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区高一生物1、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10月份时最大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2、.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3、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B 病原微生物侵袭,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C 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 细胞产生记忆细胞D 如果神经中枢受损,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完全丧失4、.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处双向传递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D.反射活动中需要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5、.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A.田鼠和杂草B.豌豆和杂草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6、下列关于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群落中的动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C.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D.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木层的水平结构7.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8、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A .①②⑤ B .①②③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⑤ 9、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B 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B .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把抗原呈递给T 淋巴细胞,并产生抗体C .T 淋巴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致敏T 淋巴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D .T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原体后形成记忆细胞,并释放淋巴因子 10、激素作为一种化学信使,能把某种调节的信息由内分泌细胞携带至靶细胞。
下图表示影响胰岛A 细胞分泌的因素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胰岛A 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影响其分泌的刺激X 最可能是血糖含量降低,刺激Y 可能是胰岛素分泌减少。
B.从反射类型看,刺激X →①→②→③→胰岛A 细胞,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①结构称为传入神经,②结构位于下丘脑C.受激素作用,靶细胞内发生的主要代谢变化是肝糖原的分解D.结构③通过释放化学信息直接影响胰岛A 细胞的分泌,该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11、下图示人体皮肤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维持体温的方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② 胰岛A 细胞 ① 刺激Y 刺激X ③ 失活(-) 靶细胞 代谢改变 生理反应 激素 受体汗腺 汗腺 血管 血管A.机体在炎热环境中产热/散热的比值比寒冷环境中产热/散热的比值小B.乙和丁表示在炎热环境中,此时身体维持体温消耗的能量比甲和丙少C.丙也能发生在寒冷环境中D.从甲到乙的过程是体液调节,从丙到丁的过程是神经调节12.下列生理现象中,没有..涉及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是()A.精子和卵细胞融合完成受精作用 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肝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结合C.致敏T淋巴细胞消灭抗原细胞 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3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B.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C.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D.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特异性识别肺癌抗原的免疫球蛋白14为研究根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关系,将水稻幼苗分别培养在含不同浓度生长素或适宜浓度NPA(生长素运输抑制剂)的溶液中,用水平单侧光照射根部(如下图),测得根的弯曲角度及生长速率如下表:据此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根向光一侧的生长速率大于背光一侧 B生长素对水稻根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C单侧光对向光一侧生长素的合成没有影响 D单侧光照射下根的背光生长与生长素的运输有关15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右图所示。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随着曲线a 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加快B.曲线b 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当胰岛素浓度为40mL U / 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 细胞分泌的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16..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激素的变化能调节其对刺激的适应能力。
右图为皮质醇分泌的调节示意图。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运输刺激使下丘脑分泌激素增加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图中M 促进皮质醇分泌的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C.皮质醇作用的靶细胞还包括下丘脑细胞核垂体细胞D.动物被运输过程中,体内皮质醇含量先升高后逐渐恢复17.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的生理现象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B .抗利尿激素增加C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D .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18.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A .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 .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 .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 .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信号”的转化19.取生长状态一致的燕麦胚芽鞘,分为a 、b 、c 、d 四组,将a 、b 两组胚芽鞘尖端下方的一段切除,再从c 、d 两组胚芽鞘相同位置分别切除等长的一段,并按图中所示分别接入a 、b 两组被切除的位置,得到a′、b′两组胚芽鞘,然后用单侧光照射,发现a′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b′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原因是( )A .c 组尖端能产生生长素,d 组尖端不能B.a′胚芽尖端能合成生长素,b′组尖端不能C.c组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d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D.a′胚芽尖端的生长素能向胚芽鞘基部运输,b′组尖端的生长素不能20.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成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2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影响某植物乙烯生成和成熟叶片脱落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乙烯浓度越高脱落率越高 B.脱落率随生长素和乙烯浓度增加而不断提高C.生长素和乙烯对叶片脱落的作用是相互对抗的 D.生产上可喷施较高浓度生长素类似物降低脱落率22.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23.右下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24.麻疹病毒减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麻疹列为优先消灭的目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疫苗是小分子物质,起表面的抗原决定簇可被免疫细胞识别B.初次接种该疫苗后,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可产生效应T细胞核抗体C.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25、题4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B.a~b段。
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c点出现D.控制种群数量在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二、非选择题1.罗非鱼是杂食性鱼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养殖,能适应咸、淡水环境。
(1)当罗非鱼由淡水进入咸水,机体会大量脱水,细胞外液渗透压___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并将兴奋传给_____________,促使其释放_____________,该物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减少以适应咸水环境。
(2)某实验基地水库中放养了一批罗非鱼。
其监测数据显示,a~e段这种罗非鱼的种群数量发生了明显波动,调查发现有人在该水库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鱼(FNE);一段时间后,罗非鱼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见图9)。
图中显示,罗非鱼种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长。
据图推测,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对应的时间点进入水库;在捕食压力下,罗非鱼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接近_______________.(3)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该水库出现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鱼类均受到影响。
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藻毒素从产毒藻逐级积累到FNE体内的途径。
2、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
其反射弧示意图如下。
(1)图中神经元a产生的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形式进行传导。
当神经冲到传到神经末梢时,引起突触前膜内释放神经递质,该递质与神经元b细胞膜上结合,使神经元b兴奋。
神经元b的神经冲动进一步引起神经元c兴奋,最终导致屈肌收缩。
(2)图中M点兴奋时,此处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
若N点受刺激产生兴奋,则在神经元b上(填“有”或“无”)膜电位的变化,其原因是。
(3)手指意外触到火焰引起局部皮肤红肿,是因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引起组织间隙液体积聚。
若手指伤口感染,可引起体液中吞噬细胞和杀菌物质抵御病菌侵害,此过程属于免疫。
3、人工免疫是人类战胜传染病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疫苗的研制前后经历了三次革命,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100多年前巴斯德开创了以炭疽病疫苗、狂犬病疫苗为代表的第一次疫苗革命,这类疫苗是用_____________制成的。
(2)第二次疫苗革命使疫苗的研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如用基因工程制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作为疫苗用于临床接种,从而使疫苗的研制进入到水平,此类疫苗较第一次研制的疫苗的最大优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