孤鹤篇》:•《新蝉》:“隔叶栖身稳,移柯忽意惊。

”•《月林清影》:“流藻舞波寒,惊虬翔壑冷。

”•《次韵内弟周思敬秋夜同饮白莲寺池上》:“竹动鸟惊梦,草凉虫语悲。

”•《雨中客僧舍》:“客梦方暂适,竹间风雨惊。

”•《宴顾使君东亭隔帘观竹下舞妓》:“玉钩正荡月,罗袖忽惊风。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江上见逃民家》•《倦寻芳·晓鸡》(词)•《宫女图》•《步至东皋》:•(二)宋濂•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

•宋濂是明太祖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文人。

•“文以明道”•“非专指辞翰之文” 《文原》•“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世不复有文” 《徐教授文集序》•《王冕传》:《秦士录》、《李疑传》、《杜环小传》•(三)刘基•刘基(1311-1375),字伯温,浙江青田人。

•《卖柑者言》•《郁离子》•《买马词》、《畦桑词》、《筑城词》•《感怀》:•二、台阁体和茶陵派•(一)台阁体•台阁体指以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1、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故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2、反映着上层官僚的生活内容,故应制、唱和之作数量非常之多;•3、与当时(特别是永乐之后)政治平静、人事结构稳定的状况相对应,表现出陶然悠然的满足心态。

•(二)茶陵派•成化到弘治年间,文坛有重要影响的是茶陵诗派。

茶陵派以李东阳为主,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1、强调宗法杜甫•2、重视诗歌语言的艺术。

•《怀麓堂诗话》•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三、前七子•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

•以李、何为最著名。

•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

•不满•(一)李梦阳•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属甘肃)人。

弘治六年(1493)中进士,有《空同集》。

•1、诗论•1)对宋人抨击•宋“无诗”,“古之文废”•“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

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诗矣。

”(《缶音序》)•2)真诗在民间•3)尺寸古法•格:是对文学的总体上的美学特征的追求。

•诗歌方面,主张古体以汉魏为楷模,近体以盛唐为榜样;在散文方面,则最推崇秦汉•调:诗歌音调的和谐完美•法:讲究写作技巧与方法•《四库全书提要》:“学者翕然从之,文体一变。

”•2、诗文创作:•1)诗歌•《士兵行》、《石将军战场歌》、《玄明宫行》•《博浪沙》:“赤松子,在何许?君不见朝烹狗,暮缚虎。

”•《自从行》:“若言世事无颠倒,窃钩者诛窃国侯。

•《秋望》诗:•《结肠篇》:“言乖意违时反唇,妾匪无许君多嗔。

中肠诘曲难为辞,生既难明死讵知?”•2)散文创作•《梅山先生墓志铭》:构思巧妙•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劲练、句法紧凑•(二)何景明•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与李梦阳等人一同倡言文学复古,成为“前七子”的主脑人物之一。

有《大复集》。

•《杂言十首》:“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诗书》)•《东门赋》:《罗女曲》:四、吴中四才子•组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主要观点:反宋儒理学、要求人性解放、重视“古文辞”自身的价值•影响不大:•1)政治地位不高;2)没有鲜明的文学主张;3)创作取径宽泛。

•一、唐寅•1、生平:(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2、创作•1)早期的代表作《金粉福地赋》•2)后期的诗歌•《一年歌》、《桃花庵歌》、《把酒对月歌》、《醉时歌》•《桃花庵歌》:二、祝允明•1、生平:(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

•“贯通百家,纵横群籍”(刘凤《续吴先贤赞·祝允明传》)•“傲睨冠绅”,“玩世自放,惮近礼法之儒”(《国宝新编·祝允明传》)•2、创作特点:强烈的自我觉醒的意识和向外拓张的要求。

•《丁未年生日序》,《短长行》:•五、唐宋派和归有光•一、唐宋派•1、所谓“唐宋派”是指对嘉靖间文坛颇有影响的、以反拨李、何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该派作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

•2、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3、理论观点:崇道绌文•文学本身是有害于道•“文与道非二也”(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枝叶无用之词”(《寄黄士南》)•“消磨剥裂于风云月露、虫鱼草木之间”(《与蔡白石郎中》)•“日课一诗,不如日玩一爻一卦”(《寄黄士南》)•二、归有光•1、生平: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

•2、文学观点:•1)反对复古、模拟•2)恢复传统儒家之道•3)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夫诗者,出于情而已矣。

