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审核:批准:总则一、本《锅炉运行规程》就是根据《电力工业技术法规》、部颁《锅炉运行规程》、《管理制度汇编》、《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锅炉制造厂家得资料,结合我厂实际情况编写得,就是我厂锅炉运行管理、操作与事故处理得依据,就是安全与经济运行得保障,各级有关领导与锅炉运行人员,必须严格贯彻执行本规程。
二、担任锅炉运行各岗位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按照电厂培训制度得有关规定,经过对本规程得学习、实际操作培训并考试合格,经考试委员会综合考试认可,以及有关领导批准,方可正式担任岗位值班工作。
锅炉运行人员应每年进行一次定期考试。
三、各级有关领导、工程技术安全监察人员,均应熟悉本规程得有关部分内容或全部内容,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认真贯彻执行,并监督执行本规程。
四、各级领导人员及值长,严禁发出违犯本规程得命令,锅炉运行人员接到违犯本规程并危及设备与人身安全得命令时,应申明理由拒绝执行(亦可超级汇报)。
五、运行值班中,全厂生产调度总负责人就是值长,锅炉运行负责人就是班长,锅炉机组负责人就是司炉,各岗位值班人员必须无条件地执行所属上级人员得命令与指挥(上级人员违章指挥时参照上一条规定)。
六、运行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程制度,遵守值班纪律。
严格按车间制定得轮值上岗值班,不得擅自换岗与替班,请假时应提前一天向车间领导请假。
病假需持总厂医院或以上级别医院开具得准休证明。
值班中电话联系时,要互通姓名,接到命令时应复述无误后,方可执行。
七、运行人员应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思想,做好事故预想与防范措施。
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制度,杜绝“三违”现象发生(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犯劳动纪律)。
如发生事故,应在班长与司炉得领导下迅速采取措施处理并及时汇报值长。
事后要认真分析,做到“三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与应受教育者没受教育不放过、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八、严禁不熟悉设备得人员顶岗替班,低职务人员不得代替高职务人员值班。
值班人员离岗一个月以上重新值班时,应先熟悉设备与系统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值班。
九、值班人员应认真、详细、按时、准确清楚地填写各种值班记录与运行日志,不准造假数字假记录。
各种记录与日志应保持整洁,不得乱画、乱涂、乱撕。
十、运行人员应按照“三熟”、“三能”得要求,认真学习业务,学习技术,推广新经验新技术,不断改进操作,做好省煤节电工作,完成各项经济指标。
十一、凡本规程未涉及到得运行异常情况与设备问题,需及时取得值长得指令进行处理。
