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1周周末培优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1周周末培优含解析

周末培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浙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

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

由是益任概。

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

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人的表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时取字。

B.“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文中指“丧父”,可用“失恃”来表达。

C.“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泛称。

古人常以“蛮夷”来泛指华夏中原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D.“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B【解析】本题考查世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失恃”指丧母,“失怙”才指父亲亡故。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罗亨信,字用实,东莞人。

永乐二年进士。

授工科给事中。

进吏科右给事中,坐累谪交英宗即位之三月,擢右佥都御史,练兵平凉、西宁。

正统二年,蒋贵讨阿台、朵儿只伯,亨信参其军务。

至鱼儿海,贵等以刍饷不继,留十日引还。

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贵不从。

亨信上章言贵逗遛状。

帝以其章示监督尚书王骥等。

父丧归葬。

还朝,改命巡抚宣府、大同。

十年进右副都御史,巡抚如故。

时遣官度二镇军田,一军八十亩外,悉征税五升。

亨信言:“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塞上诸军,防边劳苦,无他生业,惟事田作。

每岁自冬徂春,迎送瓦剌使臣,三月始得就田,七月又复刈草,八月以后,修治关塞,计一岁中曾无休暇。

况边地硗瘠,霜早收薄,若更征税,则民不复耕,必致窜逸。

计臣但务积粟,不知人心不固,(选自《明史·罗亨信传》,有删改)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亨信让之曰:“公等受国厚恩,敢临敌退缩耶?死法孰与死敌?”(2)文皇帝时,诏边军尽力垦田,毋征税,陛下复申命之,今奈何忽为此举?(1)罗亨信责备他们说:“你们这些人受到朝廷优厚的恩待,怎敢面对敌人就退缩?因触犯国法而死与和敌人作战而死,哪一个更值得呢?”(2)文皇帝在位时,下诏让边防军队尽力开垦荒田,不征税,陛下又重申这条命令,现在为何忽然采取这一举措呢?名师点睛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重要的语法现象,既然是固定结构,那就是说一般搭配是固定的,并且1.牢记搭配。

考生要注意将固定结构的固定搭配掌握牢固,不要胡乱搭配或张冠李戴。

如第2题第(1)小题,“死法孰与死敌”中的“孰与”,是一个固定结构,可以翻译成“与……比,2.灵活套用。

虽为固定结构,但有些在形式上也可能会灵活变通,但在实际翻译的时候其意思是一样的。

如第2题第(2)小题“今奈何忽为此举”中的“奈何”和“虞兮虞兮奈若何”中的“奈……何”意思是一样的,都翻译成“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为什么(为何)……”。

所以,对固定结构还要注意灵活套用。

3.异中求同。

有些固定结构从外在语言形式上来看虽有不同,但是翻译时其意思是一样的,如“岂……耶”“岂……乎”“独……哉”都可以翻译成“难道……吗”。

因此,考生平时复习时要注意归纳相同点,区别不同点,准确辨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余靖传朱熹余靖,字安道。

事仁宗,官至工部尚书。

范文正以言事忤大臣,贬知饶州。

谏官御史缄口避祸,无敢言者。

公独上书曰:“陛下亲政以来,三逐言事矣。

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书既上,落职监筠州酒税。

尹洙、欧阳修相继抗疏论列,又以书让谏官以得罪远谪。

时天下贤士相与惜其去,号为“四贤”。

奉使契丹,入辞。

书所奏事于笏,各用一字为目。

上顾见之,问其所书者何?靖以实对。

上指其字一一问之,尽而后已。

庆历四年,元昊请和,将加封册。

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

朝廷患之,久议未决。

公独谓中国厌兵久矣,此契丹所幸。

一日使吾息兵养勇,非其利也,故用此扰我耳,是不可听。

朝廷虽是公言,犹留夏册不遣,而假公谏议大夫以报。

公从十余骑驰居庸关,见虏于九十九泉。

从容坐帐中,辨析往往复数十,卒屈其议,取其要领而还。

朝廷遂发册臣元昊。

西师既解严而北边亦无事。

(原文有删改)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若习以为常,不甚重惜,恐钳天下之口。

(2)而契丹以兵临境上,遣使言为中国讨贼,请止毋与之和。

(1)如果习以为常了,(对所进的忠言)不加以重视珍惜,恐怕天下人都不敢进言了。

(2)而契丹率大军压境,派来使者说,(大军前来)是为大宋讨贼,请朝廷不要与西夏讲和。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书鲁亮侪【清】袁枚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

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

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

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

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

”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

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

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

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

鲁曰:“吾暍①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

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

”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

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至省,先谒两司告之故。

皆曰:“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抚犹不可,况田公耶?”明早诣辕,则两司先在。

田公南向坐,面铁色,盛气迎之。

鲁免冠前叩首,大言曰:“李令之民心如是,士心如是,见其人,知亏帑故又如是。

裕归陈明,请公意旨,庶不负大君子爱才之心与圣上以孝治天下之意。

”田公变色下阶,叹曰:“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改)【注】①暍:受暑热。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2)汝病丧心耶?以若所为,他督犹不可,况田公乎?(3)奇男子!微汝,吾几误劾贤员。

(1)听说有位鲁公要来接替我们的县令,您在开封知道(这件事)吗?(2)你病得失去理智了吗?以你所做的事情,其他的总督和巡抚尚且不会允许,何况田公呢?(3)(你真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没有你,我几乎错误地检举揭发了有德行有才能的官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范雎者,魏人也。

事魏中大夫须贾。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

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

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

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

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

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

范雎得出。

后魏齐悔,复召求之。

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

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

王稽知范雎贤,载范雎入秦。

秦相穰侯①车骑从西来。

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

”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王稽曰:“不敢。

”即别去。

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

”于是范雎下车走。

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

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

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

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

后二岁,拔邢丘。

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

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

魏使须贾于秦。

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③夹而马食之。

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须贾归,以告魏齐。

魏齐恐,亡走赵。

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

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

”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

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

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

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

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

任郑安平,使击赵。

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

应侯席稿请罪。

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

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有删改)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秦昭王之舅,在秦独揽大权,四任秦相,因食邑在穰,号为“穰侯”。

②莝:cuò,铡碎的草。

③黥徒:受过墨刑的人。

墨刑,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然后涂上墨。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谒者,官名,职掌各朝不同,秦汉谒者掌管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

B.万世,讳指国君死;不同人的死,古人有不同的词语表示,如“崩”“薨”“卒”“不禄”等。

C.关外,地理区域名,不同时期所指不同,战国时指山海关以东地区。

D.睚眦,发怒时瞪眼睛;睚眦必报是指像被人瞪了一眼那样极小的仇恨也一定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