”(《沈次谷先生诗序》)•《项脊轩志》:•感情深沉•语言简练,注意剪裁•六、后七子•一、后七子•1、组成:李攀龙、王世贞徐中行、梁有誉、宗臣、谢榛、吴国伦•“后五子”、“广五子”、“末五子”•2、文学主张•完全继承了李、何的复古理论•1)“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明史·李攀龙传》)•2)“古法”•3、后七子的评价:•1)对于反击“唐宋派”的文学倒退的动向、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强调文学的艺术特征起了极大的作用•2)文学复古运动固有的弊病更加突出。

•二、李攀龙•1、生平:(1514—1570)字于鳞,号沧溟。

有《沧溟集》。

•2、文学观:复古•1)词汇、语法•2)注意语言推敲•2、诗歌:•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塞上曲四首·送元美》)侬来星始集,侬去月将夕。

不是地上霜,无人见侬迹。

(《夜度娘》•二、王世贞•1、生平:(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

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2、诗歌•《击鹿行》:重视艺术形式:•讲究修辞•注重音律•结构严谨•3、王世贞的《艺苑卮言》•四、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山东临清人。

•擅长于诗,并专攻近体,主张向唐李白、杜甫等十四家学习;对于“古法”不像李、王那么偏执;对音律、辞采和章法都很讲究。

•《塞上曲》:百战多枯骨,秋高白草深。

飞雕盘大漠,嘶马振长林。

柔远君王德,封侯壮士心。

华夷自有限,边徼莫相侵。

•七、徐渭和李贽•(一)徐渭•1、生平:•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思想深刻而敏感•王阳明心学和禅宗思想•把情感和个性的不受束缚的表现,放在首要地位。

•2、徐渭的诗文创作,富于创造。

《龛山凯歌》: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少年》:(二)李贽•1、生平:•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福建泉州晋江人。

•嘉靖、万历间,作为卓越的思想家,反对文学上的拟古主义,并对晚明文学的较大影响的是李贽。

•2、李贽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战斗性。

•根本上否定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思想。

•“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异端”•3、与传统思想不同的文学观•1)童心说•《童心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

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

•2)反对复古和模拟•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

•3)重视通俗文学•《西厢记》、《水浒传》——“至文”•《水浒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琵琶记》、《幽闺记》•八、公安派•1、成员:•1)三袁•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2)其他成员•2、理论核心是“独抒性灵”•袁宏道《叙小修诗》称其弟之作:•1)出于李贽的“童心说”,它和“理”,和“闻见知识”——即社会既存的行为准则、思维习惯处于对立的地位。

•2)明确肯定了人的生活欲望的流露与表现。

•3)独特的个性表现•3、袁宏道•《东阿道中晚望》,《灵隐路上》,《江南子》,《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九、竟陵派•1、组成:•钟惺(1574—1624)字伯敬,号退谷,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官至福建提学佥事。

有《隐秀轩集》。

•谭元春(1586—1637)字友夏•《诗归》(单行称《古诗归》、《唐诗归》)•2、理论观点•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同时从各方面加以修正。

•1)反对步趋人后,主张标异立新。

•2)“深幽孤峭”•3)向古人学习:“厚”•3、创作:•《观裂帛湖》:•十、明代后期诗文•1、陈子龙•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崇祯十年(1637)进士。

•《秋夕沈雨偕燕友让木集杨姬馆中……》二首、《小车行》•《秋日杂感》:吴伟业:“高华雄浑,睥睨一世”(《梅村诗话》)•2、夏完淳(1631—1647)字存古,华亭人。

《毘陵遇辕文》:散文:《大哀赋》、《狱中上母书》•3、女诗人•朱无瑕、徐媛、陆卿子•柳如是《金明池·寒柳》:十一、晚明小品文•(一)小品文的特点•来源:“小品”原是佛家用语,指大部佛经的略本,明后期才用来指一般文章。

•内容:明人所谓“小品”,并不专指某一特定的文体,尺牍、游记、传记、日记、序跋等均可包容在内。

•特点:体制短小;文字轻灵隽永;多表现活泼新鲜的生活感受;思想机智;真情流露;讲究情绪、韵致、诙谐•(二)小品文兴起的原因•1、形式的自由性•2、内容的鲜活性•(三)晚明小品文名家•公安派、徐渭、李贽等•李贽《题孔子像于芝佛院》:袁宏道《徐文长传》(节选):•袁宏道(尺牍)《丘长孺》(节选):袁宏道给张幼于的信(节选):•《答蕺园论诗书》:•袁宏道《与徐汉明》•袁宏道《西湖》(节选)•袁宏道《寿大姊五十序》(节选):•袁中道《游居柿录》一则:•钟惺•陆云龙:至其为文,类曰:“宁选而后作,无作而后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