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科诊疗常规(全)

儿科诊疗常规(全)

儿科诊疗常规
目录
一、呼吸系统疾病
1、感冒
2、咳嗽
3、支气管炎
4、哮喘
5、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消化系统疾病
1、呕吐
2、鹅口疮
3、厌食
4、腹泻
三、传染病
1、水痘
2、幼儿急疹
3、流行性腮腺炎
4、手足口病
5、甲型HINI流感
感冒
【概述】
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伤风”,是由于外邪侵犯卫表所
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痛、流涕、喷涕、咳嗽为主要症状。

“感冒”首见于宋代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书中。

感冒可分为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一般于四时感受六淫之邪,病情轻,不流行者,称普通感冒或四时感冒。

若感受时行疫毒之邪,病情较重,具传染流行性,则称为时行感冒。

其主要病机是六淫之邪以风邪为主或时行疫毒之邪侵犯肺卫,使卫阳被遏,肺失宣肃。

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流感等。

本篇所述仅限于上呼吸道感染。

附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要点
(1)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2.类证鉴别
(1)很多疾病的初期均可见类似感冒的症状,都是由于外邪侵犯肺卫引起的症状,但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如:咳嗽、肺炎及麻疹、风疹等传染病,初期与感冒症状相似,但逐渐出现喘憋痰鸣或见皮疹,仔细观察不难鉴别。

(2)鼻渊:因邪犯鼻窦,窦内湿热蕴积,酿成痰浊所致。

以鼻流浊涕、量多、时间久为特征,始终以鼻部的症状比较突出,没有感冒的表症如恶风、发热、肢体疼痛、咽痛等。

(二)西医诊断标准:
1 临床症状
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可有或不明显。

局部症状:流涕、喷嚏、鼻塞、有时咳嗽、咽痛、声嘶、流泪。

全身症状:全身不适、畏寒、发热、头痛、头昏、四肢及腰背酸痛。

2 血象:白细胞数多正常或减少。

【辨证】
1风寒感冒证
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咽痒咳嗽,少量稀白痰,口不渴,咽不红,精神困倦,年长儿可诉头痛,肢体疼痛,舌淡,苔薄白,指纹深红,脉浮紧。

2风热感冒证
发热重,恶风,有汗或少汗,鼻塞流黄涕,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红或肿痛或见乳蛾红肿或化脓,口干而渴,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3伤暑感冒证
身热不扬或发热有汗,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舌质红,苔薄白厚或腻,脉数。

4.体虚感冒证
1气虚感冒证
恶寒发热,鼻塞头痛,咳嗽痰白,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2阴虚感冒证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微汗或无汗,心烦少寐,口渴咽干,手足心热,干咳少痰,舌红苔少,脉细。

5.兼夹证
(1)夹痰证
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厚腻,脉浮滑。

(2)夹滞证
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五心烦热,夜卧不宁,舌苔白或微黄厚腻,脉浮滑。

(3)夹惊证
见惊惕不安,夜眠啼叫或哭闹,舌尖红,脉弦浮滑。

【治疗】
(一)辨证论治
1.风寒感冒证
(1)治法:辛温解表
(2)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3)中成药:如感冒清热冲剂等。

2.风热感冒证
(1)治法:辛凉解表
(2)方药:银翘散
(3)中成药:如小儿热速清口服液,小儿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银翘解毒颗粒等。

3.伤暑感冒证
(1)治法:清暑解表
(2)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3)中成药:如藿香正气胶囊,藿香正气水等。

4.体虚感冒证
(1)气虚感冒证
①治法:益气固表
②方药:参苏饮加减
③中成药:如玉屏风颗粒合感冒清热冲剂等。

(2)阴虚感冒证
①治法:滋阴解表
②方药:加减葳蕤汤加减
③中成药:如银翘解毒颗粒合百合固金口服液等。

5.兼夹证
(1)夹痰证
①治法:
1)、偏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
2)、偏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②方药:
偏风寒者:佐用三拗汤合二陈丸加减。

偏风热者:佐用黛蛤散加减。

相关主题