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与对策一、项目背景随着多媒体技术进入教育领域计算机网络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巨大教育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引发诸多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问题“网瘾症”就是“网瘾症”又称“互联网成瘾症”其中危害最大的一种心理疾病。
,最早由美国纽约的临床心理学家Goldberg 提出。
“成瘾”是医学用语表明人对药物形成的一种心理上的和“反复性”等特点。
生理上的依赖且不易根除具有“突显性、“病理性网络使用”正是具有这些类似的特点所以被命名为“互联网成瘾症”通常简称为“网瘾。
“网瘾”的主力军是青少年特别是广大学生居多这部分人里又以中学生和大学社居多。
江苏省中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初中生上网比例已39.3高中生上网比例已达49.9。
中学生上网本无可非议但让人担忧的是有6.39的学生每周上网都在10 个小时以上更有3.62的学生在15 个小时以上。
中学生虽然占全部网民数的比例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上瘾了危害却最大不可以等闲视之。
中学生“网瘾”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视听成瘾这在中学生中仍然是很普遍的现象。
网络上有许多诸如“音乐在线”网站和“在线影院”网站,利用自身的便利优势吸引众多的中学生沉溺于网络音乐和电影资料的视听。
二游戏成瘾这在许多中学生中特别是男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江苏省中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的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23.3。
三交际成瘾指上网中学生利用各种聊天软件诸如腾讯QQ、E 网通和网站的聊天室或专门交友网站进行虚拟的人际交流。
江苏省中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的调查显示这部分学生占46.03。
四色情成瘾在江苏省中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的调查中有8.75的学生明确回答“不止一次”浏览过未成年人不宜的网站。
在这些网瘾中中学生最容易沉湎其中的就是游戏瘾和网聊瘾就是这两种瘾让许多家庭产生危机处于困境甚至是产生家庭悲剧。
据《半岛都市报》报道青岛市一个初二男生上网成瘾宁愿不吃中午饭也要省钱上网。
父母藏在枕头下的钱经常被偷。
其父母采取强硬手段加以管束但该男生却已无法自拔。
在家中反省时竟整日哈欠连天如吸食了毒品一般。
扬州一位心力交瘁的父亲说其18 岁的儿子上网成瘾一天24 小时里中午12 点至晚上12 点在网吧“沉着应战”晚上12 点到次日中午12 点在家里“闭目养神”天天如此。
为让其子完成学业一年多竟换了5 所学校但都不能断绝其子的网瘾。
这些报道在报刊及网络上并不鲜见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也时有耳闻。
这些网瘾者走向人生歧途的几率大大增加是平常人的几倍乃至十数倍。
共青团武汉市委与武汉大学在武汉市进行了一次“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调查”以证实互联网对上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程度。
调查组对全市21 个社区和少管所的7 至18 岁的2300 名未成年人进行了随机抽查。
调查数据显示在有违法犯罪记录的未成年人中97的人热衷于上网而在所有影响青少年犯罪的上网行为中网上聊天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已超过网上游戏。
五总结既然网瘾有这么大的危害为何中学生还是甘之若饴趋之若鹜呢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有关专家认为中学生身心发育尚不成熟是导致他们容易上网成瘾的主观原因。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变动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还不够因而他们难以抵制网络的诱惑。
另外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极易受到网上新奇、刺激的信息的诱惑。
专家表示目前电脑和网络成为青少年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但缺乏老师和家长有效引导的中学生则更多的是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
另一方面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而充斥着社会的各种不良诱惑无疑是青少年成长途中的毒果。
如何帮助和引导青少年抗拒诱惑顺利健康地成长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于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展开了研究,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分析,发现在家庭功能领域方面的研究很少。
本项目认为,家庭是孩子生活学习的原始归属地,从出生到现在,接触最多、时间最长的环境就是家庭,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早期教育以及理念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家庭早期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孩子对于事物的认知,一些在家庭中的缺失会让他们希望能从其他地方弥补,如学校、社会中,而这些地方,是取代不了家庭的位置的。
家庭环境是一切行为的基石,它是人们心中最为重要的地方。
网瘾青少年多数的家庭都存在着极大的问题,让孩子在情感方面极大的缺失。
所以本项目决定从家庭功能视角出发,通过增强孩子还家长的互动,改善家庭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的方式,进行一次实践上的探索。
二、研究综述网瘾是由于重复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
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
一国外研究现状在国外,早就开始了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美国和德国,这两个国家比较发达,教育开放,而青少年网络成瘾早就成为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很多外国学者都开展了很多这方便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1、美国徐耀聪在《国外关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研究综述》中提到,2007 年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6的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上网成瘾其症状与服毒完全相似。
2009 年Keith J.Anderson 对8 所中学7 所美国学校1 所爱尔兰学校1300 名中学生网络应用情况调查显示有1/10 的学生表现出对网络严重依赖。
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在美国已经存在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问题会变得日趋严重。
