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惊厥诊疗常规
惊厥是指四肢,躯干与颜面骨骼肌非自主的强直与阵挛性抽搐,并引起关节运动,常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发作时的脑电图可有异常或正常。
临床表现
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
如在问诊或体检时,见到下列临床征象的任何一项,应警惕惊厥的发作: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等。
惊厥大多数为突然发作。
惊厥发作的典型临床表现是意识突然丧失,同时急骤发生全身性或局限性、强直性或阵挛性面部、四肢肌肉抽搐,多伴有双眼上翻、凝视或斜视。
由于喉痉挛,气道不畅,可有屏气甚至青紫:部分患儿大小便失禁。
低钙血症惊厥时,患儿可意识清楚。
发作时间
可由数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反复多次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惊厥止后多入睡。
常见的惊厥的发作形式有以下几种:
(1)强直-阵挛发作:突然意识丧失,肌肉剧烈强直收缩,呼吸暂停和青紫,持续1~2分钟后转入阵挛期,肢体有节律抽动,数分钟后逐渐减慢、停止;
(2)强直性发作:意识丧失肌肉强烈收缩并维持某种姿势片刻;
(3)阵挛性发作:意识丧失,面部或肢体肌肉节律性反复抽动
(4)肌阵挛发作:意识丧失,全身或某组肌肉突然快速有力收缩,出现突然有力低头弯腰、摔倒或后仰;
(5)限局性运动发作:意识丧失,为躯体某个部位抽动、常可泛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但在新生儿期,惊厥表现很不典型,呈全身性抽搐者不多,常表现为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阵发性青紫或苍白,两眼凝视、
眼球镇颤、眼脸颤动或吸吮、咀嚼动作等。
由于幅度轻微,易被忽视。
惊厥持续状态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超过30分钟,发作间期伴意识不清,其表现多为强直性-阵挛性抽搐。
85%患儿发生在5岁以内。
惊厥持续状态若不及时抢救,其后果严重,可致永久性脑损害,或因生命功能衰竭和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诊断
小儿惊厥的诊断应着重寻找病因。
在进行紧急止惊处理后,必须详细地搜集病史、仔细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特殊检查),综合分析,尽早明确病因,以便针对病因行特殊治疗和判断预后。
治疗
惊厥是急诊症状,必须立即紧急处理,其治疗原则为:
(1)及时控制发作,防治脑损伤,减少后遗症;
(2)维持生命功能;
(3)积极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
(4)防止复发。
1.惊厥急救处理
(1)常规处理
1)患儿平卧,头转向一侧,防止窒息及误吸。
2)保持气道通畅,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3)有效给氧,尽快建立静脉通路。
4)减少对患儿刺激,保持安静,不要强行置压舌板于齿间,做好安全防护,防止碰伤、摔伤
(2)体温过高时采取降温措施,对于窒息或呼吸不规则者宜人工呼吸或紧急气管插管。
(3)抗惊厥治疗指压或针刺人中、合谷、眶上、涌泉、十宣等穴位。
2.惊厥持续状态抢救原则:
(1)选择作用快、强有力的抗惊厥药物,及时控制发作,先用地西泮,无效时用苯妥英钠,仍不止用苯巴比妥,仍无效用水合氯醛,均无效者气管插管后
全身麻醉。
尽可能单药足量,先缓慢静注一次负荷量后维持,不宜过度稀释。
所选药物宜奏效快,作用长,副作用少,根据发作类型合理选择。
(2)维持生命功能,防治脑水肿、酸中毒、呼吸循环衰竭,保持气道通畅、吸氧。
(3)积极寻找病因和控制原发疾病,避免诱因。
应用抗惊厥药强调及时快速,尽量用药,如只用一种时,剂量可偏大,一般两种药物如长效与短效药物联合应用以迅速止惊,防止复发。
为防止抗惊厥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应同时作好器官插管的必要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