目录第一篇锅炉设备规范1、锅炉本体设备规范 (8)2、锅炉辅助设备规范 (26)3、锅炉燃料特性 (36)4、1#锅炉简况 (38)5、2#锅炉简况 (40)第二篇锅炉辅助设备得运行1、锅炉辅助设备得运行通则 (43)2、转动机械得试运行 (45)3、制粉系统 (46)4、锅炉点火系统 (55)5、吹灰系统与锅炉打焦 (57)6、锅炉排污与疏水系统 (58)第三篇锅炉控制、联锁保护与试验1、锅炉FSSS (61)2、锅炉联锁与保护 (62)3、热工自动调节装置 (63)4、锅炉联锁试验 (64)5、其她保护试验 (68)第四篇锅炉机组启动1、锅炉机组检修后得检查与试验 (70)1、1 检修后得检查 (70)1、2 水压试验 (72)1、3 过热器反冲洗 (74)1、4 漏风试验 (75)2、锅炉机组得启动 (76)2、1 锅炉启动规定及说明 (76)2、2 锅炉启动准备 (77)2、3 锅炉上水 (78)2、4 点火与升压 (79)2、5 热态启动 (83)3、锅炉安全阀得校验与启动 (84)第五篇锅炉运行中得监视与调整1、锅炉运行调整得任务 (87)2、燃烧调整 (87)3、汽压、汽温得调整 (89)4、水位调整 (90)第六篇锅炉机组得停止与保养1、正常停炉 (93)2、机组滑参数停止 (94)3、紧急停炉 (96)4、锅炉设备得保养 (96)第七篇锅炉机组事故处理一、锅炉本体事故处理 (101)1、锅炉FSSS (101)2、紧急停炉条件及处理 (102)3、厂用电中断事故 (103)4、分散控制系统故障 (106)5、负荷突降 (107)6、安全门起座 (107)7、锅炉灭火 (108)8、炉膛爆炸 (109)9、锅炉锅炉满水 (110)10、锅炉缺水 (111)11、锅炉水位不明 (111)12、锅炉汽包水位计损坏 (112)13、减温器故障 (112)14、水冷壁爆管 (113)15、过热器管损坏 (114)16、省煤器管爆破 (115)17、汽水共腾 (115)18、给水管道发生水冲击 (116)19、减温器门卡涩,不过水 (116)20、蒸汽、给水管道损坏 (117)21、锅炉管道得水冲击 (118)22、过热蒸汽温度高 (118)23、过热蒸汽温度低 (119)24、主蒸汽压力高 (120)25、主蒸汽压力低 (120)26、锅炉尾部二次燃烧 (120)二、锅炉辅机事故处理 (121)1、吸、送风机故障 (121)2、制粉系统异常及事故处理 (123)第八篇运行管理制度1、岗位责任制 (134)2、交接班制度 (138)3、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140)4、运行设备缺陷管理制度 (142)5、锅炉设备得定期工作与维护制度 (143)6、运行分析制度 (144)7、设备场地管理与清洁卫生制度 (145)8、工作票制度 (145)9、操作票制度 (146)10、运行值班人员纪律 (146)第九篇消防规程 (148)附表一 DCS系统英文缩写说明总表 (150)附表二饱与水蒸气压力、温度对应表 (151)附表三锅炉MFT保护定值 (152)1#锅炉联锁保护 (153)2#锅炉联锁保护 (162)第一篇锅炉设备规范锅炉设备规范1、1、1主要界限尺寸11、1、3注:锅炉整体水压试验时,水温不应低于50℃1、注:以上检测项目特殊情况随时增加检测频率1、8、燃烧设备规范2、1、主要辅机规范2、2、制粉系统主要设备规范2、5、加药设备规范3、燃料特性4、1#锅炉简况4、1、简况本锅炉为单锅筒、自然循环、膜式水冷壁、集中下降管、无中间再热、Π形布置得固态排渣煤粉炉。
锅炉前部为炉膛,四周布满膜式水冷壁,炉膛上部布置前屏过热器与后屏过热器,水平烟道内布置末级过热器,水平烟道、转向室与尾部竖井包墙均采用膜式管屏包覆,烟道内布置有低温过热器与上级省煤器,下部尾部竖井内布置有上级空气预热器、下级省煤器与下级空气预热器。
锅炉构架全部采用钢结构,按7度地震烈度设计。
炉膛水冷壁、过热器与上级省煤器全部悬吊在顶板梁上,尾部竖井内得管式空气预热器与下级省煤器支承在后部柱与梁上。
燃烧器采用四角切向布置直流百叶窗式水平浓淡燃烧器,假想切圆直径为Φ709mm,采用钢球磨煤机中间贮仓式乏气送风系统。
过热蒸汽采用两级喷水调温。
4、2、炉膛与水冷壁炉膛断面为正方形,深度与宽度均为9580mm。
炉膛四周由Φ60×6、5,节距为80mm得管子焊成膜式水冷壁。
前、后水冷壁下部管子与水平线成55°角倾斜形成冷灰斗。
后水冷壁在炉膛出口下缘向炉内突起形成折焰角。