因此,帮助中学生有效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研究,明确界定网络成瘾的症状和鉴别标准,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预防、矫正和治疗进行相应研究是信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2、德国在周世杰的《德国青少年网瘾问题实践与探究中》中指出,去年 4 月26 日德国爱2尔富特市一名中学生开枪打死了13 名老师、名同学和1 名警察后自杀引起社会震惊。
据调查德国有60 万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
德国一项调查显示德国青少年直接或间接因网络原因走上犯罪道路的约占青少年罪犯的50。
为了帮助青少年远离“网毒”侵害德国著名慈善组织——维希尔之家日前在博腾哈根市成立了全球首家帮青少年戒除上网瘾的诊所。
该机构可容纳60 人就诊服务对象为10 岁至17 岁的未成年人。
机构负责人加尔纽博士认为10 岁至17 岁是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最弱、最易被网络侵害“病人”的时期最需要社会的帮助指导。
诊所的治疗师由医学、心理和运动专家组成。
进入诊所后他们会对其进行全面检查然后再研究制定详尽计划。
诊所的治疗手段多种多样: 一是艺术疗法如绘画、舞台剧、合唱等;二是运动疗法如游泳、骑马、静坐、按摩、蒸气浴等;三是自然疗法如种花、种菜接触大自然。
另外该机构的部门“整个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父母的支持。
主管加歌卓女士表示:”该机构在设计课程时把家长谈话列为重点请他们亲自操作电脑游戏然后才讨论对孩子的具体“治疗”方案。
治疗师特西尔女士说信息时代使人与人之间接触减少电脑和电视成了青少年最重要的朋友。
诊所提供的课程就是帮助“病人”离开虚拟世界重新发现周围社会及自身才华使其回归到正常的人际关系中。
由此可见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在发达国家已经存在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问题会变得日趋严重。
因此在国外,很多专家早就开始提倡帮助中学生有效使用网络避免网络成瘾并开始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进行研究明确界定网络成瘾的症状和鉴别标准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预防、矫正和治疗进行相应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近些年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展开了研究,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的成瘾问题的原因近几年有很多学者都对中学生的网瘾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其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中学生网瘾的成因进行了研究,如徐耀聪余雯雯王立新等人从青少年自身的出发,阐述了他们的观点:网络成了青少年宣泄和倾诉情感的重要渠道,不但满足青少年的心理需要,而且满足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还满足了青少年的性需要。
青少年缺乏自控能力认知能力有限,并且人格特质与网络成瘾互联。
而姜洪艳,呼勤、焦荣洁等人则从宏观的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学生网瘾主要是由于中学生个人、网络、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共同影响产生的;曹祖耀,安民兵认为认为中学生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社会对于网吧、游戏厅等娱乐设施监管力度不够,不能给中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造成的。
2、网瘾患者的表现有形式从行为学的角度出发,瞿鸿雁、王晓宇,安民兵等人认为,让你表现出以下几点症状时,你便可判断为网络成瘾患者;总嫌上网时间太少而不满足,一旦减少上网时间就会焦躁不安无法控制上网的冲动,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有失落感一旦上网就能消散种种不愉快上网比上学做功课更重要,为上网宁愿失去重要的人际交往和工作、事业,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对亲友掩盖频频上网的行为。
3、帮助中学生摆脱网络控制的方法在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很多人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去帮助中学生摆脱网络控制,戒除网瘾,当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角度不同,所呈现的方式方法也都迥异。
瞿鸿雁、王晓宇,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戒除网瘾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1、坚持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治疗。
2、家长关注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
3、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
4、社会加强网络传播管理,创设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网络文化环境。
吴玉胜,周世杰提倡运用外界力量帮助中学生,首先要冷静分析,耐心引导,逐步提高“网瘾”学生自身的免疫力,然后让他们感受现实生活,培养热爱真实生活的情感,最后创造男女学生正常交往的条件和途径,进行切实有效的青春期心理教育。
周丹红则从社会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贯穿、介入,使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得到转变。
青少年小组活动是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通过富有实践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热情,获得多方面的收益。
姜洪艳提出要通过完善中学生教育体系来达到戒除网瘾的目的:1、要坚持学校正面教育,落实德育首位要求,开设心理健康辅导站,正常开展性知识教育;2、要健全完善家庭教育,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家庭上网要文明适度,是要培养孩子多种兴趣爱好,丰富孩子课余生活;3、要正确组织社会教育和防范,加强社会文明教育,树立良好风尚,社会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消除“网瘾”形成土壤,大力抓好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使用。
4、家庭功能对于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陈秀红,《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的家庭干预研究》,高夹丽,侯春在,《家庭功能理论的研究进展》,他们指出透过家庭对青少年网瘾问题干预这一动态过程,可发现网瘾青少年家庭在任务完成,角色作用、沟通与情感表达、卷入与控制以及价值观哥哥唯独的问题与不足之处,大体上说,家庭在问题判断过于表面化,片面化,问题处理办法的实施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被迫延伸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