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指导教师签名:日期:使用授权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评阅书评阅教师评阅书教研室(或答辩小组)及教学系意见目录引言4 1 识别网络成瘾51.1 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特点5 1.2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6 1.3 网络成瘾的类型8 1.4 网络成瘾的心理表现92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112.1 内部原因11 2.2 外部原因13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性143.1 严重影响身体健康14 3.2 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14 3.3 大学生人际关系严重恶化15 3.4 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导致人格异化15 3.5 不良网络信息诱发大学生犯罪活动154 大学生网瘾的戒除干预对策164.1 预防性干预策略16 4.2 治疗性干预策略18结论致谢参考文献 24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成瘾问题,也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主要是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危害及控制网络成瘾方法等介绍研究,进而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这一社会现象提供有益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网瘾干预对策大学生引言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网络在方便大学生的同时,网络成瘾也成为了困扰社会和教育的一个难题。
目前对于大学生网瘾问题的研究日趋增多, 如何帮助这些网络成瘾的大学生走出来已迫在眉睫。
但是对于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原因及危害研究、网络成瘾者的现状调查还不够深入,怎样有效的帮助网瘾学生走出困惑,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对策和实施方案。
本文试图通过一个网络成瘾学生的案例,分析大学生网瘾的原因,同时以心理学、教育学为理论指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丰富多样的途径和载体来帮助网络成瘾的学生戒除网瘾。
1 网络成瘾概述1.1 网络成瘾的定义和特点“网络成瘾”即“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r Addiction Disorder 简称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此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格登博格(Goldberg)提出,随后,匹兹堡大学金伯利·扬博士(Dr.Kimberly Young)发展完善了这一概念,他认为:“网络成瘾会导致一个人在学习、社交、财政以及工作上出现混乱状态,这一点与熟知的赌博、饮食不度和酿酒是及其相似的。
”基本症状是上网时间失控,欲罢不能,由此产生心理、生理依赖性,强令终止便会出现戒断症状,如感到空虚、无聊、烦躁、抑郁,甚至出现暴力倾向。
患者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仍难以自控。
大学生有相对较强的理智感,也有一定的自制力,所以大学生网瘾者的表现不如中小学生般肆无忌惮,他们在网上驰骋,损害的是自己的时间、金钱、健康和学业,较少用暴力对抗社会和他人。
可大学生是即将走向社会的栋梁之材,网瘾大学生这样浪费生命和资源的所作所为就更令教师和家长疼惜。
就一般而言,网瘾学生具有以下特点:在心理方面,会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记忆力减退,对其他活动缺乏兴趣,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情绪低落;在躯体方面,会出现不能维持正常的睡眠周期,停止上网时会出现失眠、头疼、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严重的可引发心血管疾病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在行为方面,会出现品行障碍,产生攻击性行为。
金伯利·扬的研究表明,网络成瘾者使用网络每周平均38.5小时,而非成瘾者仅为4.9小时。
网络成瘾者的区别不仅在于上网的时间多,更在于他们在网上利用时间的方式。
网络成瘾者中78%是使用聊天室、网络游戏和新闻组这类偏重双向沟通的功能,而非成瘾者上网多数出于工作或学习的需要,是将网络视为工具。
综合以上网瘾表现,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对网络过分迷恋,对现实趋于冷淡,明知不好,但不自能拔。
1.2 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近年来,随着网瘾问题的凸显,国内外诸多学者都开始涉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对于“网瘾”的评测标准,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而且也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毕竟地理、人文、经济、法度等方面的差异会造成“网瘾”评测标准的不同。