后水冷壁管119根沿炉膛宽方向拉成39排(其中39根Φ60×7管作为后水冷壁吊挂管),穿过水平烟道进入后水冷壁上集箱。
炉膛前、后与两侧墙各有119根上升管。
前墙、后墙、两侧墙各12根(每个回路两根)Φ133×13汽水引出管与锅筒相接;水冷壁沿深度与宽度均分成6个管屏。
四根Φ426×40集中下降管从锅筒最低点引出至8米运转层以下,其中中间两根直接引下,另两根沿炉膛两侧引至炉膛侧后下方,再通过分配集箱引出48根Φ133×13连接管分别引入水冷壁各下集箱。
为了满足运行、检修与监视得需要,在水冷壁上装设有人孔、瞧火孔、打焦孔、火焰监视孔、吹灰孔、检测孔、电视孔。
全部水冷壁重量都通过上集箱,由吊杆装置吊在顶板梁上,热态运行时,整体向下膨胀。
为了减轻由于炉内燃烧而引起得水冷壁振动与防止因燃烧不稳定引起炉内爆炸而造成炉膛四壁得破坏,沿炉膛高度方向每隔3米左右设置一圈刚性梁,分别由工字钢制成。
燃烧器区域得刚性梁因结构上需要增加了纵向刚性梁连接成框架式结构。
本锅炉在炉膛中心线处设置有膨胀中心,分别在前水冷壁、两侧及后烟道包墙标高分别为39700与20200处设计有导向装置,此导向装置通过典型结构将该处水冷壁管屏(包墙管屏)与刚性梁固定为一体,而刚性梁上得导向架又约束于该处得构架立柱,从而达到约束受热面水平方向得膨胀,防止炉顶、炉墙开裂及受热面变形得目得。
4、3、过热器及汽温调节本锅炉采用辐射与对流换热相结合得过热器布置方式,蒸汽两次交叉混合,蒸汽温度采用两级喷水减温器来调节。
整个过热器由顶棚管、包墙管、低温过热器、前/后屏式过热器与末级过热器组成。
饱与蒸汽自锅筒由12根Φ133×13mm连接管引入顶棚管入口集箱,然后经95根Φ51×5、5mm,节距为100mm得炉膛顶棚管流至顶棚中间集箱,然后分成并联得两路,其中一路由95根Φ44、5×5、5mm,节距100mm得管子组成,先向后再转向下行,进入后包墙下集箱,形成转向室得顶棚管与后包墙管,再经集箱两端得弯头进入侧包墙管下集箱后部(下集箱中间有隔板,分成前部与后部),再经尾部烟道两侧各43根Φ44、5×5、5mm,节距S=127mm管子上升至后侧包墙上集箱后部(后侧包墙上集箱中间有隔板),再由两侧共四根Φ159×16连接管引入中间隔墙入口集箱。
另一路由95根Φ44、5×5、5,节距100mm管子(在水平烟道处拉稀成节距为200mm)其中两侧共2根边管属于侧包墙管屏,划分到前包墙回路,总计97根管子,形成前包墙进入前包墙下集箱,而后又并联为两路:一路由4根Φ159×16连接管从前包墙下集箱引出,进入水平烟道入口集箱,然后由两侧各30根Φ42×5mm管子形成水平烟道底包墙与侧包墙(节距分别为103、5mm与100mm),进入前侧包墙上集箱,再由两侧各两根Φ159×16连接管引入中间隔墙入口集箱,一路由集箱两端弯头进入侧包墙下集箱前部,再由两侧墙各20根Φ44、5×5、5,节距S=127mm管子上升至后侧包墙上集箱前部,两侧分别由1根Φ159×16连接管引入中间隔墙入口集箱,至此并联回路结束,然后进入中间连接集箱。
蒸汽通过两侧各一根Φ273×28mm连接管由连接集箱引入水平低温过热器入口集箱,再由94排Φ42×5mm,节距S=100mm低温过热器逆流上升至立式低温过热器出口集箱,由2根Φ273×30mm连接管引入两根一级喷水减温器,减温后蒸汽由两根Φ273×30mm连接管由端部引入前屏过热器入口集箱,蒸汽顺流通过10屏管径Φ42×5(Φ42×4、5)节距S=900mm得前屏过热器,后由10根Φ133×13mm连接管左右交叉后进入后屏过热器入口集箱,蒸汽以顺流方式通过14屏Φ42×5、5mm,节距S=600mm得后屏过热器,再由14根Φ133×13mm连接管引入二级喷水减温器,蒸汽在减温器内经减温,左右交叉后,再以顺流方式通过48屏Φ42×5(Φ42×5、5mm)节距S=200mm末级过热器进入末级过热器出口集箱,达到540℃得过热蒸汽由末级过热器出口集箱两端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