以下为国内外评判网瘾的标准。
1.2.1 美国金伯利·杨教授设计了一种测评方法,对上网者进行测评这个测评是由1阶问题构成.被测试者回答“是”或者“否”,答一个“是”,得1分,最后得到5分以上(包括5分)为上网成瘾:(1)你是否对网络过于关注(如:下网后还想着它)?(2)你是否感觉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感到满足?(3)你是否难以减少或控制自己对网络的使用?(4)当你准备下线或停止使用网络时,你是否感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5)你是否将上网作为摆脱烦恼和缓解不良情绪(如:紧张、抑郁、无助)的方法?(6)你是否对家人或朋友掩饰自己对网络的着迷程度?(7)你是否由于上网影响了自己的学业成绩或朋友关系?(8)你是否常常为上网花很多钱?(9)你是否下网时感到无所适从(如:烦闷、压抑),而一上网就来劲?(10)你上网的时间是否经常比预计的要长?1.2.2 国内的一种判断网瘾的方法列出7种症状,如果上网者在过去12个月内表现出下列3种症状以上,就可以说是上网成瘾了:(1)耐受性增强: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2)戒断症状: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明显的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也是关于因特网的;(3)上网频率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高,上网时间总是比事先计划的要长;(4)企图缩短上网时间的努力,总是以失败告终;(5)花费大量时间在和互联网有关的活动上,比如安装新软件,整理和编辑下载大量文件等等;(6)上网使社交、职业和家庭生活受到严重影响;(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问题,但仍然继续花费大量时间上网。
所以。
不能仅以上网的时间长短等作为评判标准,而应该以上网给青少年的学习、工作或现实中的人际往带来的不良影响作为标准。
1.3 网络成瘾的类型1.3.1 网络游戏成瘾大学生上网目的调查表明,玩游戏已成为大学生上网的首选目的,所占比例高达40%以上。
网络游戏让人上瘾的重要原因是游戏本身的吸引力。
游戏题材广泛而新颖,有科幻题材、畅销小说题材,也有惊险刺激的比赛和暴力恐怖的搏杀等。
制作的画面也震撼人心,参与者能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视觉震撼效果。
再加上网络游戏的随意发挥性,故事情节千变万化,大学生往往沉溺于其中而难以自拔。
1.3.2 网络交友成瘾通过等QQ、MSN聊天工具、网站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交友,将网络上的朋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亲人和朋友还要更重要,追求浪漫情调,进行“网恋”。
广州视窗曾对152名大学生网民做过一次调查,发现两成以上的人有过不同程度的网恋。
大学生网恋者吧时间都花在和网友聊天上,甚至逃课、不睡觉,夜以继日的泡在网上。
整天如痴如醉,想入非非,沉浸在唧唧我我的甜言蜜语之中。
1.3.3网络色情成瘾在中小学时期,家庭、学校、社会都向学生屏蔽性话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却将色情网站作为了自己了解此话题的途径。
调查显示。
上网的大学生中有80%以上访问过色情网站,经常光顾的占12%。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第一色情信息源,一旦沉溺其中,便难以自拔严重影响了学业、生活及身心健康。
1.3.4网络信息收集成瘾总是不能自制的在网上搜索或下载过多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大意义的资料或数据。
如在网上大量收集所喜爱的偶像的资料,收集一些最喜爱的电影、电视节目,一些政客们的刺激性丑闻,或者他们最喜欢的一些琐事。
他们发现花大量时间收集这些琐事,要比他们学的课程有趣的多。
1.3.5计算机成瘾一些大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特别感兴趣,沉溺于电脑程序,对那些新鲜的软件有强烈的兴趣,迷恋网络技术包括黑客技术,热衷于自建和发布个人网页和网站,不断的更新网页的内容等。
1.3.6其他强迫行为例如,不可抑制的参与网上讨论、在BBS上发文章、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网上在线赌博等活动。
1.4 网络成瘾的心理表现1.4.1网络人格异常人格异化是指人格模式的不稳定状态,主要表现为自恋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剧化型人格、边缘型人格等。
由于大学生对网络环境的好奇,以及网络本身的刺激而且富于挑战性,致使部分大学生长期沉迷于其中,造成部分大学生上网时间失控,行为不能自制,情绪波动剧烈,不上网就会烦躁不安,双手颤抖,上网后极度亢奋,乐此不疲,进而出现认知扭曲、情绪紊乱、行为失控、能力下降等异常人格。
1.4.2 角色认同混淆社会学原理认为,每个人在社会都要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按照角色去演绎自己的人生历程。
然而,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人们无法了解对方言语表情,无法认知对方的社会地位、身份、职业、年龄等基本的个人信息,但却可以随心所欲的扮演理想的“自我”,追求虚拟的完美人生,致使现实“自我”迷失,把虚拟世界的“自我”当成现实世界的“自我”,造成交往心理的失落,这种网络交往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孤独、苦闷甚至萎靡不振,信任感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